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摘 要: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中的基础,学生要想学好数学首先要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比起直接讲授和机械化的作业,游戏教学和趣味性的练习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一些重难点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
关键词:小学数学;游戏教学;趣味练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2-17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2-0078-01
一、分组竞争
希沃白板自带课堂活动这一功能,其中的分组竞争游戏让我眼前一亮。我首先在科学课上尝试使用,让学生们认识各种植物,整堂课下来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注意力也很集中。通过课后提问发现,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也比前几节课要扎实。教学10以内加减法的时候,我通過设计小游戏来讲解1+0=1这个知识点,同时回顾0表示没有这一概念。比起直接讲授,游戏教学能使学生们更快更好地掌握一些重难点知识。
在此之后,每天上课我会把学生们分成不同的组竞争,其中有8个小组大比拼、4个大组大比拼、男女比拼等。小组全体成员坐得端正奖励一朵小花,认真听讲奖励一朵小花,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奖励一朵小花等。每节课结束后结算每一组得到的小花,得到小花数最多的组每人得一颗星星,得到小花数最少的组每人扣一颗星星。使用了这个方法后,我发现每个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又提高了课堂效率。过了一周后,我惊奇地发现班级里有学生能够利用下课时间主动帮助组内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学习,慢慢地,班级里互帮互助的学风浓厚了起来。
二、趣味练习
一年级不允许布置书面作业,在学习到加减法的时候,我布置了口编应用题、说算理的作业,并让学生家长在班级群里发孩子编应用题、说算理的语音,进行作业打卡。每天晚上我都会一个个点开听,点评每一个学生的作业。布置这一项作业我有两个初衷。一是我们班有一部分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敢举手发言,害怕出错,所以我告诉学生,今天哪怕进步了一点点,也是最棒的。一周后我发现以前不敢举手的学生现在能够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了;以前性格很内向,不与老师、同学交流的学生下课会围着我问我问题了。二是我个人认为,能够写在纸上的不一定是自己会的,能够说出来算理的一定是自己会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是要教会学生们1+1=2,更要让学生们知道为什么1+1=2,算理是什么。多说有利于学生们理解算理。打卡进行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了,他们没有局限于说书本上图片的算理:“树上有3只小鸟,又飞来了2只小鸟,合起来一共有5只小鸟,我列了个算式3+2=5。”而是将数学生活化:“冰箱里有2袋牛奶,妈妈又买来了3袋牛奶,合起来一共有5袋牛奶,我列了个算式:2+3=5。”
我每天都会记录,并定期在班级群内公布,对连续打卡7天的学生进行奖励。
三、让学生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
(一)画图法
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题目难以理解,这个时候就需要用画图法来解题。以“左右”这一节的一道题为例:图上有3辆车,其他车都被树所遮盖,直观可看到,从左数,公共汽车是第3辆,从右数,公共汽车是第5辆,一共有几辆车?公共汽车左边有2辆车,可以用2个圆表示,公共汽车从左数是第3辆,用1个三角形来表示。从右数,公共汽车是第5辆,5-1=4,说明公共汽车右边有4辆车,用4个圆来表示,最后列式:2+1+4=7。可知,一共有7辆车。学习了此种方法后,学生在遇到一时想不明白的问题时,都会尝试利用画图来解题。久而久之,学生拿到题目后,思路会变得越来越清晰。
(二)摆一摆,说一说
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弱。一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不了要动手摆一摆。在学习“上下”这一节内容时,每位学生手中都有提前做好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上课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再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这样学生既预习了图形这一节的内容,又加深了对“上下”这一节知识点的理解。
分组竞争和趣味练习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王桂芹.浅析小学数学游戏教学法的措施[J].新课程(小学版),2014(7):85.
[2]邱小琴.浅谈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5):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