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萍
摘 要:学科素养倡导从学识维度、能力维度、技艺维度、情感态度维度等方面开展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以使学生综合学科素质得到不断提升。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越发关注“学科素养”,积极改变传统语文教育模式,实现各环节教育行为的调整。文章以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为例,分析群文阅读在推动学科素养提升中的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科素养;群文阅读;学习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06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2-0064-02
新形势下语文教育倡导的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体,无论是语文知识的积累,还是语文能力的锻炼、语文学习方法的改进、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人文素养的提高,都可以归结到此范畴中去。群文阅读立足点在于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让学生学会阅读,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群文的“文”,并不只限于文章,而指的是文本。群文阅读即多文本阅读,但需要指出的是群文不是多个文本的杂乱堆砌或简单相加,而是将具有(或能够建立)某种关联的多个文本,按一定原则组合的阅读整体。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语文教学模式的大胆尝试与创新,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生成和提高。由此积极站在学科素养的维度去审视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工作的价值,是很有实践价值的。新型阅读方式不仅可以丰富阅读内容,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效率,而且还能极大地提升阅读品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群文阅读,营造良好的语言发展环境
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率先提出“语境”的概念,他认为话语与语境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创设对应的语言环境,是语言理解的前提和基础,这就是著名的语境理论。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成为终极追求。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将焦点放在良好语言发展环境创设中,而群文阅读活动的优化设计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从本质上来讲,群文阅读教学中不同文本之间有着相似性,在这种类似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完全不同的视角,继而加深对特定事物的认知,体会语言中的“相同点和差异点”的多元化。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七步诗》核心内容为:曹植劝谏曹丕不要手足相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诗人艰难的处境以及激愤的感情。结合这样的诗歌内容,教师将劝谏作为实际群文阅读的核心词,将《晏子劝谏》《少孺子智劝吴王》《扁鹊治病》纳入群文阅读的范围中去,然后进行群文阅读活动的优化设计,希望由此营造良好的语言发展环境。
其详细教学步骤为:首先,要求学生依照预习要求进行,读准生字词,确保朗读通顺后,慢慢去概括文章的内容,借助相关工具进行资料查阅,对文章的内容形成初步感知。接着,要求学生填写对应的群文阅读梗概表,表格中包括:谁在劝?劝谁?劝什么?劝的结果是什么?以《七步诗》为例,劝谏的人是曹植,劝的是文王,劝的是不要杀了自己,劝的结果是成功的。以《晏子劝谏》为例,有两种劝谏的情况:第一个劝谏的人是弦章,劝的是齐景公,劝的是停止喝酒,劝的结果是失败的;第二个劝谏的人是晏子,劝的齐景公,劝的是停止喝酒,劝的结果是成功的。以《少孺子智劝吴王》为例,劝谏人是年轻人,劝的是吴王,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劝谏的结果是成功的。以《扁鹊治病》为例,劝谏的人是扁鹊,劝的是蔡桓公,劝的是要积极参与治疗,劝的结果是失败的。最后,要求学生依照自己的阅读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先选择弦章和晏子的劝谏语言,从劝谏的语言动作维度来分析,了解他们的劝谏态度、劝谏技巧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并且分析造成两个劝谏结果不同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将各个篇章中劝谏的内容找出来,进行精读分析,并且设问:“你觉得在众多劝谏中,哪一位的劝谏是最成功的?如果你是弦章的话,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改善自己的劝谏计划?”
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慢慢理解古代的劝谏文化,由此对应的劝谏语言环境会慢慢得以构建,学生此时对整个群文阅读主题劝谏的认知也会朝着更加深刻的方向发展。相比较单一的劝谏而言,不同情形下的劝谏技巧、劝谏内容都是不同的,由此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古代劝谏的情境,了解他们在勸谏中的语言技巧,思考他们的劝谏手段,继而在良好的语言格局中增强认知,提升自身对实际语言的感知。
二、群文阅读,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提升
激发学生的思维,是实际教育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因为思维是相对高级的认知活动,其在于引导学生能够理解类似事物的本质,了解彼此之间的关系,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新形势下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提出新要求: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语言与思维之间的辩证统一,是语文的本质。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思维的培育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思维品质能力等的培育。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想象的方式,增强对实际文本的理解,在比较分析概括的背景下使思维不断得到拓展。
例如,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的课文都是讲述与鲁迅有关的内容,具体课文为《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以学生思维提升为重要目标,引导实际阅读活动朝着更加高效化的方向发展。其详细的教学步骤主要有:首先,使用思维导图工具,引导学生画知识树,由此为本次群文阅读活动奠定基调。接着,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群文阅读活动中去,将比较阅读作为课文阅读的重要方式,尝试从写作背景维度、关键字词维度、重要段落维度、主要内容维度、中心思想维度来比较不同文章的差异性和相同性。在此之后,要求学生在掌握思维导图绘制技巧之后,以小组为单位绘制对应的思维导图,然后选择出小组内一致认为最为优秀的思维导图范例,将其提交给教师。教师使用投影展现出来,然后要求学生对群文阅读的结果进行讲述,由此可以快速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章的思路,在不断深入理解文本阅读感受的基础上,能够触及鲁迅先生崇高的精神风貌,思考如何去描写人物。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当穿插对应的引导性问题:通过上述群文阅读活动,寻找对应能够体现鲁迅特点的段落或者句子,并且分析其展现出来的人物品质如何?其使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表格填写完毕之后,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不断探讨,继而站在不同篇章的维度,对实际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异同点进行分析和阐述。这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
从上述教育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学生思维的锻炼可以很好地在群文阅读活动中得以实现,这对引导实际语文阅读教育活动高质量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值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断推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整个思维过程中,学生是思维主体,结合学生思维结果来推动,是确保实际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也就是说不能依照教师的“编剧”来发展。
三、群文阅读,不断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的增强也是群文阅读活动的价值之一。从本质上来看,人的文学悟性就是以审美意识为基础和前提的,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审美内容无处不在,基于语言作品实现对自然、人物、社会等方面文化元素的渗透。学生在优秀作品阅读的过程中,实现审美体验到健全人格的培养,这些都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的过程中,要以增强学生审美意识为基本诉求。
例如,《草原》描绘了一幅动人的草原风光图,展现出了蒙汉之间的友谊,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表达的是两个民族之间的深厚友谊。以此为审美情趣点,将《黄果树瀑布》《湖》《大海是什么颜色》纳入群文阅读中去。在梳理整个素材内容之后,要求学生去鉴赏不同风景的特色,有的陶醉在气势恢宏的黄果树瀑布,有的感受到独具特色的山林动物,有的感受到静态唯美的草原,有的陶醉在色彩斑斓的大海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探讨,并且播放对应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由此引导学生进入对应的景色中去,增强感悟。最后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色,对景色进行描述,并且说出自己喜欢这样的景色的原因。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感受可以很快呈现出来,在相对自由的分享环境中,学生可以说出自己的感受,发表出自己的意见,使整个课堂处于良好的交互状态。在此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文本写作的方法、文本的体裁、文本的情感等维度来进行探究,以营造更加理想的审美环境。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审美素质的提升需要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基础,感悟过程中不能有太多的引导,也不要设定限制,确保学生的感悟都是自发的,否则就失去了感悟的价值。同时,在此过程中,还可以设置更多的交互环节,比如要求学生以演讲赛、表演赛等方式来进行,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站在审美的角度去看待文章中的内容,尤其是在多个文本对比之下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内容,给出完全不同的审美体验,这就是实际阅读输出的过程,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引起高度關注的节点。
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群文阅读价值观,他们不再是单调地进行文本阅读,而是在与作者进行交互,站在审美的角度去看待文章内容、文章人物与文章核心,这样才能使阅读效益得以发挥。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以驱动小学生语文素养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和进步。从这个维度来看,群文阅读教学法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群文阅读是语文阅读的一种形式,与传统的单元整体教学、主题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正确认识群文阅读的价值,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调整,以形成全新的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格局。
参考文献:
[1]李 晖.链接生活,点击教学——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J].学周刊,2015(4):169.
[2]王艳艳.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戏剧之家,2015(7):214.
[3]徐 芳.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5(18):22.
[4]李开忠.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