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蕴涵
如果说,自信需要土壤,那么我说,中国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天地,就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沃土。
如果说,自信需要阳光,那么我坚信习总书记说的那句,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铿锵有力的话语,就是中华民族自信的阳光。
我的家乡博山,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的故乡,是康熙皇帝的老师大学士孙廷铨的故乡,是中国著名的陶琉之乡,是孝文化的发祥地。
爸爸是一名刑警,他常说,在这片有红色文化基因的土地上,我们不忘初心,锻造着忠诚党、忠诚人民的公安铁军,我们时刻牢记并信仰着:道路自信。
妈妈是一名人民教师,她常说:博山名人荟萃,大家辈出,是鲁中的山水画廊,4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那么,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使者,她坚信着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从小,我就喜欢自己的家乡,小小的心灵里,盛满了琉璃的晶莹绚丽,陶瓷的端庄古朴。特别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阅读着琉璃文化的历史,才渐渐明晰:博山,最早从元代开始就有了琉璃生产。几乎每个博山人都知道,博山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琉璃生产中心。在二〇〇六年,博山区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琉璃之乡”称号,被山东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琉璃之乡”称号。数千年来,擅长制造瓷器的中华民族,在制造玻璃这一行业方面,远远地落后于欧洲。但是只有在博山这个地方,做出了得到世界承认的成就。二〇一八年上合峰会,博山琉璃走向了世界,人民大会堂也有了博山琉璃展厅。
琉璃之于博山,正如瓷器之于中國。那么,缘于脚下土地的火热,我的自信也生动起来。那个雪天,我跟着爸爸走进琉璃作坊,上千度的炉火跟室外的冰冷白雪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琉璃工人的手中,扎花花球开出春花,秋日蟋蟀唱出幽深的歌,一朵朵茉莉送出清香,“开怀大笑”的石榴寓意着美好的期盼!在感叹琉璃“火里来,水里去”,纯手工制作工艺繁琐,并且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时,我更感叹并感悟了一种积淀了博山琉璃历史中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工匠精神!因为,在那每一道工序中,都蕴含着博山的琉璃工匠们坚韧不拔的毅力,精益求精的追求和千锤百炼的专注,在每一件艺术品之中,都可以寻觅到最可贵的底蕴和精髓。这种精神是自信的标识,使琉璃文化牢牢植根博山深情的沃土,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滋养,从而获得了活的灵魂。
“大国工匠精神”,正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啊!我认为用对祖国对家乡的爱,用成长的足迹培育出的自信,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恒久力量。也许因为年少会偶尔惊叹远方的繁华,也许因为学习的辛苦,会有压力引发感慨。但是,身边的气息里,闪动着明珠的璀璨;身边的人海中,洋溢着自信的光焰,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这些细碎的情绪推开,如同一件浴火而生的琉璃精品一样,在中国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洒下稚嫩却无畏无惧的汗水呢!
高中时代,是冲刺未来的站台,是美丽青春的花季,自信的我要努力学习,在最美好的时光里,融进中国软实力的文化自信中,在琉璃文化的“根”和“魂”之中寻找自我的位置,承担起自己的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力前行!(责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