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东 孙志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出行条件的便利、运动习惯的改变,使我国青少年的肥胖率居高不下。
过度的肥胖,使得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易疲劳、协调性下降、完成动作难度大、目标达成度低,让肥胖学生思想上不想动、行为上不敢动、身体上不能动,导致其逐渐的远离体育,“荒废”锻炼,造成“肥胖-懒惰-逃避-体质下降”的恶性循环。
现象一:不想动。在水平三(五年级)《25米×4往返跑》教学中,一名肥胖女生扭捏地说:“老师,我来事了。”第2、3、4次课,依然如此。课下观察,该生活动正常。和家长联系后得知,该生撒谎,目的是逃避课堂体育锻炼活动。追问原因:太累了,不想跑。
分析:身高145cm、体重72.5kg,该女生的身体形态指标严重失衡,使其在参与运动强度或负荷较大的项目过程中,付出的体力必然要多于常人,产生严重的疲劳感,从而产生逃避体育课的想法。
策略:1.课余面谈。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和蔼地和该女生交流课堂行为的对与错,分析其逃避体育活动的影响。如,首先指出其通过撒谎的方式逃避课堂的做法是错误的;其次,告诉她控制饮食、多参加运动是可以减重的,并且能够有效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最后,告知其一些适合肥胖学生的锻炼方式(仰卧起坐、跳绳等),并鼓励其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师会区别对待。
2.课堂关注。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肥胖学生的参与形式,激励其参与积极性,让其逐渐转变参与态度。如,在其参与过程中,较多使用激励性语言,并扩大表扬影响面,在学生面前,树立其正面形象;其次,适当降低难度或者减少运动负荷,让肥胖学生能够完成既定目标,树立“我也行”的自信心。并且在练习过程中,尽量避免横向比较,打击其参与热情。
3.课后跟踪。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由“不想动”到“想动”是心理意识形态的改变,需要更多地在习惯上改变肥胖学生逃避体育锻炼的心理。如,通过信息聯络家长,提示其督促该学生进行仰卧起坐、跳绳、慢跑等练习,使其感受到教师的呵护,改变其参与体育运动时的惰散行为,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现象二:不敢动。水平二(四年级)《山羊分腿腾跃》一课,一名学生由于体形过于庞大,面对器械,尝试了几次,都是助跑到踏跳板,双手扶器械后退却了。追问原因:怕磕碰、摔倒,不敢完成动作。
分析:特殊体形的学生,对自身的力量、协调性等估计不足,面对器械练习,会产生过不去、上不去等畏惧心理,导致不敢挑战、不敢完成动作。多次的失败或者自暴自弃,会使其意志力薄弱、容易产生逃避、远离器械学习和锻炼的想法,导致缺失器械锻炼的手段。
策略:1.敢与不敢,是心理意识的反应。学练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激发和保护好肥胖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语言激励“这名同学,屡败屡战,敢于挑战。这种不放弃的精神是同学们在生活中要保持和发扬的”,使其产生和保持“我还要做好”的欲望。
2.采用动作迁移的方式,提高其完成动作能力,增强肥胖学生对身体素质提升的认知,增强其挑战完成动作的信心。如,可采用立卧撑的方式或者对墙的直臂顶肩练习,提高该学生的上肢力量和直臂顶肩能力,提高动作感知和完成动作的专项力量。
3.强化保护帮助,平复心理紧张。如,加强教师保护、拉近踏板与器械的距离、加厚护垫等措施,让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安全感,产生敢于挑战意识,形成完成动作的行为。
现象三:不能动。水平一(一年级)《仰卧起坐》一课,一名学生体形较胖胖,不要说完成仰卧起坐,正常的盘腿坐都要后仰,而且做仰卧起坐时,只见抬头,不见折叠,腰腹肌毫无发力征兆。
分析:小学低水平段的学生,由于刚进入学校教育,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时间和方式尚未成形,因此肥胖比例要大于高水平段。并且,受肢体支配感觉的限制,无法对完成动作所需能力产生正确认知和支配。因此,经常会产生不会发力或者想做又不能完成的现象。
策略:1.降低动作难度,强化动作认知。低水平段的学生,动作的形成多是体验后的熟练过程。降低动作难度之后,学生在逐渐完成动作的过程中,能够体验身体发力和运动的轨迹。如,在仰卧起坐时,在肥胖学生的背下加垫一块垫子,形成斜坡状,降低其完成仰卧起坐的难度,有助于其体会身体发力部位,形成正确动作能力的认知。
2.改变完成标准,缩小身体限制。体质监测的标准仰卧起坐是屈膝折叠,由于较厚的脂肪堆积,使得小胖墩无法完成仰卧起坐的收腹折叠。此时,教师可以改变动作标准,减小肥胖学生的身体限制,促使其完成动作。如,让肥胖学生完成直腿的仰卧起坐,增加大腿和胸腹之间的距离,方便其完成动作。强调其身体坐直即算完成,既锻炼肥胖学生的腰腹肌力量,又能让其体会成功的愉悦,促使其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3.鼓励坚持锻炼,提升锻炼水平。仰卧起坐是身体素质测试,是限时计数,长期坚持效果显著。如,制作成长记录表,让学生记录每天在家计时练习的次数。按天、周、月对比直观的数据变化,能够让肥胖学生看到自己的提高和进步,不但有效提高练习水平,更能有效提升参与锻炼的热情。
——徐晓东(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葛家小学,264422);孙志强(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第六中学,264422)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