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多元化教学研究

2019-06-11 03:17:00李艳慧
当代音乐 2019年5期
关键词:声乐多元化音乐

李艳慧

[摘 要]《声乐》课程是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对学生专业学习和个人发展都起到决定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这门课程在教学理念、方法、内容等方面,一直存在着单一化现象,成为了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因此要树立起多元化发展理念,通过自上而下的教学改革,推动课程的多元化发展,使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关键词]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多元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5-0051-03

一、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多元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声乐艺术自身的性质和特点使然

声乐是一门世界性艺术,包含中国在内的世界多个国家、地区和民族,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声乐文化。[1]作为音乐专业学生来说,应该也必须全面了解和学习各类声乐文化。然而长期以来,受到历史等方面的影响,高校声乐课程始终效仿西方的音乐文化体系,这与声乐艺术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是不相符的,推动《声乐》课程的多元化发展,正是对其本位的回归。

(二)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之需要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虽然这是一个由多种原因共同引发的现象,但是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不足,缺少个性特点,也是其中的关键原因。这就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有针对性的培养。推动《声乐》课程多元化发展,目的就在于此,旨在让学生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在就业和个人发展方面占得先机。

(三)地方高校和专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早在2015年,教育部等多家部委,就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为地方高校和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在转型发展的任务中,《意见》明确提出了“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推动《声乐》课程的多元化发展,正是对这一任务要求的响应。通过该课程的多元化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音乐人才,既是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核心命题,也是地方高校和专业发展的新契机、新要求。

二、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多元化

(一)树立多元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课程的核心。音乐专业《声乐》课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也早已形成了明确目标体系。即通过对声乐理论知识和演唱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声乐演唱素质和能力。该目标虽然是明确并正确的,但是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来看,其单一性和落后性便得到了凸显。多数学校的声乐教学中,学生或学习美声唱法,或学习民族唱法,结业时可以熟練演唱具有一定难度的歌曲。看似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实则人为缩小和遮蔽了声乐艺术的价值和特点,并导致了教学效果的局限。声乐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综合文化,在对其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演唱仅仅是学习内容之一。除了演唱之外,还应该学习声乐艺术史、声乐美学、声乐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并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获得对声乐文化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形成个性化的艺术审美观。而仅仅是歌唱方法的学习,显然将声乐艺术简化成为了一项知识与技能。所以要通过多元教学目标的树立,引领整个教学过程的科学发展。具体来说,可以概况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情感是声乐艺术的灵魂,无论是作曲家的一度创作还是演唱者的二度创作,都是情之所至的结果。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对声乐艺术的热情,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情感体验,并鼓励学生以歌唱的方式表现作品和个人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元音乐文化观。[3]这对于他们今后的音乐学习和发展是大有裨益的。第二是过程和方法目标。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口传心授在时间和次数方面都是有限的,更多时候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探索。所以要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鼓励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去体验和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第三是知识和技能目标。声乐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内容选择,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而不是统一按照一个模式和标准培养。三个目标是有先后和主次之分的,却又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需要教师予以整体把握,细致把控,为后续教学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对教学质量起到决定性影响。当下的《声乐》课程教学中,从表面上看教学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中西古今兼有,其实却存在着多处不足。首先是“中”与“西”的失衡。虽然民族唱法、民族声乐作品都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但是与美声唱法和西方声乐作品相比,在比例上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其次是“新”与“旧”的失衡。学生们所欣赏和演唱的中西曲目,仍然以历史上的经典作品为主,近年来的一些新作未能及时应用于教学中。再次是“师”与“生”的失衡。多数教师都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内容选择习惯和偏好,造成了一种“随师性”现象,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意愿很难得到关注和满足。所以需要从根本上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扩展和丰富。在演唱曲目方面,第一,要加大中国声乐作品的比例,特别是近年来涌现出的一些新作品,应及时编写出校本教材,定期进行更新,这些新曲目的融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填补学生声乐艺术史上的断裂与空白;第二,要加入地方音乐的内容。一方面,地方高校除了教学和科研外,还肩负着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重任;另一方面,通过对本地音乐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个人发展。[4]所以应对本地和周边地区的民歌进行收集和梳理,引入到教学中。在演唱方法方面,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固然科学和经典,但是并不是唯一,应在充分考虑学生意愿的基础上,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只有教学内容丰富,才能带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元和扩展。需要教师做到眼光外放,与时俱进,让教学始终处于动态、变化和发展中。

(三)完善教学过程

长期以来,《声乐》课程多采用“一对一”和集体课的形式,学生先对课下练习情况进行展示,教师予以有针对性地指导,然后再开始新内容的学习。先由教师进行示范,再由学生在课下练习,周而复始。整个过程看似是按部就班和有条不紊的,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只能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学习,由此也造成了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所以要应及时将更多新的、科学的模式和方法应用于教学中,使当下这种“单向传输”朝着“双向交流”的方向转变,从本质上提升教学质量。如对话式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在国内外受到普遍好评的教学模式,也尤其适用于声乐这类技能型学科。该种方法主张打破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要求教师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对话氛围,给学生以充分的表达机会,在师生间的沟通和探讨中完成知识和技能的建构。具体对话的内容也是多元化的,既可以是每隔一段时间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谈心,也可以是教师带领多名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探讨等,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认识和感受,并据此予以有针对性地引导,既可以使学生个性闪光点得到及时的捕捉,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获得了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又如新媒体教学法。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全世界的面貌。作为高校声乐教学来说,也应该充分做到与时俱进,将一些新媒体技术和成果应用于教学中。如微信、QQ、网站、慕课等,都可以打破传统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5]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用他们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学习。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的重新审视,对存在的问题予以规避和解决,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实现从单一向多元的转变,将多元化发展落在实处。

(四)开展丰富活动

实践性是声乐艺术的基本属性,也是音乐专业学生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倾向,各类实践活动的开展十分有限,使教学仅停留在课堂和知识、技能的层面,学生没有学以致用的机会,自我检验、个性展示和多元发展也就从无谈起,同时也对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舞台是检验音乐学习的重要标准,所以应开展类型丰富的實践活动,给学生以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同时也给教师以观察和引导的机会。具体来说,在校内,开展各类演出活动。如星期音乐会、艺术实践周、教师基本功大赛等,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并对学生的实践表现进行及时和全面地评价。在校外,则可以与一些文艺团体、社区等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如文艺团体,随着音乐事业的不断发展,多数文艺团体都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而音乐专业的学生则具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正是最佳人选。对此就可以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将其建设为校外实践基地。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邀请行业一线人才进校,或举办讲座,或担任兼职教师,让学生和教师对行业发展最新动态有及时的了解。又如社区。当下,城市和乡村社区音乐活动的开展如火如荼,但是却缺少专业人才的大力支持,对此学校可以和社区机构合作,助力地方音乐文化的发展。只有真正让学生在声乐实践活动中展示和历练,才能从本质上实现多元化发展。

结 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取得的发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与此同时,时代和社会也对音乐人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学校来说,只有不断对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进行优化,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满足时代和社会的人才需求。《声乐》课程作为主干必修课程,也必须从过去传统和封闭的状态中走出来,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方能保证学生学有所长和学以致用。而且需要认识到的是,这门课程的多元化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不能冒进,也不能保守,而是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进,方能最终有所收获。

注释:

[1]杨莉丽.略论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之辩证关系[J].北方音乐,2015(17):65.

[2]王首民,周海燕.民办本科艺术院校转型发展定位述论[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04):138.

[3]王 玮.大学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探析[J].艺术科技,2017(04):373.

[4]王光华.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传承发展[J].北方音乐,2015(18):187.

[5]胡燕晓.浅析慕课与传统教学[J].时代教育,2015(15):273.

(责任编辑:张洪全)

猜你喜欢
声乐多元化音乐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节能与环保(2022年3期)2022-11-24 13:25:57
声乐诊疗室
歌剧(2017年11期)2018-01-23 03:41:20
声乐诊疗室
歌剧(2017年12期)2018-01-23 03:13:41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声乐诊疗室
歌剧(2017年7期)2017-09-08 13:09:37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中国公路(2017年8期)2017-07-21 14:26:20
音乐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2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