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蓓,刘向君,司马立强
(1.西南石油大学,成都 610500;2.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 610041)
储集层分级是储集层评价的关键,目前常见的储集层分级方法可分为 3类:①利用储集层有效厚度、物性参数、孔隙结构等参数建立交会图版或引入数学参数优选对储集层品质影响较大的表征参数[1-3]。②通过沉积微相、岩性岩相、成岩相等对储集层孔隙结构的影响进行归纳分类[4]。③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分形维数、灰色理论、模糊理论、聚类分析、BP神经网络法等进行定量评价[5-7]。虽然目前的储集层分级评价方法可从储集层评价参数、岩石物理相、数学方法等多角度对储集层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但均主要应用于碎屑岩储集层,在碳酸盐岩储集层中运用较少[8-9]。
四川盆地磨溪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气藏埋深超过4 500 m,2013年提交探明储量超4 000×108m3,是迄今中国发现的单体规模最大的特大型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藏,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规模最大的储集层为寒武系的气藏[10]。目前,针对气藏开发阶段储集层精细描述,亟需解决以下两个问题:①按照原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中碳酸盐岩储集岩分类标准[11],将孔隙度大于12%、渗透率大于10 000×10-3μm2作为Ⅰ类储集岩,孔隙度为 6%~12%、渗透率为(100~10 000)×10-3μm2作为Ⅱ类储集岩,孔隙度为2%~6%、渗透率为(1~100)×10-3μm2作为Ⅲ类储集岩,将孔隙度小于2%,渗透率小于1×10-3μm2作为Ⅳ类储集岩,照此标准研究区Ⅰ类优质储集层基本不发育,但实钻井试油却证实气藏获30余口百万立方米以上高产工业气井,故原行业标准中的分类标准不适用于研究区储集层分级评价。②由于研究区储集层分级评价标准尚不明确,导致对优质储集层展布刻画不够精细,难以支撑气藏产能补充建设部署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开展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层分级评价研究,建立新的、适用性强的储集层分级评价标准,并对各级储集层进行预测。
磨溪龙王庙组气藏以碳酸盐岩裂缝-孔洞型储集层为主,缝、洞配置关系复杂,小尺度的溶蚀孔洞和微裂缝极为发育,储集层非均质性较强,具低孔、中高渗特征。为克服常规低渗透性碎屑岩储集层分级方法在中高渗碳酸盐岩储集层分级评价中的弊端,以及常规方法在实际运用时未考虑储集层非均质性的局限性[5-7],需要对磨溪龙王庙组气藏在综合研究储集层基本特征、储集层内部结构的基础上,研究储集层分级评价的参数,建立适用于研究区的储集层分级标准,并对储集层分级评价参数的主控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各级储集层的分布进行预测,明确优质储集层展布规律,对进一步优化该类气藏开发技术指标、实现增产稳产等方面提供参考。
磨溪地区地理上位于四川省遂宁市及重庆市潼南县境内,构造上处于四川盆地川中平缓构造带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东端(见图1)。磨溪地区龙王庙组位于下寒武统上部,与下伏沧浪铺组和上覆高台组呈整合接触,地层顶界构造低缓、多高点,地层厚度为 80~110 m,自下而上可划分为龙一段和龙二段。岩性以残余砂屑白云岩、亮晶砂屑白云岩、细—中晶白云岩为主,除在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核部地区剥蚀殆尽外,其他地区均广泛分布[12]。沉积相为局限台地相,颗粒滩为最有利于储集层发育的亚相[13-14]。储集层平面上大规模连片展布,龙二段储集层较龙一段发育规模大,具有向北、北东方向迁移的趋势[15]。总体上,磨溪龙王庙组气藏为岩性-构造复合圈闭气藏,具有储量规模大、高温、高压、H2S含量中等、CO2含量较低的特征。
现有的勘探开发工作成果和地质研究表明,磨溪龙王庙组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地层埋深较大,经历了多期溶蚀作用改造[12],次生孔、洞、缝较发育[15-16],具有储集层区域展布各向异性、储集空间内部结构非均质性强、储集层控制因素复杂多变、储集层厚度差异大、单井产量不均的特征。
磨溪地区龙王庙组储集空间发育溶蚀孔洞、粒间溶孔、晶间溶孔、晶间孔、裂缝,主要可归纳为裂缝-孔洞型、裂缝-孔隙型两种储集空间组合。
裂缝-孔洞型储集层岩性以残余砂屑白云岩、砂屑白云岩为主,单层垂厚为1.02~32.50 m,平均为7.43 m,柱塞样平均孔隙度为5.21%。储集空间以溶蚀孔隙和直径2~5 mm的小尺度串珠状溶蚀孔洞为主,微裂缝次之(见图2a、2d)。储集层段岩心平均洞密度为 25.2个/m,以孔隙扩溶型的小尺度溶蚀孔洞为主,占比为81%(见图2b、2f)。裂缝有构造缝、压溶缝和构造扩溶缝3类,宏观缝欠发育,以晚期高角度微裂缝和网状微裂缝发育为特点,现今对孔渗性贡献较大的有效缝主要包括白云石、沥青部分充填的构造缝和沿构造缝分布的溶蚀缝(见图2d)。储集层段岩心平均裂缝密度为0.5~0.7条/m,缝开度为20~100 μm,缝长度平均为22.4 mm。
图1 四川盆地磨溪地区地理位置及龙王庙组综合柱状图
裂缝-孔隙型储集层包括裂缝-粒间(溶)孔型储集层和晶间(溶)孔型储集层。裂缝-粒间(溶)孔型储集层岩性以残余砂屑白云岩、砂屑白云岩为主,单层垂厚平均为4.11 m,柱塞样平均孔隙度为3.81%,均较裂缝-孔洞型储集层小。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和微裂缝为主(见图2c、2e),粒间溶孔常被晚期白云石和沥青半充填(见图2g、2h),剩余孔隙孔径为0.1~1.0 mm,面孔率为2%~10%。该类型储集层裂缝发育情况与裂缝-孔洞型储集层相似,对改善储集层渗流能力具较好作用。
晶间(溶)孔型储集层岩性以晶粒云岩为主,单层平均垂厚和柱塞样平均孔隙度较小,分别为2.29 m和3.10%。储集空间以晶间溶孔、晶间孔和微裂缝为主(见图2h、2i)。晶间(溶)孔常见沥青充填,孔径为0.1~0.3 mm,面孔率为2%~10%。
为了精细表征研究区储集层微观内部结构及物性参数,开展了CT扫描、数字岩心、压汞测试等室内分析实验。通过对气藏储集层20个压汞样品的孔隙度与排驱压力、中值压力关系图版分析(见图3)发现,不同毛细管压力曲线对应的孔隙度界限区间不同,分别以孔隙度值 2%、4%、7%为分界点,将实验样品分为4个分布区。不同孔隙度区间的排驱压力具有明显差异,据此研究将龙王庙组气藏储集空间分为 4类:Ⅰ类,孔隙度大于7%;Ⅱ类,孔隙度为4%~7%;Ⅲ类,孔隙度为2%~4%;Ⅳ类,孔隙度小于2%(见表1)。每类储集空间分别代表相应储集层类型。
通过对20个压汞样品的孔隙度与最大喉道半径、中值喉道半径关系图版分析(见图4)发现,实验样品点也分布在 4个分布区。不同喉道半径对应的孔隙度界限区间不同,其界限与孔隙度值 2%、4%、7%的分界点基本吻合,不同孔隙度区间的喉道半径分界明显,这也印证了龙王庙组气藏储集层内部可能存在储集层物性相对差异的 4个类别的储集空间。经对比分析,孔隙度大于 7%的储集层以发育裂缝-孔洞型储集空间为主;孔隙度为 4%~7%的储集层以裂缝-粒间(溶)孔型储集空间为主;孔隙度为 2%~4%的储集层以微裂缝、晶间(溶)孔型储集空间为主;孔隙度小于2%的储集层以晶间孔型储集空间为主。
图2 磨溪龙王庙组气藏各类储集层岩性及其储集空间照片
图3 龙王庙组储集层压汞样品孔隙度与排驱压力和中值压力图版
对储集层内部结构分析表明,在相同的排驱压力和中值压力下,中值孔喉半径越大,最大进汞量和退出效率亦越大,表明储集层孔隙结构越好,因此,中值孔喉半径是储集层分级的重要参数。研究区柱塞样品压汞实验表明,Ⅰ类、Ⅱ类储集层孔隙度较高,孔、喉搭配关系良好,具有较低的排驱压力和中值压力、较低的束缚水饱和度和较高的退汞效率(见表1)。其中,Ⅰ类储集空间最大孔喉半径大,中值孔喉半径大于0.7 μm,以裂缝-孔洞型储集空间为主,毛细管压力曲线呈凹状台阶型,储渗性最好;Ⅱ类储集空间中值孔喉半径0.2~0.7 μm,以裂缝-粒间(溶)孔型储集空间为主,毛细管压力曲线呈双台阶型,孔渗性较好。Ⅲ类、Ⅳ类储集空间孔隙度较低—极低,喉道半径较小,排驱压力、中值压力较高,束缚水饱和度也较高,退汞效率较低。其中,Ⅲ类储集空间中值孔喉半径为0.02~0.20 μm,孔渗能力相对较弱,以晶间(溶)孔型储集空间为主,毛细管曲线呈近似直线型;Ⅳ类储集空间中值孔喉半径小于0.02 μm,储渗能力很差,基本为无效储集空间。
综合以上龙王庙组气藏储集层地质特点及其内部储集空间分析研究,可基本认为储集层内部储集空间的中值孔喉半径、裂缝-溶蚀孔洞发育带的有效孔隙度和有效渗透率以及裂缝-溶蚀孔洞组合发育程度这4个参数是研究区储集层分级评价的关键参数。
表1 龙王庙组气藏储集层孔喉结构分类评价表
图4 龙王庙组孔隙度与最大喉道半径和中值喉道半径关系图版
磨溪龙王庙组气藏 1 415块储集层柱塞样品平均孔隙度为 4.22%,84.88%的样品孔隙度分布范围在2%~6%,所以,基质孔隙度对储集层分级用处不大,而裂缝、溶蚀孔洞发育带的有效孔隙度则是储集层分级的关键因素(下文所指孔隙度均为有效孔隙度)。研究区裂缝与孔洞、孔隙配合发育,Ⅰ类储集层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孔洞型,裂缝-孔隙型储集层少量发育;Ⅱ类储集层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孔隙型,裂缝-孔洞型少量发育;Ⅲ类储集层发育少量裂缝-粒间孔型储集层;Ⅳ类非储集层储渗能力很差,基本为无效储集空间。据此按孔隙度大小分为4级:大于7%、4%~7%、2%~4%及小于 2%(见表2)。例如,位于研究区溶蚀孔洞较发育区的MX8井比相对低孔低渗区域的MX19井测井解释孔隙度高,分别为6.1%和3.9%。
表2 磨溪龙王庙组气藏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分类评价表
磨溪龙王庙组气藏 1 245块储集层柱塞样品平均渗透率为 0.75×10-3μm2,最高达 64.3×10-3μm2。与基质孔隙度参数指标一样,基质渗透率对储集层分级亦用处不大,而裂缝、溶蚀孔洞发育带的有效渗透率则是储集层分级的关键因素(下文所指渗透率均为有效渗透率)。研究区试井解释渗透率高达500×10-3μm2,显示出中、高渗特征,因此将渗透率指标也分为4级:大于 5×10-3μm2、(0.5~5.0)×10-3μm2、(0.05~0.50)×10-3μm2及小于 0.05×10-3μm2(见表2)。例如,位于研究区溶蚀孔洞较发育区的MX8井较相对低孔低渗区域的MX19井测试产量高78.4×104m3/d,试井解释其渗透率分别为 535.3×10-3μm2和 0.043×10-3μm2。
研究区储集层柱塞样物性统计表现出低孔、低渗特征,平均渗透率为0.75×10-3μm2,动、静态资料所展示出的渗透率存在较大矛盾,表明储集层中微裂缝可能极为发育,岩心和铸体薄片观察也同样证实微裂缝非常发育。而 MX17井实钻裂缝发育程度高,测井解释孔隙度为4.4%,试井解释近井区渗透率为0.5×10-3μm2,但测试获中产工业气流。因此,裂缝是提高气藏渗流能力的有效通道。
研究区钻井证实,溶蚀孔洞越发育,气井测试获工业气流产量越高,即溶蚀孔洞发育程度与气井产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如果储集层中溶蚀孔洞和裂缝均较发育,裂缝与溶蚀孔、洞在储集层中组合良好,则极易获得高产工业气流。例如,位于气藏北部的MX12井溶蚀孔洞较发育,裂缝-孔洞型储集层钻遇率为60%,测试获百万立方米以上高产工业气流。
通过对储集层分级评价参数的分析并综合以上研究分析论证,可以确立本区储集层评价的关键参数为:储集层内部储集空间中值孔喉半径和裂缝、溶蚀孔洞发育带的有效孔隙度、有效渗透率以及裂缝与溶蚀孔洞的发育组合,其中裂缝与溶蚀孔洞的发育组合关系为评价储集层的核心参数。结合室内储集层实验数据即可建立与研究区相对应的储集层分级评价参数标准(见表3)。
表3 磨溪龙王庙组气藏储集层分级评价标准
Ⅰ级缝洞型优质储集层。以裂缝-孔洞型储集层为主,发育少量裂缝-孔隙型储集层。多尺度裂缝广泛发育,与孔洞(溶蚀孔洞)和孔隙(溶蚀孔隙)配合发育,与孔洞(溶蚀孔洞)孔喉配位数为1—5。构造位置位于龙王庙组顶界构造高部位,表生期溶蚀作用对储集层的影响最明显,沉积环境为颗粒滩中部厚层滩主体区域,试井解释曲线显示出井筒附近储集层呈现良好的径向流特征,测试产量高、试采产量大、生产压差小,属于高产型储集层。
Ⅱ级缝孔型中等储集层。以裂缝-孔隙型储集层为主,其中裂缝-粒间孔型储集层占50%以上,发育少量裂缝-孔洞型储集层和晶间孔型储集层,裂缝与粒间孔(粒间溶孔)配合发育。构造位置位于地层顶界高部位或斜坡部位;沉积环境为颗粒滩主体或侧翼的滩边缘;试井曲线表现为依靠酸化改造改善近井地带渗流条件,但酸化改造范围有限,基质补给流体能力不足;测试产量较高、试采产量相对较低、生产压差大,属于中产型储集层。
Ⅲ级晶间孔型差储集层。以晶间孔型储集层为主,发育少量裂缝-粒间孔型储集层,裂缝-孔洞型储集层零星分布或基本不发育。晶间孔(晶间溶孔)孔径较小,基本不与裂缝配合发育。构造位置位于龙王庙组顶相对低部位;沉积环境为颗粒滩边缘;试井曲线表现为酸化改造沟通距离十分有限,相对低渗特征明显;较Ⅰ级和Ⅱ级储集层测试产量低、试采产量低、生产压差大,属于低产型储集层。
已往的勘探开发实践表明,研究区储集层与非储集层以及不同类别储集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有明显差异。在沉积相、岩电实验和地球物理资料解释的基础上,筛选出FMI电成像测井和无监督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对储集层进行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
测井资料中电成像测井对缝、溶蚀孔洞的分辨率较高,通过岩心观察、岩电实验和成像测井解释等资料表明,磨溪龙王庙组气藏储集层中有效裂缝按产状可分低角度缝、斜交缝、高角度缝和网状缝,储集空间按直径大小和成岩作用可分为孔洞(溶蚀孔洞)、粒间孔(粒间溶孔)、晶间孔(晶间溶孔)。用岩心、电成像测井资料标定后,常规测井主要是依据自然伽马、电阻率及孔隙度曲线响应的特征识别孔、洞、缝,如表4所示。
研究区裂缝-孔洞型储集层以孔洞(溶蚀孔洞)和高角度裂缝为主,缝、洞发育程度高。直径2~5 mm的小洞约占孔洞总数的 80%,平均面孔率为 4.05%,裂缝以高角度缝为主,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东—南西向和北西—南东向,裂缝指数(FI)表明裂缝发育程度较高(FI≥0.6),成像测井图像表现为斑状特征,呈大小不均、形状不规则小圆状或椭圆形的“蜂窝”暗色斑状和多条暗色高导异常,某些低角度和斜交缝多被溶蚀孔洞特征所掩盖。常规测井响应声波时差为138.0~156.2 μs/m,密度普遍小于2.8 g/cm3,中子孔隙度为5%~10%,深侧向电阻率测井值小于4 000 Ω·m。
裂缝-粒间(溶)孔型储集层以粒间孔(粒间溶孔)和高角度裂缝为主,缝、洞发育程度中等。粒间孔(粒间溶孔)平均面孔率为3.04%,裂缝以高角度缝和斜交缝为主,偶见网状缝和低角度缝,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东—南西向和北西—南东向,裂缝指数为0.3~0.6,成像测井图像表现为块状特征,呈黑色与亮色的过渡暗色块状异常和多条暗色高导异常或呈正弦、近似正弦曲线的暗色高导异常(具有浸染特征)。常规测井响应声波时差为 135.1~150.1 μs/m,密度为 2.70~2.85 g/cm3,中子孔隙度为4%~8%,深侧向电阻率小于5 000 Ω·m。
晶间(溶)孔型储集层以晶间孔(晶间溶孔)为主,缝、洞发育程度较低,平均面孔率为2.75%,裂缝以斜交缝和低角度缝为主,发育较为局限或不发育,裂缝指数小于0.3,成像测井图像基本为同一色彩(亮色)的低导异常和部分层段为较连续的暗色正弦曲线或类似于泥质条带的高导异常,边缘有浸染状特征。常规测井响应声波时差为 132.1~144.1 μs/m,密度为2.75~2.85 g/cm3,中子孔隙度为 3%~6%,深侧向电阻率小于5 000 Ω·m。
表4 龙王庙组气藏缝洞测井响应模式表
磨溪地区龙王庙组地震资料主频为35~40 Hz,频宽为6~72 Hz,依据研究区地震波场正演模型,现有地震资料对储集层的最小分辨率为10 m,不同储集层发育程度在地震记录上的反射特征和振幅能量也会有差异[17-20]。井震资料联合处理和标定表明,不同地震波形特征代表不同的储集层发育特征,其平面分布和组合反映一定的储集层发育分布规律。利用无监督波形分类方法可将磨溪龙王庙组气藏地震响应细分为 3类 7种子波波形。经过与实际钻井资料分析对比,划分出的 3类地震波形与储集层发育程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结合实际储集层物性资料,可对研究区进行储集层分级分类并对其平面分布规律进行综合解释(见表5)。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类型波形具有明显的特征差异。地震波形表现为地层内部强波峰反射的储集层类别,可细分为单峰内部强峰型、双峰顶弱内强型、双峰顶强内强型 3种,振幅能量属性图中主要对应于黄色—红色高能滩体控制的裂缝-孔洞型储集层发育区。地震波形表现为地层内部弱波峰反射的储集层类别,可细分为单轴中部弱峰型、单轴中部杂乱型、双轴顶强中弱型 3种,振幅能量属性图中主要对应于绿色—黄色相对低能滩体控制的裂缝-孔隙型储集层发育区。地震波形为地层内部波谷反射的储集层类别,表现为单峰顶强中无型,振幅能量属性图中主要对应于绿色低能滩体控制的裂缝-孔隙型储集层发育区。
研究区以强峰型模式为主的气井较以弱波峰型和波谷型为主的气井占比高,三者占比分别为 75.5%、21.0%和3.8%,储集层厚度分别为17.4 m、5.5 m和1.2 m,孔隙度分别为5.2%、3.6%和3.4%,测试产量分别为(100~200)×104m3/d、(30~100)×104m3/d和(3~30)×104m3/d。
通过以上对各级储集层的预测研究表明,优质储集层的储集空间以孔洞(溶蚀孔洞)和高角度裂缝为主,缝、洞发育程度高,地震响应为强峰型模式。即裂缝指数越大、成像测井图像上表现孔洞发育的暗色斑状特征越多,常规测井响应声波时差为 14.0~15.8 μs/m,密度普遍小于 2.8 g/cm3,中子孔隙度为 5%~10%,深侧向电阻率小于4 000 Ω·m;且地层内部地震响应为强波峰、均方根振幅属性能量较强,储集层中值孔喉半径较大、裂缝和溶蚀孔洞发育带的有效孔隙度和有效渗透率较大、溶蚀孔洞发育程度较高,表现为优质储集层发育程度高,气井测试获高产工业气流。
在优质储集层发育主控因素和各级储集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基础上,结合气井开发产量对比分析,最终建立了一套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层分级评价标准及分级储集层综合预测方法,如表6所示。
表5 龙王庙组气藏地震波形分类表(E2g—龙王庙组顶;E1l—龙王庙组底)
利用上述储集层分级评价标准及预测方法,对研究区各级储集层发育位置进行预测,在前期勘探开发中初步认识储集层展布趋势的基础上[21],较准确地预测了局部区域各级储集层空间展布规律,并编制了龙王庙组上、下亚段Ⅰ级和Ⅱ级储集层平面展布图(见图5)。图5中Ⅰ级储集层呈厚层块状,在MX9井区龙一段连片发育,MX8井区龙二段圈闭范围内呈条带状或块状局限分布,在 MX11井区龙二段呈片状发育,厚度相对较薄、物性较差,在龙一段基本不发育。Ⅱ级储集层以中厚层块状为主,在MX9井区龙一段大面积连片分布、龙二段西端局限分布,MX8井区总体上呈条带状,主要分布在东侧和南侧,但二期厚度较一期大,MX11井区上下亚段均仅在西侧局限分布,厚度较小,仅12~16 m,物性相对较差。Ⅲ级储集层多呈薄层条带状,在MX9井区和MX8井区大面积分布,MX11井区仅在龙一段局限发育,龙二段基本不发育,相比Ⅰ级储集层和Ⅱ级储集层厚度薄、物性差、产量低。综上所述,综合考虑构造、沉积、成岩、物性、缝洞发育、生产动态等对深层海相低孔、中高渗碳酸盐岩储集层评价的影响,明确了磨溪龙王庙组气藏优质储集层主要分布于MX9井区高部位和MX8井区南、北两翼,二期Ⅰ、Ⅱ级储集层较一期相比分布范围更广。
表6 磨溪龙王庙组气藏储集层分级评价标准及预测综合表
图5 磨溪龙王庙组气藏Ⅰ、Ⅱ级储集层厚度分布图
综合运用以上储集层分级及预测研究方法,有效识别出了不同级别储集层的分布,指导了储集层的横向对比和储集层各向异性等研究,为井位部署提供了储集层目标靶区,为气藏优化开发调整奠定了基础。例如,开发井MX-Z井部署目的为有效动用MX9井区储量,该井位于构造相对高部位,其地震响应模式为强波峰型,即顶部弱波峰、内部强波峰等特征,预测该井位龙一段Ⅰ级缝洞型优质储集层垂厚为 16~20 m、龙二段垂厚为24~28 m,溶蚀孔洞和微裂缝较发育,储集层物性较好。如按照碳酸盐岩气藏开发地质特征描述[11],基于岩块的孔隙度、渗透率和孔隙结构参数进行储集岩分级,该井仅属于Ⅲ级特低渗透储集岩。实钻证实该井龙王庙组储集层垂厚为54 m,测井解释孔隙度为4.7%,测试获中产工业气流(见图6),进一步证实本文所建立的磨溪地区龙王庙组碳酸盐岩储集层分级评价标准和预测方法正确有效,且对同类型气藏的储集层精细描述、储集层分级评价和预测具有借鉴意义。
图6 磨溪地区龙王庙组气藏实钻井MX-Z井储集层综合柱状图及其地球物理响应
磨溪龙王庙组气藏发育裂缝-孔洞型、裂缝-孔隙型两种储集空间组合类型,裂缝-孔洞型储集层物性优于裂缝-孔隙型储集层。裂缝-孔隙型储集层具体包括裂缝-粒间(溶)孔型储集层和晶间(溶)孔型储集层,裂缝-粒间孔型储集层物性优于晶间(溶)孔型储集层。通过单一储集层分级评价参数研究,以中值孔喉半径、有效孔隙度、有效渗透率、裂缝-溶蚀孔洞发育组合关系 4个对储集层分级敏感性较强的分级评价参数,建立了具有针对性的四级储集层分级评价标准。明确了构造位置、沉积环境、成岩后生作用 3个有利于优质储集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揭示了优质储集层发育条件。综合运用储集层发育的主控地质因素、缝洞发育带的FMI成像测井缝洞识别和分级储集层地震波形分类响应特征并结合试井动态资料分析,可较准确地预测磨溪龙王庙组气藏各级储集层空间展布。综合运用研究区储集层分级评价标准及分级储集层预测方法,获得较好的钻探效果,研究区后续部署实钻井证实各级储集层在各井区的分布预测准确性较高。
符号注释:
GR——自然伽马,API;K——渗透率,10-3μm2;p50——中值压力,MPa;pd——排驱压力,MPa;R——复相关系数,无因次;R50——中值孔喉半径,μm;Rmax——最大孔喉半径,μm;Rt——电阻率,Ω·m;RXO——冲洗带电阻率,Ω·m;ρ——密度,g/cm3;φCNL——中子孔隙度,%;φ——孔隙度,%;Δt——声波时差,μ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