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雪梅
摘 要: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因为个体发展差异而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也不能很好地理解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尝试使用“先學后教”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技能的能力。文章结合教学实际经验,拟从核心素养理念下,探讨“先学后教”模式在当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提升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先学后教;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10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2-0086-0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数学知识的量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融会贯通能力和迁移运用能力,因此对学生的整体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学生往往会因为自身的身心发展差异和教师的不当教学方式,而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体系愈发复杂的数学知识。关于如何组织新课程课堂教学,一直是许多教师很困惑也很难把握的问题。
“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理念,这种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下,以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为基础,因此,能够体现教学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其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
数学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先学后教”的方式以学生的先学为前提,辅以教师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更准确地掌握数学技能。下面,文章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进行有效论述。
一、作业前置,引导学生先学
多数数学教师很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先预习内容,了解新知识、新概念。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并不重视这种预习,因此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无法真正达到预习的目的。为此,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学情与教学内容需要,制订比较“精致”的预习方案,让学生根据这些具体的方案要求进行预习。一般地,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是一种预习新课学习内容的作业,而不是以往巩固课堂知识的课后作业。预习作业中涉及新课的学习目标以及相关自学要求,教师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然后完成这些作业。
例如,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积的近似值”教学为例,学生可以通过看课文例题、读概念解析、看注释以及发现问题做记号等方式来完成自学。为了达到让学生事先了解“积的近似值”这一基本概念的预习目标,教师的“前置作业”可以这样设置口算题:1.2×0.3、0.7×0.5、0.21×0.8、0.11×0.6,要求学生计算这些口算题的积,然后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每个积的近似数,保留两位小数。学生刚开始接触“近似值”的概念,可能无法真正理解,这样便促使学生带着对“近似值”的疑问进入自学阶段,然后其通过概念解读、注释解读、例题分析等方式尝试正确理解“近似值”的概念,便能够理解“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的内涵和具体方式,明白区分保留一位小数和保留多位小数的差异。
当学生对这些概念有了自己的理解之后,再尝试着去解答教师的前置作业,并以实践练习来检测自己的认知,能进一步强化自身对新知识新概念的理解。这种方式可帮助学生扫除课堂学习的障碍。
当然,小学数学课程不同于语文学科课程,数学课中还有一些数学练习课。对这种类型的课堂教学知识,教师也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合适的练习课预习案,并保证预习作业具有归纳性、系统性。总之,课前有效的预习案和预习作业,能让学生自觉地进行先学。
二、小组合作,引发学生参与
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比文科类的知识有趣,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多数停留在感性思维阶段,并且个体之间的发展差异较大。因此,针对这一状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数学知识,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例如,在循环小数教学中,教师给每个小组自主讨论问题的时间,大概5~8分钟。在这个时间段内,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做教师的“前置作业”时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也可以将自己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提出来,供小组成员讨论。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算式“400÷75”的计算结果如何?有什么发现?商是否会出现除不尽的现象?如果继续除下去会是什么情况?让学生讨论。这一环节是教师布置“前置作业”的后续环节,向学生提问既可以让学生有探讨的空间,也可以试探性地了解学生在“前置作业”阶段的自学效果如何,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适当的讲解与阐释。如学生对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节等的概念不清楚,教师便可以着重讲这些内容,并配上相应的计算题,使学生经历观察和比较循环小数特点的过程,如算式“28÷18”“78.6÷11”的计算结果是怎么样的呢?是否也除不尽?这种除不尽的现象是重复出现的吗?据此,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归纳循环小数的特点,并说明这些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具体叫什么,又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这些重复出现的小数。
有层次地深入,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渐入佳境,让其区分和理解这些概念的差异。
作为教师需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要想让学生获得高效、有序的合作效果,让学生有效完成模式的第一环节,合理的分组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素养下的小组合作旨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某一教学知识点,运用集体智慧去思考、分析、验证,激发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解惑的积极性,最终有针对性地完成小组合作任务。
三、巧妙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如何才能在课堂伊始就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呢?教师可以运用预学案进行巧妙导入,这是不同于让学生在课堂前共同探讨的方式。这是由教师主动进行知识导入的方式,因此需要教师事先设计巧妙的导学案,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并对学习任务产生“攻克”的欲望。
例如,教师在讲解“商的近似值”这一课时,可以结合之前学习的“积的近似值”的内容,作为导入的内容。具体设计为:讓学生回忆积的近似值该如何求取,有哪些特点。再让学生带着对积的近似值的理解尝试着去理解商的近似值,并尝试区分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归纳共同点。既然都是近似值,那肯定就有相通之处,这个相通之处就是知识的交汇点,学生理解了这点,便能做到融会贯通。根据知识的相似性进行课堂的导入是一种较好的导入方式,但这种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如在讲解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便不能以近似值的概念或者方程的概念来进行导入。根据相似的内容进行课文导入才能起到知识的正迁移作用。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式与三角形、梯形或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相互贯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计算的方式进行公式的总结和归纳,或者尝试着自己推导公式。如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是底乘以高,而三角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切割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得到,这样得到的三角形是原图形面积的一半,因此可以得到结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底乘高再除以2。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验证自己的想法与猜测,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这样能促进教师的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对课堂导入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作为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都会产生很多想法,而如何将数学学科核心理念渗透于课堂导入是当前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为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课堂导入案例。
四、突出“后教”,引进指导总结
教师在为学生创造“先学”的环节之后,便要承担起“后教”的任务。在后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每组的学生派一个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将这些结果进行汇总。接着,教师既可以选择让讨论优秀的小组代表上台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也可以选择自己上台就汇总情况来进行知识的系统讲解与分析。
在学生在台上讲解时,教师要注意以点头的方式肯定其中正确的内容,不出声打断学生的讲解。待学生讲完,再将学生讲解中不正确的部分挑出来重新分析,将学生漏下的部分或理解不够深的部分补充完整。
教师以总体的讲解分析和充足的补充内容,可帮助学生建构起知识的框架和体系,捋清其中的数学关系。如学生在接触“面积”这个概念时,可能会混淆“周长”和“面积”两个概念,这时教师可以加以重点分析,并举例说明,最好取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说明。如用一根绳子围成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面积”是指这根绳子所围成的平面空间有多大,而周长则是指这根绳子的长度,这样可以方便学生理解和区分。总之,“先学”与“后教”只有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才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五、结语
总之,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课堂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问题,这些问题亟待一线教师们去研究、去解决。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遵循主体性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在运用教学模式的同时,还要不断地研究课堂教学和创设新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设计适合学生“先学”的内容,让学生有目的地预习,再在课堂中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最后注重以“后教”的方式进行总结与归纳,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将不同知识融会贯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传辉.“先学后教”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7(23):48.
[2]杨兰珍.浅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中旬刊),2015(5):12.
[3]吴炜炜.把脉“先学后教”,促进学生的深度领悟[J].数学教学通讯,2016(4):53-54.
[4]胡 舟.对“先学后教、自主成长”教学模式的认识与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6):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