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珍
摘 要: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新形势下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实际课程改革中不断寻求教学创新方法,由此实现全新语文教学格局的塑造。文章以语用教学为例,积极结合实际语文教学案例,探讨语用教学新方法,依托小练笔,增强学生的语言感知;推动精细读,深入理解文本的结构;倡导后鉴赏,实现语言情感的渗透等,以有效提升语用教学,弘扬语言文字魅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语用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06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2-0066-02
新形势下,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必须遵循终身教育理念,以具备社会发展需要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基本诉求。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运用能力、语言思维发展能力、语言文化理解和传承能力、语言审美鉴赏和创新能力等。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是语言学习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引领学生“语言获得”的使命,让学生在不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要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升语文素养为目标,充分挖掘现行语文教材文本中重点词、句的内涵,悟出言語运用的美妙之处,再以言语学习为内容展开语文实践活动。为此,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语用教学工作的开展,积极以多元化的语用教学方法来驱动,由此才能够确保语用教学的有效性。文章结合教学实例,从以下三点进行有效探讨:
一、依托小练笔,增强学生的语言感知
不同文章会使用不同的写作手段,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也有所差异。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实际语用教学的时候,应倾向于让学生模仿文章中精彩描写的词句,并让学生在模仿中自主去探索句式结构和语言语气,这样的小练笔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表达语言,慢慢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也就是说,在小学语文语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小练笔,确保学生的语言感知得以增强。从本质上来讲,这反馈的是文本理解和实践应用之间的融合问题。
例如,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为例,文章中有很多句子都刻画得十分入神。教师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实现对应句子理解类型小练笔的设计,并且将其贯穿到实际课程开展过程中去,能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强化其感悟。比如要求学生仔细分析句子结构“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学生相互探讨,教师进行积极引导,从整体来看本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彩色画片给小女孩带来的美好向往。做好对应的分析鉴赏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依照上述句子的结构来进行仿写,有学生仿写为“许多道可口的美味佳肴,跟星级酒店餐桌上的一个味,在等人入口中”,之后要求其他学生对仿写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看看是否存在哪些不足,需要如何去改善和调整?再者在学习“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可是有什么用呢?”时,要求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将其改成陈述句。在这样的句式改变练习中,学生会慢慢理解陈述句与反问句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并且懂得采取对应的措施去进行改善和调整。
在上述的小练笔中,学生对文本内容中的句式、段落的理解会不断加深,并且会将文本的内容过渡到语言实践的阶段,实现学以致用。这样的小练笔应该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进行不断渗透。传统的教育教学是先进行文本讲解再进行课后练习,但对单一知识点而言,两者之间存在时间差,不利于实际知识掌握的连续性。因此建议结合实际教育教学现状,适当地增加小练笔,让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思考,由此才能够达到最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一般情况下,小练笔的内容设置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可以是矫正读音类型的,可以是组词类型的,可以是句子改写类型的,也可以是词语连接类型的,还可以是文本理解类型的。
二、推动精细读,深入理解文本的结构
精读是相对于粗读而言的,其要求引导学生从文章表面文字入手,去探索文本的结构,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由此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实现语言输入程度的提升,确保实际文本理解的效果。在实际语用教学过程中,要推崇精细读,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注重实际理解行为的管控。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明白文本阅读的重点和难点,将其作为精细读的区域,循序渐进地去推动,以引导文本理解朝着更加纵深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例如,学生初步阅读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后,对实际文本的内容有了整体感知,能够回答教师提出的基本性的问题。接下来是精读的环节,其详细的教学步骤为:首先,要求学生默读文章,看看哪些地方最让自己感动,哪些文字使你认为文章中的父子是了不起的,请标记对应的句子,并且做好实际词汇的标注。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出标记,此时要强调必须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之后要求学生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引导。大多数学生都会将“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作为标记,都认为这部分内容可以反馈出父亲的艰辛和劳累。在学生谈完自己感受之后,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应片段,跟随音乐来进行朗读,由此营造更加理想的理解环境和氛围。再者在理解父亲三句话“谁愿意帮助我?”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去阅读。三句话的字数是一样的,但是三句话的意思却是不一样的,人物当时的情感也有所差异,因此也成为实际精读的重要环节。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不断进行品味,分别说出三句话的不同含义和心情,并且说出三句话背后体现了父亲怎样的心情。在进行相互探讨之后,学生对这三句话的理解得到了加深,此时可以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的语气和心情来朗读对应的句式。学生在这样的演绎过程中去体会人物的心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父亲心中的爱。
在上述精读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文本的结构进行概述,文章的中心词为“了不起”,而文章的主线就是“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由此学生对文章的结构会形成更加清晰的认知。
在上述教育教学过程中,精读的目的明显在于对文本细节的不断雕刻和研读,这样实际的文本理解会更加深刻,人物的形象也更加鲜明地体现出来,甚至能对学生造成极大的情感冲击。而在此过程中,学生再去理解文本的结构,也就更加便捷了。但是在此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掌握实际引导节奏,确保实际教学能够依照学生理解的程度来开展,强化交互,而不能依照自身实现设定的教学方案来推动,否则就难以保证实际行为主体的有效理解。
三、倡导后鉴赏,实现语言情感的渗透
所谓后鉴赏,是指在文本内容深刻理解之后,能够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内容去鉴赏文章,实现语言情感的渗透,发挥文本在人文教育方面的效能。
很明显,后鉴赏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核心素质提升的重要环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课后的鉴赏和创新作为实际语用教学的最高境界,由此真正实现实际语用教学的创新。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也是实际语用教学策略创新的重要实现路径之一,值得在语文课堂中进行不断渗透。
例如,完成《再见了,亲人》课文教学步骤之后,还可以设定对应的赏析课程,以确保实际教育教学的效果得以巩固。在此方面,教师安排的实际的教学步骤为:首先,课前观看感动中国的片段,朗读和跟读感动中国的颁奖词,思考你是否认识感动中国中的人物?接着自然过渡:其实我们在文本中认识了很多令人感动的人物,他们做出的事情,带给我们的震撼是巨大的,请回忆《再见了,亲人》文章讲述了怎样的故事?要求全班朗读课文的同时,思考对“亲人”的理解是什么?什么样的人可以算作是“亲人”?为什么文章中会将他们称作为“亲人”?在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给这群志愿军战士撰写颁奖词,让他们也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并且让他们有感情地朗读实际的颁奖词,做好对应的演绎,由此增强与文本内容之间的情感交互。此后,选取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鉴赏活动,比如选择“顶,冒,穿”和“雪中送炭”等词语,要求学生从语言形式上分析这些词汇背后体现出怎样的情感,让学生明白作为比喻句,其在语言表达上是很美的,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接着,营造对应的情感场景,找到各个人物的情感诉讼点,实现细节的刻画,并要求学生以单独故事描述的方式,使用自己的语言将对应故事场景表现出来,并且体会其中人物的情感。在各个段落的故事情景渐渐清晰之后,教师再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应的文本内容,由此感受文章中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感恩和爱意。最后要求各个小组选择代表有感情地朗读对应文本内容,可以以竞赛的方式来进行,教师和其他小组参与打分,由此完成实际的演绎。在这样的氛围中,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增强其对实际文本的认知,实现学生情感素养的提升。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实际的鉴赏不仅仅是为了巩固已有的教学效果,还为了实际文本情感的深刻理解,继而完成从外化到内化的语言情感转变,使学生的情感素质得到不断锻炼。但是在此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找到对应情感交互点,结合学生实际来开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导向背景下语用教学的创新需要明确自身的任务为:在深刻理解文本语用元素基础上进入实践运用和情感体验的环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实际语言感知、语言运用、语言情感体会等三个维度入手,实现实际语用教学情境的创设,采取全新的语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到更加理想的学习格局。只有让学生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才能真正习得语言,提升语言能力以及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徐光华.紧紧抓住教学关键 着力培育核心素养——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初步探索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5):43-47.
[2]王雪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J].才智,2017(8):175.
[3]宋萍萍.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浅析[J].学周刊,2017(32):26-27.
[4]朱穎晖.小学语文“语用教学”方法探寻[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242-243.
[5]梁丽芬.小学语文语用教学应用方法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7):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