李以学
摘 要:科技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在科技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重大作用。在科技史教学、科技态度培养等方面,历史学科具有先天的优越性。文章列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科技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历史教学;科技教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23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2-0093-01
一、发挥学科优势,普及科技史知识
历史教学具有内容具体、形象生动,故事性和感染性强,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观点和材料相一致,感情培养和方法指导相统一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在科技教育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教材中有关科技史方面的内容比比皆是。在内容繁多、思绪杂乱、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在日常备课时就要把科技教育纳入课堂计划,从而使科技教育落到实处。
首先要明确科技史教学的性质和内涵。科技史是讲述科技基本史实及其发展的历史,它本属于历史,但又处在文理交叉的边缘;既要展示科技内部发展的过程,又要说明科技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其次,讲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要力求突出其特点。如时间上的领先性、内容上的实用性、方法上的经验性、实践上的预见性等。最后,讲述中国科技成就时,紧扣世界性,取类比法,这是完全必要的,但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既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又要尊重、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科技成就。凡此種种,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科技知识的积极性,又可使学生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这对拓宽学生的科技视野,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以及巩固科技知识大有裨益。
二、增强故事性讲述,培养科学态度
历史教师的任务之一便是促进学生在情感领域里发生变化而产生正确的行为。由于历史课是以人的活动和史实为中心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历史教学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方法,既不能进行实验,也不能进行观察,而主要通过教师在启发学生的基础上以生动活泼的讲述来感染学生。
明朝李时珍为编撰《本草纲目》,前后经历30年,参阅800多种书籍,三易其稿才编辑成书。祖冲之以顽强的毅力扩增圆内接正多边形边数12288边至24576边,进行了两万次计算,才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七位。居里夫人提炼镭的过程更为感人,她和丈夫在一所“既类似马厩,又宛若马铃薯窖般简陋”的破房子里工作了四十五个月,从四百吨沥青矿物中提炼几万次,才获得十分之一克的纯镭……通过类似内容的故事性讲述,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让学生明白:成就得来绝非轻而易举,发明创造终须付出代价,以此培养学生刻苦钻研、持之以恒、不断创新、敢于攀登的科学品质。
三、史论结合,训练科学思维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教师不是要教给学生已经嚼烂了的现成知识,而是要指引一条思维活动的道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充分思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生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培养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能力。
分权制衡是美国民主政治的突出特点。许多教师在教学时会引导学生读书,结合课本内容分析其背景和影响,有阅读,有思考,但思维含量寥寥无几。为了把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向深入,教师可引入以下材料:美国独立初期,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曾经说:“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要求学生结合史实思考:“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指的是什么?是如何纠正的?并说明他们对国家权力结构所做出的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将英美民主政治进行比较,明确二者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其不同特点是由本国国情所决定的。这样,既有纵向的梳理和思考,又有横向的发散和比较。学生的思维水平上升到了解历史规律的高度,为以后认识、分析类似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正是训练科学思维方法播下的种子所期望结出的硕果,也正是历史教学的灵魂和关键所在。
综上,加强科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今天在他们心里播下科技教育的种子,未来他们献身科学、振兴祖国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李克军.中学历史课堂渗透科技教育的探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3(19):73-75.
[2]庄林海.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科技教育[J].学周刊,2014(23):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