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华 史丽男
(烟台城乡建设学校,山东 烟台 264000)
众所周知, 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重点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 偏重理论性的系统完整, 培养学术型人才, 而职业学校更偏向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学生既有必要的基础理论, 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培养技能型人才。 职业学校教育旨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对各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和人们认知特点的改变而实施的一类教育。 针对不同的生源素质,调整适当的培养方式,以职业院校为调查范围, 通过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业情况、 就业选择等的需求方面, 分析不同生源现状,因材施教。
职业院校的生源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 职业院校招的学生层次区分度更高, 地区不同, 学习文化水平不同, 比方有初四毕业或高中毕业后对口单招选择就读职业院校的, 也有初中分流或高中分流就读的,还有其他中专转学或者有社会青年选择就读的, 他们的文化基础不同, 学习能力差别也很大, 这就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学校等的生源有较大的区别, 应该采用专属于他们的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职业学校的学生。 我国自从开设职业教育学校后,很多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 提出了多种人才培养方案, 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道路。 职业教育应遵循因材施教, 不应误认为是某一固定模式的教育。 例如,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就非常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学科型人才培养齐头并进 (也可实行交叉),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实用型的科学家、发明家和能工巧匠,推动了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国家振兴,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因材施教的成果。
图1 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毕业选择统计表
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 给予相应的、 不同的教育深度和广度,以发展每个学生的才华和能力,扬长避短,提高教育质量。 我国早在2500 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教育学生应因材施教, 宋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朱熹也在《论语》中指出:“孔子教人, 因人施教。 ”
在当前分类招生的背景下, 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研究和改革。 课堂分工制、 项目化授课等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 职业院校根据生源的不同,制定多样化的学生培养目标。 不同学生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和专业素养参差不齐。 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优化不同学生的培养方案, 合理安排职业学校教育的课程大纲, 明确职业学校教育课程和所需学时,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特长安排班级, 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想、兴趣、爱好、 个性和特殊技能来决定自己的学习方向, 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让学生学有所成、健康成长。
(1)教学计划要具有高度灵活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除了对学生有共同的基本要求外, 还要有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除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教学,学生还可以通过选择中等专业、 开设选修课、 实行学分制、灵活学制等方式,有时间、有条件、有可能根据自己的特点获得相对自由、全面的发展。
(2)教学内容要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职业教育人才的培训计划应该密切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现有的双证书制度(毕业证书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是培养这类人才的一种模式。 高职院校要培养这类人才, 应该把教学方式从原来的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转向侧重理论的实际应用。
(3)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科和专业。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社会对高职技术人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因此, 职业技术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具有更强的社会亲和力。 在职业院校设置课程安排的时候, 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 从而满足社会对毕业生的知识、 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 为此,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院校的必然要求, 调整学科专业建设, 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能力。 这是为了建立新的专业,调整专业结构体系,“教授”各级各类专业,以“满足”职业院校所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的“人才”需求。
(4)应该注意教育方法的多样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 要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时空上的分离, 尽可能创造条件, 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近年来,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勤工俭学、勤工助学、勤工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出现,使职业教育灵活多样。
(5) 应该注意学生的发展性。 同一专业可以实行“优势互补”的互助机制。根据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学生可以组成自己的学习支持小组。例如,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帮助文化知识,有技术专长的学生可以指导学生实践。它不仅能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的优势,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有机会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这也是因材施教的一个方面。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深入推进, 即便职业学校在改进教学模式, 推行因材施教的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但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中就业岗位对学生的要求, 让学生真正能够学有所成, 职业学校必须充分解放思想, 根据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做到因材施教,用科学发展的方法, 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特长,脚踏实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满足国家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从根本上解决职业学校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