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培青 陈成功
[摘要]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医院进行心理疾病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临床实验观察对象。患者经临床检查符合心理疾病的医学诊断标准,对患者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在治疗前后,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患者心理健康程度进行评估比较。 结果 患者经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后的心理疾病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为(4.7±1.5)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的SCL90评分(8.9±1.2)分。实验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心理疾病患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包括恐惧、焦虑等,疾病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社交障碍;厌食症;心理疾病
[中图分类号] R7 [文献標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2(c)-0051-02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的提高,不仅重视身体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心理健康问题[1]。此外,心理研究和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治疗心理疾病时可以充分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为患者虚拟创建体验世界,在特定的应激场景下,结合暴露治疗的方法,改善和消除患者的焦虑症、恐惧症和暴躁症等。而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心理疾病,主要是在灵境技术的支持下,创建虚拟世界供人们体验,并在此过程中对人的心理起到积极的暗示和治疗作用。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心理疾病属于现代科技和医疗技术相融合的表现,疾病治疗效果著[2-4]。该研究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心理疾病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在医院进行心理疾病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临床实验观察对象,患者经临床检查符合心理疾病的医学诊断标准。8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47.2±5.8)岁,病程3个月~12年,平均病程(4.0±1.2)年,其中社交障碍症19例、厌食症27例、精神分裂症9例、恐高症12例、其他13例。
1.2 方法
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疾病原因、病症特点以及病情程度等,合理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对80例心理疾病患者实施对症治疗[5]。
1.2.1 社交障碍症治疗 社交障碍主要表现为与人交往时经常感到害怕和紧张,不敢独自与人交往,患者存在社交恐惧症,多是因为对自身的心理认可程度不高、自己对自己的接纳度低,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治疗社交障碍患者,可以为其创造一个浸润式的现实虚拟环境,患者不愿也不敢独自留在社交场所,但这种疾病又必须要在人际交往中治疗,通过创建虚拟情境,可以虚拟5个人物角色,其中四人相隔较远,且四人处于交谈状态,另外一人则是和患者处于较近位置,这个人物在虚拟情境中主动向参与者介绍自己,并积极交谈,带参与者进入情境状态。通过对患者参与情境中的心率、皮肤导电各项生理指标进行记录、分析,在虚拟的现实互动中,缓解患者社交顾虑,不断鼓励其向远处四个虚拟人物主动交流[6-9]。
1.2.2 厌食症治疗 厌食症也被称为神经性厌食,患者有意减少进食,最终导致无法进食,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营养水平和健康状况,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10]。厌食症属于心理认知障碍的一种,也是心理疾病,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厌食症患者,主要是对患者产生厌食的心理进行分析,大多年轻女性患者病态地、错误的认为自己体形过于“肥胖”,永远无法接受自己的身材体形。这就要求纠正患者对自己身材体形以及进食状态的认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各种患者进行人物模拟,不同人物体形不同,先让患者在观看虚拟人物的过程中对不同体形进行评估,然后令其对人物要求任务,例如让虚拟人物钻狭窄通道等,待人物全部钻过通道后,患者会认识到自己的体形评估有误。
1.2.3 精神分裂症治疗 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治疗精神分裂症,主要是使用虚拟重建技术对患者出现的各种幻觉进行模拟,为患者呈现出这些幻觉画面之后,让患者自己能够认识到产生幻觉是疾病引起的[11]。在虚拟情境中,患者先看到幻觉画面,然后情境调转,回归到正常场景,则患者认识到画面“消失”是幻觉到现实的转换,继而会忽略幻觉画面。这种治疗方法主要是让患者自己在情境体验中认识到自身行为认知错误。在虚拟现实技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过程中还可以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虚拟个体人物和患者对话,帮助患者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难关。
1.3 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临床治疗的实际情况,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患者治疗前后对其心理健康程度进行评分比较,探究虚拟现实技术对于心理疾病治疗作用。量表包含多个心理疾病症状,患者自评后累加单项分数,得分越高,则症状越明显、心理疾病越严重。
1.4 统计方法
临床数据和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文本资料均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n(%)]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则用(x±s)表示,行t检验、比较后,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0例心理疾病患者在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前,心理疾病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为(8.9±1.2)分,经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后,心理疾病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为(4.7±1.5)分。则患者心理疾病评分明显下降,症状有效缓解、病情得到控制,总体疗效突出,临床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社会不断发展中,人们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加重,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严重,根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年进行心理疾病治疗的患者人数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心理健康宣传教育落后,心理疾病治疗的总体效果有限。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由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心理疏导或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但是这些治疗方法的规范性不足、管理体系上也存在一定缺陷,无法起到根治效果。并且,心理疾病属于精神类疾病,多是受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患者的心理受压,脑功能出现障碍,直接导致患者出现精神错乱[12]。不同类型的心理疾病是由不同的原因导致的,但是综合表现在患者的行为、情感、认知和意志等存在异常,继而无法维持正常生活,心理疾病患者需要立即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因此传统的心理治疗,主要是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但是实际的治疗作用不明显。
但是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心理疾病,则是使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三维仿真系统,在系统中综合性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显示技术和仿真技术等,让患者在虚拟环境的观察中获得更加身临其境的感受,情境融入度高、患者的体验感强,可视化操作方便。心理疾病患者在虚拟情境的体验、治疗中,可以由技术操作人员根据其情境反应,进行情境转换或调控等。同时,虚拟现实技术充分使用计算机技术对虚拟世界进行情境建设,让患者在逼真的情境中充分地体验和感受,患者作为完整生物进入到虚拟系统,心理、生理活动得到充分表现,在此期间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使其获得专业、彻底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申申,龚建华,李文航,等.基于虚拟亲历行为的空间场所认知对比实验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8,43(11):1732-1738.
[2] 王健.美国心理健康社会学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33(10):1-6.
[3] 唐丽娟.心理干预在防范医疗纠纷引发护士心理疾病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8):277.
[4] 董圣鸿,吴洁,朱鸿健,等.基于语义差异量表的心理疾病外显与内隐污名的结构及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16(5):694-700.
[5] 劉苇宜.城市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社区心理学与社区心理服务[J].智能城市,2018,4(17):51-52.
[6] 周文娟,曹云.浅谈心理护理在精神科治疗康复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3):251.
[7] 王雪,王广新.虚拟现实暴露疗法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12):12-14,18.
[8] 孙燕,李亮,曾明,等.虚拟现实训练联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6):727-729.
[9] 谭昊野,赵敏.虚拟现实技术在物质依赖评估与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8(2):189-192.
[10] 王梦琳,杜龙,赖永静,等.虚拟现实技术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8(1):30-32,57.
[11] 余彬,曾庆,黄国志.头戴式虚拟现实系统在运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6):734-737.
[12] 程凯,陈敏.虚拟现实技术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7(8):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