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皎
[摘 要]文章通过对民族管弦乐《丝路即景》创作背景的梳理,從演奏版本比较与研究的角度做了分析论述,并对民族管弦乐的创作、演奏、传播提出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创作;演奏;版本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5-0160-02
一、《丝路即景》的创作构思及乐曲概况
民族管弦乐《丝路即景》是由宁夏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王振杰先生2017年受北方民族大学国乐团委约创作的一首民族管弦乐器乐作品。该作品旨在响应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众所周知:“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势必发挥积极的作用,《丝路即景》就是描写丝绸之路上“银川”的独特风貌与人文情怀。
作品于2016年开始构思,起初为小型民族室内乐团而写,后经过完善,编创成了一部大型的民族管弦乐作品。该作品共由二十三个声部构成,涵盖了民族管弦乐团的基本编制,拉弦声部有:高胡、二胡、中胡、大提、贝司;弹拨声部有:柳琴、琵琶、扬琴、三弦、中阮、大阮、古筝;吹管乐声部有:绑笛、曲笛、高音笙、中音笙、唢呐;打击乐声部有:定音鼓、排鼓、大镲、吊镲、串铃。每个乐器都在这首作品中发挥了特有的音色特质。全曲共分为六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有极强的镜头感与画面感。调式布局的组成是由G—D—A—G,转换起来自然、和谐、乐器演奏毫无障碍,同时这种关系转调在听觉上给人以顺畅、明朗之感。由于作者是资深的民乐演奏家,也有多年为民族管弦乐编配的经验,在调性的转换与使用上非常老到,不显突兀。在这首作品中体现的很明显。民乐的行家都知道“古筝”这种乐器不善于转调,转调是这样的乐器的硬伤,尤其是在乐团中古筝如果频繁地转调,势必会影响其他声部的配合和音准的协调。故此,在编配古筝声部时,作者充分考虑了这一因素,没有给古筝增加过多的转调。节奏模式则采用了散板、4/4拍快板、3/8拍快板,复杂而多变,使音乐充满律动、动感十足、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各类打击乐根据音乐进行的需要,时而激昂、时而委婉、时而跳跃、时而活泼。和声的编创此起彼伏,在音乐中并不局限于力度的单层次变化,而且采用了强进型与弱进型相互搭配的方式,听起来层次分明、强弱有序、扣人心弦。与此同时,在旋律的选择上融入了西北民间音乐的旋律和西亚音乐旋律相融合的方式,体现了一带一路文化交融交流的内在精神,听起来使人耳目一新,极富美感。
这首作品从诞生之日起,共演出3次,其中有两次是北方民族大学国乐团分别于2017年8月在宁夏大剧院首演,12月在北方民族大学音乐厅上演,另外是由宁夏歌舞剧院民乐团于2018年在宁夏大剧院小剧场演出。此曲曾在2017年10月获得陕西省文化厅举办的“第三届陕西省民族器乐新作品征集”(全国征集)二等奖(音响由宁夏歌舞剧院民乐团提供);又于2017年8月获得宁夏人民政府举办的第三届全区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二等奖(第一名)(由北方民族大学国乐团演奏)。
二、《丝路即景》演奏版本的比较
(一)乐团特点概述及比较
北方民族大学国乐团成立于2008年,该乐团是在北方民族大学2008版人才培养方案中依托合奏重奏课程成立的。目前乐团有成员五十余人,主要由音乐舞蹈学院民族器乐专业方向的学生构成,涵盖音乐表演和音乐学方向。为了有效地训练乐团,除了合奏课课程以外,还加入了排练课的课时,部分声部也积极鼓励专业老师加入。由于受生源质量和师资的影响,乐团在低音、管乐及打击乐声部的能力较弱,弦乐声部、弹拨乐声部的实力较为突出。乐团自成立以来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区内外大型演出及比赛,获得多项荣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举办的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三等奖、宁夏教育厅举办的第五届全区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的第二届少数民族展演二等奖、宁夏教育厅举办的高校艺术巡演优秀奖等等。乐团举办专场音乐会两场,形成了团结向上的乐团团风,乐团声音的融合度,声部对比与协调都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肯定,也是目前宁夏高校最具实力的民族管弦乐团。
宁夏歌舞剧院民乐团成立于20世纪七十年代,其前身为宁夏歌舞团民乐队,乐团曾创作《黄河船歌》《数花》等多首脍炙人口的民乐作品,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乐团曾代表宁夏出访世界各地,是宁夏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1]目前该乐团编制内人员二十余人,在参加个各类大型演出或举办专场音乐会时声部需要外调人员,一般规模能达到五十人左右。乐团近些年举办各类专场音乐会常获好评,曾举办影视音乐等主题音乐会,对乐曲风格及情绪把握较为准确,是一支有潜力、有朝气的青年民族管弦乐团。
以上两支民族管弦乐团分别在不同的时间与地点对《丝路即景》这首音乐作品做了阐释,本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
(二)演奏技术及能力的对比
宁夏歌舞剧院民乐团演奏时长为741”,是最为完整的一版,无变动地把作品的每一小节都阐释出来了,北方民族大学国乐团演奏时长为626”,在引子与尾声部分去除了二胡的独奏,原因在于:一是受不同的演出环境对于时长的要求。二是二胡独奏的旋律在创作源头上相关专家专业给予的文化上的建议。三是乐团以学生为主体,其演奏的能力欠缺,对音乐风格不易掌握,难免会影响整体音乐的形象。
此首作品由于在调性上多次转调,对于乐团的音准把握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宁夏歌舞剧院民乐团在整体音准上的把控力较强,尤其是管乐声部的音准及爆发力很到位,打击乐的节奏控制力很好,力度层次明显,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乐曲的作用,弦乐声部在主题部分的表现很突出,把宁夏民歌音乐元素需要的滑音、揉弦铺垫得比较到位。北方民族大学国乐团的弦乐声部在声音的整齐及对位上可圈可点,无论是旋律的美感度还是快板的清晰度都视为较为成功的典范,但是在个别技术能力上不尽如人意。比如:弦乐声部的揉弦频率的快慢、滑音的准确、弹拨声部的颗粒性和论指的均匀等。同时,管乐声部明显比较薄弱,个别乐句衔接有节奏错位的现象,并且音准不够到位。弹拨声部较之宁夏歌舞剧院民乐团在技术层面上还有待提升,包括快板部分的节奏稳定性、整齐度等。这首作品节奏多变,也是考验乐团的一项硬功夫。从引子到主题再到快板部分,每一处衔接都是乐曲结构的重要体现。笔者认为宁夏歌舞剧院民乐团演奏深沉、笃定,旋律色彩明显,衔接流畅,值得玩味。但是缺乏乐段之间语气和呼吸感,明显感到对作品的排练时间投入不够,而是靠乐手自身的技术能力来进行呈现,缺乏团队的整体精神,听起来音齐而神散。相比较而言,北方民族大学国乐团由于乐团成员年轻,都尚在求学阶段,技术技巧还比较稚嫩,再加上对乐曲本身的理解不够深刻而导致对旋律理解及把握不到位,音色偏淡,连贯性较差。但是在快板部分北方民族大学国乐团的优势表现明显,无论是速度还是力度都表现很到位,使音乐充满活力和动感,彰显了学生演奏的朝气蓬勃,能让人听出排练的扎实和每一个同学的凝神聚力,正所谓:虽然情到、意到,但是技术层面还须提升。而宁夏歌舞剧院民乐团演奏的快板部分过于呆板,情绪较为懈怠,缺乏这首作品应有的活力。
結 语
民族管弦乐自20世纪30年代起发展至今是一段极不平凡的旅程,至今为止,还有很多专业人士对民族管弦乐的形式颇有微词,认为:编制不科学、声部不平衡、作品不鲜明等。[2]可见民族管弦乐确实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建设难:在于乐种的齐全是一项大工程,民乐种类较多,极具个性,基础教学又很薄弱,很多乐种都存在青黄不接的情况,乐种不全直接影响了乐团的建设;其次是排演难:在于民乐团在基本声部配备齐全的情况下,很多特色乐器的极度匮乏。排练的场地、乐器都不易配备,受众又比较少,再加上,许久以来民族管弦乐团的商演模式没有形成,很多人存在“送票就看,买票免看”的现象,试想,作为一种文化,不走入市场,不被市场接纳,这种文化的生命力是不会有所削弱;再次,作品难:在于创作人员少之又少,民族管弦乐本是中国本土的产物,这需要大量作曲家为其量身定做,这方面的民乐创作人才在国内是缺乏的,大量的作曲人才多写西洋乐、声乐作品,对民乐的了解和投入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我国很多培养音乐创作人才的体系,也是西洋体系、西洋技法,种种这些,造成了我们国家民族器乐编创人才数量远不能达标。[3]
在国外有很多同首音乐作品不同演奏版本的对比研究成果,国内在这方面尤其是民族管弦乐演奏的对比研究比较少。我们知道: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找到差异,引导进步,从根本上促进作品编创及舞台演奏的提升。[4]笔者立足宁夏民族器乐创作这个基本点,从作品本身出发,深入查找一手资料,通过数据、音频、视频及演奏本体的研究较为客观地分析了两个不同的演奏版本,宁夏的民族器乐需要关注、需要支持、需要行内人士的共同探讨,才能使宁夏民族器乐创编的发展更上新台阶。
注释:
[1]赵寒阳.二胡经典名曲[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1:23.
[2]刘立明.国家艺术基金推进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发展的举措、成效及未来构想[J].人民音乐,2018(07):92—95.
[3]温展力.谈民族管弦乐团乐队的“双基础”[J].乐府新声,2017(04):114—118.
[4]魏延格.对民族管弦乐创作的一点浅见——兼评朱广庆的几首民族管弦乐作品[J].乐府新声,1984(01):38—40.
(责任编辑:崔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