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轨道交通10号线的复合功能定位及其行车组织方案

2019-05-31 09:20:32祝红斐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新津交路双流

祝红斐

(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200070,上海//工程师)

成都轨道交通10号线作为成都市市域快线之一,主要服务于中心城区与新津组团的快速联系,并兼顾服务双流机场客流。线路西南向串联了人民公园、武侯祠、红牌楼综合枢纽及双流机场、成贵铁路双流西客运枢纽、胜利镇、花源镇、城铁新津站、花桥镇至新津主城区,线路全长约44.5 km,共设车站21座。

10号线共分4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始于红牌楼附近的太平园站,止于双流机场2航站楼站,于2017年9月通车;二期工程为一期工程南延伸线,自双流机场2航站楼站接出,至新津主城区的新平站,目前已开工建设,计划2019年底通车;三期工程为一期工程的北延线,由太平园站引出,向北至中心城区的人民公园站;四期工程为二期工程的南延伸线,自新平站延伸至高大路站。如图1所示。

项目的分期建设,使得每期的功能定位各不相同。针对各期线路、客流的特点,需分别研究行车组织方案,才能保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高效性。

图1 成都轨道交通10号线分期建设示意图

1 复合功能定位

1.1 一期工程为机场快线

10号线一期工程衔接中心城区和双流机场枢纽,通过中心城地铁中的环线7号线、直径线3号线辐射中心城区,服务机场客流。据预测,中心城区与机场间的客流交换量占全日客流的98.9%。在线路延伸之前,其主要功能是服务机场客流,具备机场快线的功能定位。与此同时,10号线也将承担少量的地方客流,据预测,中心城区间客流交换占全日客流的1.1%。因此,10线一期工程是服务市区与机场间旅客、商务、通勤客流的机场快线,兼顾服务地方客流。

1.2 线路延伸后为市域快线

线路向南延伸至新津、向北延伸至人民公园后,10号线成为成都市一条重要的枢纽连接线及外围快线,也是市域快线网络中重要的快线之一。其属于大运量系统,具有SOD(交通疏解型)和TOD(交通引导发展)的双重功能。同时,10号线全线建成后,虽然机场客流在全日客流量中所占比重较小,但机场与各组团之间存在一定的客流交换,远期客流交换量约占全日客流的18.5%。由此可见,10号线在服务主城区与新津组团间客流的同时,兼顾服务机场客流。故在10号线全线系统配置当中,应兼顾考虑两种不同服务功能的应用。

综上所述,10号线是一条复合功能线,既是衔接中心城区与双流、新津片区的大运量市域快线,也是为机场客流服务的机场线。

2 与复合功能定位相应的行车组织

2.1 作为机场专线时的行车组织方案

10号线一期工程为机场专线,线路较短,客流较小,初期全日客运量为1.9万人次,高峰时段最大断面客流为1 439人次/h,且客流集中在太平园站、双流机场1航站楼站和2航站楼站,沿线车站客流很小,因此,一期工程行车组织方案如下所述。

2.1.1 列车定员

由于一期工程客流很小,列车可采用坐席定员,即282人/列,以为机场旅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1.2 列车运输组织模式

根据客流预测,簇锦站、华兴站、金花站客流很小,3个车站与其它车站的客流交换仅占全日客运量的7.7%,如图2所示。因此,列车运输组织可采用大站快车与站站停列车混跑的方式(见图3),开行比例为1∶1,信号系统、屏蔽门系统等按此设计。

图2 10号线一期工程全日各站客流预测

图3 站站停列车与大站快车开行方案

2.1.3 列车运行交路

一期工程运营里程为10 km,可采用单一交路,即太平园站—双流机场2航站楼站。

2.1.4 行车量

根据客流预测,一期工程全日分时段客流没有明显的早晚高峰,各时段客流较为平稳,因此,为保证机场专线的服务水平,各时段行车量均为5对/h,即发车间隔为12 min。

2.1.5 开通后实际运营情况

10号线一期工程开通运营后,为培育沿线客流,暂仅开行站站停列车。由于实际客流较预测客流大,因此高峰发车间隔改为8.25 min,平峰发车间隔改为11 min。

2.2 作为市域快线兼顾服务机场客流时的行车组织方案

10号线全线建成后,为衔接中心城区与双流、新津片区的大运量级别市域快线,全日客流大幅增长,远期全日客运量为76.5万人次,高峰小时最大断面客流为34 729人次/h;客流呈现出市域线出行特点,早高峰以进城客流为主,晚高峰以出城客流为主,潮汐性质较为明显。因此,全线行车组织方案如下所述。

2.2.1 列车定员

10号线为复合功能线,可通过降低车厢站立密度为市域旅客和机场旅客提供较好服务,因此车厢站立密度为4人/m2,列车定员为1 258人/列。

2.2.2 列车运输组织模式

线路延伸后,随着沿线规划用地不断开发,沿线居住与就业等人口也不断增加,客流出行需求随之不断提高,列车宜采用站站停的运输组织模式。

2.2.3 列车运行交路

线路向南北延伸后,全线运营里程较长,为44.0 km,同时,由于客流呈梭形分布,可考虑开行大小交路。由于北段(市区段)人民公园站、银杏园站、武侯祠站、红牌楼站均为换乘站,为提高10号线服务水平,小交路起点站宜为人民公园站。对于小交路终点站,从远期高峰小时断面客流(见图4)来看,超过全线最高断面2/3的区间从线路北端的太平园站持续到南端的花桥站,因此小交路宜包含花桥站。根据《地铁设计规范》要求,为满足故障运行工况,每隔5~6座车站(或8~10 km)应设置故障列车停车线。花桥站距新平站约8.7 km,且花桥站为高架站,设置停车线兼折返线工程投资较少。因此,10号线小交路终点站宜为花桥站。

车站

此外,10号线若采用单一交路,购车数为71列;若采用大小交路,则购车数为67列。每辆车单价按870万元计算,采用单一交路时,需增加车辆购置费约2.1亿元。因此,本线列车运行交路为:小交路,人民公园站—花桥站;大交路,人民公园站—高大路站。如图5所示。考虑到机场客流的突发性,将人民公园站—双流机场2航站楼站的交路作为备用交路,以应对突发情况。

图5 10号线远期列车运行交路

2.2.4 高峰小时行车量

10号线系统能力为30对/h,其中大交路开行20对/h,小交路开行10对/h。

3 结语

成都轨道交通10号线是一条复合功能线,既是衔接中心城区与双流、新津片区的大运量级别市域快线,又是为机场客流服务的机场线。

一期工程为机场专线,采用单一交路,大站快车与站站停列车混跑的开行方案,同时列车采用全坐席定员,以为机场旅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线路延伸后,以市域快线功能为主,车厢站立密度为4人/m2,采用大小交路、站站停列车的开行方案,同时考虑人民公园站—双流机场2航站楼站的备用交路,以应对机场突发情况。

猜你喜欢
新津交路双流
方一帆
现代艺术(2025年1期)2025-03-07 00:00:00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东升迎春小学
中小学校长(2022年7期)2022-08-19 01:36:36
成都市新津区:“津英实习夏令营”助力“津津希望”选培计划
成都市新津区:谋篇布局 扎实推进人社工作
乡村社区公共空间景观更新改造设计——以新津黄林盘为例
新津区:倾力打造“四新” 竭力保民生促发展
双流板坯侧面鼓肚与边角挂钢原因与对策
冶金设备(2020年2期)2020-12-28 00:15:22
四川省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
浅谈城市轨道乘务司机交路安排
大小交路模式下通信系统功能的联调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