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遗失的诗意
——白沙古镇东海沱村落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实践

2019-05-30 08:34:00董文静祁润钊万展志
重庆建筑 2019年5期
关键词:街巷风貌东海

董文静,祁润钊,万展志

(1重庆交通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重庆 400074;2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

0 引言

巴蜀地区因为地形地貌复杂、水系纵横、散居聚落众多,孕育出了独具一格的场镇文化,尤其是在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或是在盐运昌盛的“水码头”、“旱码头”,都形成了大量繁盛一时的场镇[1]。但是随着经济、交通的发展和城市化推进,古老的场镇在慢慢地失去原有的经济功效,有的古镇就此衰败,有的被逐步蚕食,有的则彻底改头换面,再无历史的遗存。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的白沙古镇就是一个典型的“水码头”场镇,且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相对完好地保存了传统的文化空间遗产与人居环境格局,极具研究价值。

白沙古镇位于重庆市江津区西部,靠山临江,距重庆主城45km,东汉末年起就已经形成聚落,自古就是长江上游的交通要镇,在近代更是因为“抗战文化”而名垂青史,2010年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作为古镇核心区域的东海沱村落也于2014年被评为第三批传统村落。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由于旧城改造,古镇平坦和繁华地带已基本拆毁殆尽,侥幸留下的全是改造难度大,居住密度高的东海沱坡地传统民居。因此,本文选择以东海沱村落作为白沙古镇的核心保护区域来进行指代与研究。东海沱村落在其发展的长河中,村落的环境及历史要素也在逐渐变化,但是影响村落布局和特色的一些历史要素被很好地保留下来,如临江一侧的滩涂地、村落背靠的自然山体、村落内部的古井、街巷、码头、古树、流水寺等(图1)。

(1)自然景观要素

东海沱村落南靠自然山体,山体山高坡陡,自然植被良好。村落北靠长江,由于长江四季水流的变化,在长江与村落建筑间形成了一个宽约30~90m的滩涂地带,成为了村落背面的原真性自然景观,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村落选址背山面水的文化特征。

(2)街巷空间要素

东海沱村落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的高差,顺其自然而建。民生街、东华街两条主街沿长江东西向而建,南靠山、北临长江,又连接着甘棠坡、七贤街、凤鸣街、桂花院、翠屏院、月亮井等小巷。

(3)建筑风貌要素

东海沱村落的建筑巧妙地利用依山傍水的地形,灵活地进行布局,南北小巷开敞有序,民居院落布局合理,朴实无华,临江面上更是有全国最高吊脚楼这一大特色。

(4)码头景观要素

朝天咀码头,坐南朝北,码头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明清时期,这里一直是白沙米、盐的重要输出港口,也是村落对外联系的主要水路码头。抗战时期是川黔等西南省份抗战物资的集散地。

图1 东海沱村落历史要素

(5)文化景观要素

村落内拥有2口上百年的古井,2块清道光年间所刻石碑,古树12棵,流水寺1座。

而今,白沙镇作为重庆市的人口重镇与经济重镇,保留着传统的空间格局,传统街巷与传统民居依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担负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与隐患。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与利用古镇的空间资源,提升原住民的居住环境与居住体验,是此次研究设计的重点所在。

1 村落选址布局特征分析

1.1 村落山水格局完整,是传统聚落选址营建的典范

东海沱村落的选址得天独厚,位于长江与南侧山体之间的狭长台地上,建筑拾级而上,形成了良好的视野与天际线(图2)。由于中国传统村落选址十分注重防御功能,东海沱村落的选址很好地利用了自然环境特色,以达到防御的效果。该地坡陡路窄、地形高差大,村落的各个出入口狭小而隐蔽,易守难攻。同时因为靠近水域,形成了一个既有防御功能又有便利交通的理想居住环境。东海沱村落选址还凸显了古代择吉地而居的文化内涵,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模式。村落在空间布局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协同上构思巧妙,经历很长时期的传承,包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在山水格局上保存完整,整体环境特色鲜明,也体现了我国西南地区古村落选址的传统形制,是研究村落环境学、历史学的重要样本。

1.2 村落布局科学严谨,是传统可持续人居发展模式的体现

图2 东海沱村落选址格局现状

图3 东海沱村落街巷现状示意

图4 东海沱建筑布局特色

图5 东海沱村落保存现状

东海沱村落因商贸的带动发展规模较大,依托长江水运功能而凸显了地利优势和交通节点特征。村落内部的商业街道和民居建筑,从侧面反映了滨江商贸村落的规制特征。村落街巷布局成自由式,主街道沿长江岸线走向,风貌完整。支巷纵向联系主巷,这种布局整体上利于通风采光,同时街巷走向因地制宜,顺应地形地势,利于排水,充分体现了理性、科学的布局组织理念(图3)。村落的排水、小气候调节、防火以及开放空间的组织都依托水系统展开,生产与生活的关系仍在延续和传承。这种选址布局保存的完整性、科学性与生活延续性,具有突出的社会与经济价值,充分展示了传统的可持续人居发展模式。

1.3 村落建筑布局灵活,建筑风格协调统一

东海沱村落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巴渝地区移民文化的兼容并蓄。一方面受巴渝地区民风、气候、地形、生活习惯等影响,另一方面也吸取了北方建筑和徽派建筑的特色。反映在建筑风格上,寺庙显得古朴、厚重,传统民居则朴素、粗放,既有大量的穿斗木构坡屋顶建筑,也存在着许多青砖厚墙的北方元素。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有机地组合,既体现了历史的脉络,又结合得自然、和谐。建筑布局也充分利用依山傍水、南高北低的特点,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又有机统一。众多民居随地形高低错落、随意布局,街巷、山石、绿化随机组合,曲折蜿蜒,空间上极富变化,景观上生动自然(图4)。

2 现存问题分析

东海沱传统村落的整体格局保存算完好,也并未出现严重的人口流失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村落内部的人居环境质量、建筑功能空间能够与现代化发展形势相适应——尤其是大量的清末民初的老建筑,因为没能被列为文保建筑,面临着严重的失修、危旧问题。经过课题组对东海沱村落长达半年的驻村调研,总结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80年代后的砖混建筑占比较大,达到了总占地面积的25%,且建筑高度较高,对于原有的村落天际线、村落传统风貌有较大的影响与干扰(图5a)。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村落文化认识不足,缺乏保护意识,企图拆除古建筑改建为现代建筑的现象令人担忧;

(2)建筑整体质量保存尚可,但部分清朝、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由于缺乏维修经费、住户私自加层加建(图5b)、产权人已搬离等问题,存在着极其严重的安全隐患,还有部分建筑整体结构框架完好,但主要的木质结构构件已趋于失效,也亟需整改、加固、替换;

(3)村落内部基础设施规划较为杂乱,给排水管线、燃气管线以及强弱电管线虽然有统一的“收纳屋”进行规整,但在街道上的布置十分随意,垃圾回收、中转、处理设施不全,街道的整体环境显得脏乱(图5c)。尤其是在流水寺瀑布附近,截污干管与瀑布比邻而居,严重破坏了村落的环境感受;

(4)东华街、民生街街道过于悠长,缺乏开敞空间和视线通廊,不适合对外开展旅游经营、商业活动(图5d)。而且因为街道狭窄,建筑多为木构建筑,机动车无法驶入,现有的消防设施也严重缺乏,在居民生活不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消防隐患;

(5)村落沿江而建,但对于近4公里长的滩涂资源却并没有进行有效利用,既不能提供便利的亲水设施,也没能提供优质的观景平台。目前除了坐游船游览之外,再无其他有效的途径对外展示村落的整体风貌特征;

(6)村落文化缺乏整理、开发和宣传,致使村落历史文化的优势发挥不出来,除少数专家、文人墨客光顾以外,来此观光旅游者甚少,村落保护未能提高居民的收入,未能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3 重拾遗失的诗意,保护古镇山水格局

3.1 保护东海沱村落原有山水空间形态

东海沱风貌格局保护主要应从以下几个空间层次来进行:

(1)面状空间:结合原有的山体与水体特征,合理设置保护核心区与建设控制区,规范保护区域内的建设活动(图6)。对村落空间格局(譬如村落山脊线、建筑天际线)影响较大的现代建筑,可用适当的设计手法进行体量上的削减,以保证空间格局的延续性与协调性;

(2)线状空间:对原有的街巷空间体系进行梳理,结合当代产业发展需求与居民使用需求,进行街巷空间优化,提升并完善街巷体系的生活生产功能;

(3)点状空间:对现存的大量木质民居古建筑进行保护与修复,结合建筑结构安全质量与街巷节点空间布置需求,可适当拆除部分“危房”,打造出舒适的街巷广场节点,增加整个村落空间体系的可达性。

3.2 结合视线分析布置“村落阳台”

图6 东海沱村落保护规划

图7 东海沱村落“阳台”

图8 水巷子现状与改造后对比

“城市阳台”是重庆市针对“山、水、城”的城市格局而提出来的一个独具山地人居环境特征的概念。东海沱村落作为一个典型的依山临水的传统村落,也当以“村落阳台”的概念来彰显其独特的山水格局[2]。除了“村落阳台”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连接山体与水体的“水巷子”以及现有的冲沟山谷景观面,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高差来展现村落选址的智慧与营造思想。

(1)村落阳台。东海沱村落从沿江滩涂地带到山腰文峰街高差近60m,具有良好的江景资源,但现有街巷空间狭窄、封闭。可结合视线分析与现有街巷空间网络特征,选取有效的视线节点,设置活动广场与观景平台(图7),并对现状周边山体、水系与村落之间的视线通廊、景观视点进行保护,对外围视廊进行保护控制,对景观视线影响叠加地区进行发展上的严格控制,同时控制建筑高度与风貌。

(2)水巷子。东海沱村落的两条主街——东华街、民生街均沿山体等高线延展布置,其余街巷则是垂直于等高线,作为连接山体与水体的便道。结合现有步行道路网的分布与形态特征,利用东华街、民生街现有的开敞空间,打造以“水体景观”和“山体景观”为特色的“水巷子”(图8)。

(3)冲沟山谷。东华街与民生街交汇处有流水古寺1座,瀑布1挂,是极具特色的优质自然与人文资源,可充分利用此冲沟山谷的自然与文化特色,打造为村落的休闲绿化带,纵向联系村落的流水寺文化景观、山体自然景观与长江滩涂景观,形成具有原生自然特色的绿化生态通廊(图9)。

3.3 街道保护改造与节点整治

东海沱的主要街巷沿长江布局,依附南北山体走向,临水筑街,因水成市,形成结构清晰、节点明确、有机结合的古镇街巷格局。

(1)街道传统格局保护。对街道原有的格局进行梳理,在不改变原有形态构成的前提下可适当进行节点拓展,对东华街与民生街宜保持其原有街巷高宽比,对街道铺地进行清理、修整与替换,在增加街巷可达性与安全性的同时,增强居民的空间归属感。

(2)街道节点空间整治。东华街与民生街相对比较闭塞,街道悠长且连续,指向性强,但缺乏了开敞空间,容易使行人产生视觉疲劳,因此可结合对山体与水体的视线分析,对街道内部部分结构安全隐患严重或是对街巷风貌影响较大的建筑进行拆除、改建,打造适宜的开敞空间,丰富街巷的空间层次[3]。

图9 流水寺冲沟景观

图10 第一二类建筑风貌协同改造前后对比

图11 第三类建筑民国风改造前后对比

图12 东海沱建筑风貌统计

(3)街道立面整治。目前沿街建筑按照材质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木构穿斗建筑,第二类是在传统木构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砖混改造的混合建筑,第三类则是现代砖混建筑。因为建筑材质、结构、构造上的不同,对于这三类建筑并不能以统一的风格去进行风貌处理。因此根据课题组对白沙古镇的建筑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与重构,提出了以“巴渝风格”和“民国风格”两种风貌为基调,对沿街建筑进行引导整治。第一二类建筑以保护修缮为主,对于居民根据自身需求对建筑进行的加固、改造也予以保留(图10)。第三类建筑则根据具体的建筑群体风貌特征进行“巴渝风”或者“民国风”协同改造(图11)。

(4)改善基础设施。对原有给排水管网进行优化设计,结合街巷空间布局,进行管道入地布置;增加环卫设施,如配置公共厕所与垃圾中转站;结合街道扶手栏杆设计,对街道进行绿化布置。

(5)发展商业街,激发古街区的活力。把老街开辟成为传统的商业步行街,增加公共活动空间,设置商业网点、手工艺作坊、地方特色店、家庭式旅馆、餐饮设施等,提升古街活力,增加游客驻留时间。

3.4 村落建筑分类保护和整治方式

本次设计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按照一类、二类、三类建筑对东海沱村落的建筑年代、质量现状、建筑高度进行了调研,并对其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进行了评估。村落中心区,特别是东华街和民生街街道两边传统建筑相对比较集中,建筑风貌保存较好,建筑未经过大的翻修和破坏,多数属于一类和二类风貌建筑(图12)。在村落的西入口,靠近白沙镇区一侧,后人改建和新建了部分建筑,同时各类其他风貌建筑也零散分布其中。对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方式的确定,是根据建筑的质量、风貌和层数,以及不同地段的要求而进行的,分为以下6个类别:

(1)修缮:对文保单位建筑、历史风貌突出的建筑进行修缮,譬如朝天咀码头上的白沙粮仓。具体措施:加固建筑结构,修缮建筑立面,恢复原有建筑风貌,更换受损门窗、撑弓、柱、柱础等构件,恢复原有镶板门,更换受潮、受损木结构构件,更换屋面受损小青瓦,木质构件做三防处理。

(2)改善:对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进行改善。具体措施:改善建筑风貌,使其与老街整体风貌相协调,更换与整体风貌不协调的门窗,增加撑弓、柱、柱础等构件,部分改建为镶板门,更换屋面受损小青瓦,木质构件做三防处理。

(3)保留:规划范围内与传统风貌相协调,建筑质量好的,可作为保留类建筑。

(4)整治改造:对那些与传统风貌不协调或质量很差的其他建筑,可以采取整治、改造等措施,使其符合历史风貌要求。可以通过改变建筑色彩、屋顶形式、减层、局部拆除等整治措施使之成为与村落历史风貌相协调的建筑。

(5)恢复:部分结构已严重损毁,构架和细节构建尚保留,并且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现状定性为危房,规划在原有遗存的基础上进行恢复重建。

(6)引导拆除:结合近期实施项目,对于危棚简屋、拆除成本较低、建筑风貌体量与村落历史风貌有极大冲突的建筑,根据规划管理要求逐步予以拆除,拆除后的空地必须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建设。

3.5 特色风貌区的保护与开发

(1)码头。朝天咀码头是东海沱村落最重要的交通节点与文化节点,它不止在历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下的生活中,它依旧承载着交通航运与文化展示的重要作用。整个白沙古镇的繁华也正是建立在朝天咀码头的基础上的。但因为历史原因,朝天咀码头的形态遭到了破坏。根据对当地文献、地方志的查找,以及与当地学者和政府部门的多次研讨,课题组决定以恢复古码头弧形梯步的方式来取代当前的三角形踏步。对于码头周边的现代多层建筑,则统一以白沙粮仓的风格形式进行统一的风格化处理(图13)。

图13 朝天咀码头改造对比

图14 吊脚楼建筑群整治保护对比

图15 沿江立面风貌整治对比及滩涂亲水步道示意

(2)沿江立面。沿江立面是东海沱村落最主要的景观面,不论是绵延的古建筑群还是吊脚楼均在沿江立面上有重要的展现(图14)。但是沿江立面与朝天咀码头节点接驳处,却被十几栋现代多层砖混建筑截断,对整体的建筑风貌与空间格局形成了破坏。因为建筑产权复杂、拆迁费用高昂等现实问题,无法以拆除、减层等传统改造方式进行处理。因此课题组选择针对不同的建筑体量,选取不同的传统材质与建筑风格进行整体风貌上的协同,譬如对于港务局的七层“方盒子”建筑,一到三层使用条石贴面,四到七层使用穿斗木构贴面,以“假堡坎”的方式进行视觉上的减层处理(图15)。

(3)江岸滩涂。东海沱村落的江岸滩涂地带绵延两千多米,是难得的优质亲水资源。但目前的街巷布局中缺乏与江岸滩涂空间的纵向连接,也并无如东华街民生街一样的横向街道对滩涂空间进行串联。因此课题组选择东华街沿江部分进行延展,形成优质的滨江步道,串联起沿江立面的景观资源与江岸滩涂资源,实现景观观赏与亲水游憩的融合。

4 结语

对于古镇古村落的保护规划,应当立足于当地的资源禀赋,深度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地保护好原真的历史格局,进行文化传承。在保护的同时,更要以发展的眼光,从全局全域出发,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与生产发展需求,合理地制定发展路径,科学地兼顾好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而非一味地排斥现代元素的改造与优化。此外,还应当做好保护技术措施与保护社会成本之间的平衡,减少保护规划实施对地方带去的财政负担[4]。唯有如此,才能让古镇古村落在现代社会重获生机,实现永续发展,才能将诗意的山水田园风光再次呈现在历史的潮流中。

猜你喜欢
街巷风貌东海
《武汉街巷回忆》手绘板插画
艺术大观(2023年36期)2023-03-12 09:04:44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现代苏州(2022年8期)2022-05-25 16:52:32
包裹的一切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工程与建设(2019年4期)2019-10-10 01:45:30
东海采风作品选
中华诗词(2019年2期)2019-08-27 01:59:16
雨中的街巷
散文诗世界(2018年4期)2018-04-10 08:37:05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西部大开发(2017年7期)2017-06-26 03:13:58
库车城市风貌
丝绸之路(2016年7期)2016-05-14 18:38:44
精卫鸣,歌东海
李东海的诗
诗潮(2014年7期)2014-02-28 14: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