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摘 要]文章从二人台的地域文化价值入手,研究如何开展高校专业化教育,以及如何将二人台民间艺术的市场产业化和高校教育有机整合;从而更好地传承与振兴这门民间艺术,产教结合构建二人台艺术的教产生态链,进一步丰富、带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 二人台艺术;产业化;高校音乐教育;整合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5-0073-02
戏曲等民间音乐进课堂曾名噪一时,其实,高校传承更是不容忽视。本文以内蒙古地区二人台为例来谈传承的具体构想。
一、二人台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
二人台是一種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的地方民间戏曲剧种。起源于山西河曲县,在内蒙古西部和山西、陕西、榆林等地区非常流行。二人台艺术集器乐、歌舞、表演化妆等为一体,是蒙汉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草原文化与秦晋陕文化融合的产物,[1]也是内蒙古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结果。
历史上对二人台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一般都遵循清康熙时期的形成脉络。满清政府下令开放禁边多年的蒙地边界,允许内地的汉族人民进入今天的内蒙古地区耕作居住。当时的内蒙古地区地广人稀、黄河流经、灌溉便利,边关一开放,晋、冀、陕等地的众多穷苦百姓举家迁徙,蜂拥而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走西口”的发起与开始。“走西口”历时近三百年,迁徙人群涉及晋、河北、陕西等省,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漫长的时期,人口迁移规模巨大。今天的内蒙古中部、西部的汉族居民大多是走西口的人的后裔。随着各地人们的迁徙共同的生活和生产,各种形式的民间艺术如民歌、山歌、小曲等民间艺术也随之而来。这些由广大迁徙移民带来的各地、各类的民间民俗艺术与边塞蒙地的蒙古族的民间音乐、舞蹈等充分碰撞、交流、嫁接、融合,逐渐形成了二人台这种独特的地方民间艺术形式。
与中国东北地区流行的二人转艺术相似,同没有历史上的冀、鲁、豫等中原移民的“闯关东”就没有二人转一样;同样没有晋、陕、冀等省移民的“走西口”就不可能有二人台的诞生。
二人台发展有着百余年的历史。在农村深受大家的喜爱,是家喻户晓的名字。2006年6月,二人台入选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9月,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开设了“二人台表演”方向新专业。二人台形式简单,曲目短,语言滑稽,易学易传。二人台为研究我国“走西口”文化及草原游牧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作用日趋鲜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方向。[2]传统的文化资源经过转化和开发,能产生极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本土的音乐资源,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立足于本土资源之上,才能放眼世界。利用本土资源,开发打造本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因此本文以内蒙古民间艺术二人台为研究对象,以品牌化构建为切入点,市场化发展为目标,以高校音乐教育为平台,从而打造内蒙古现代化的文化产业品牌。以期为内蒙古的民间文化事业添砖加瓦。
二、打造高校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和与时俱进的艺术创新
(一)专业、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是“二人台”良性、永续发展的保证
东北二人转的迅猛发展,涌现了一大批的专业表演以及创作人才,并成功地向影视、娱乐行业延伸与渗透,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由此看来,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文化艺术产业延绵繁衍、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到目前为止,在国家、政府和二台艺术家的努力下,二台艺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首府呼和浩特成立了内蒙古民族民间艺校;内蒙古著名的二人台表演艺术家武利平创办了二人台剧团,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开始招收二人台表演方向的本科生,开设相关专业,这些都为二人台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培养平台。但这还远远不够,要想全方位、多层面地振兴和发展二人台,并将这一宝贵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遗产发扬光大,离不开全方位的人才培育机制,因此政府及教育部门应该整合地区各级教育资源,各大艺术类、艺术师范类相关专业大专院校还须科学系统地开设与二人台有关的专业课程;诸如二人台的理论研究、历史挖掘、古剧整理、剧目创作、表演设计、广告宣传、舞台灯光等诸方面的专业课程。整合创立二人台本体艺术的系统化研究机构和课题研讨机制,建立演出实习基地、摄影棚、录音室、排练场、专业剧场等。组织各类型汇报演出、新剧展演等。此外,还应着力挖掘民间土生土长的二人台艺术人才,招揽优秀和设立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给优秀的民间专业人才和广大爱好者提供进一步,更深层次的专业化学习机会,提供交流、展演、进修的通道和平台。在一些有着广大群众基础和浓郁二人台文化气息的地区,将二人台艺术的熏陶培养深入到中学、小学,设置相关学科,系统科学地配置相关教材和师资力量。
(二)二人台艺术本体的现代化改革与时代创新是延续艺术生命的动力
任何一门艺术若想永续健康地传承与发展,创新与进化是重要的条件因素。因此二人台艺术也同样需要与时代接轨、与时俱进地创新进化。
1.演唱方法的改进创新
从二人台的传统演唱方法上进行必要的革新,对传统唱法去粗取精、辩证扬弃,从更专业化、系统化的角度研究对传统二人台的唱法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和创新,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艺术接受力。
2.器乐伴奏的改进创新
除了传统的民间民俗伴奏乐器,也可以研究考虑增加诸如钢琴、吉他、提琴、架子鼓、马头琴、古筝、竖琴等等中西洋乐器,丰富演奏形式。
3.表演形式的改进创新
除了传统的弹唱、舞蹈形式之外,顺应当今时代特征改进服饰、充实舞美,研究考虑增加更加丰富多样的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诸如东北二人转中夹杂杂技、绝活、口技、说唱等表演形式,还可以使舞台表演戏剧化、小品化等。
4.舞台演出背景的革新
增加现代化的舞台场景以及灯光设计,增加整体编排、表演美感。
5.剧目建设的丰富创新
例如,在农村演出中,剧团主要演出二人台剧目。除了演一些传统的戏曲如《走西口》之外,还专门排演了一些新的两人戏,如《抢妈》《王二车谈媒人》。这些戏曲更接地气,符合农民生活,被劳动人民喜爱。
三、市场化与产业化发展展望
近年来,内蒙古政府加大了建设文化大区和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力度。民间和社会各方面对二人台的发展和传播都做出许多有益的努力,人民群众也对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充满着深厚的喜爱和强烈参与的渴望,这使二人台拥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纵观东北二人转的繁荣,是与东北各省政府和民间协力合作进行的全方位宣传、推广的手段和方法离不开的。通过策略化、高效率的整体运作,推动了二人转的品牌化、产业化的大发展,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形成。
因此,二人台的产业化、市场化的开发与文化品牌的构建传播,离开各级政府的支持也是万万不能的。政府应从各个层面和高度对二人台文化的发展给予强有力的相关政策支持。因此,由政府牵头和倡导引领媒体、公关、经济、民政、文化、教育等各类官方、民间机构整合各类资源积极组织承办各类型二人台及西口文化的学术研讨会、文化论坛、产业论坛、展览展博会等;与相关二人台流行的省份(晋、冀、陕等)联合搞一些有关二人台及西口文化的政府间、民间交流推广活动;筹划建设二人台及西口文化等原生态文化藝术保护园地、产业文化园区、音乐影视动漫基地;积极申办各类国家性、国际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发起和鼓励各类媒体和文化机构筹拍与二人台和“走西口”有关的各类影视、音乐作品等;全方位、立体化宣传二人台文化艺术,设立短期、中期、长期地发展规划目标,组织区内和各省各方面相关专家进行二人台艺术品牌化发展和市场化推广的专项专题调研与课题研究,以使二人台的品牌化发展与市场化推广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同时积极研究探讨二人台文化艺术的商业化运作模式,鼓励官方和民间各级机构组织积极参与和推动二人台文化艺术向传媒业、演出业、会展业以及旅游业(相关二人台发祥地原生态保护园、产业基地、文化艺术园区等)、制造业(相关道具、玩具、装饰品、纪念品等)等的相关商业化产业链延伸。考虑设立专业的二人台文化剧场,辐射渗透到社会商业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鼓励二人台的专业演职人员的多样化、多方面发展。总之,紧扣当今商业化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全方位、多元化进行二人台文化艺术的商业化运作探索。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让二人台这门古老而厚重的民间艺术奇葩在百花齐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焕发出新生与繁荣的璀璨光芒!
注释:
[1]常丹丹.内蒙古民间艺术二人台的表演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2013(09):70.
[2]曹瑞清.提升二人台艺术认知度的一点思考[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03):65.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