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妍 东北输变电设备集团中心医院血液净化科 (辽宁 沈阳 110024)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长期血液透析基础上,加行血液灌流对体内蛋白结合类毒素的清除作用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0例,均为本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单行长期血液透析治疗(对照组,n=50)与加行血液灌流(观察组,n=50)体内蛋白结合类毒素水平和生活质量评分展开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前中大分子毒素β2-MG及蛋白结合类毒素PCS、IS、HA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β2-MG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PCS、IS、HA均降低,而对照组均上升,组间对比具统计学差异(P<0.03)。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SF-36总分、KDTA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长期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联合方案对体内蛋白结合类毒素清除,作用十分明显,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目前重要的一项对终末期肾病患者治疗的手段,但低通量的血液透析仅可将低分子水溶性化合物清除,对中大分子及蛋白结合类毒清除效率十分有限,促使此类物质于体内大量蓄积,诱导肌无力、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等多项并发症发生,使患者生存质量显著下降。多项研究均表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所并发的心血管事件率同体内蛋白结合类毒素存在较密切的关联,如何有效清除,对改善患者预后意义显著[1]。本次研究针对所选病例,应用长期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流联合方案治疗,取得了理想成效,现回顾如下。
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0例,均为本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随机分组,观察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48~76岁,平均(65.2±3.1)岁;透析龄8~53个月,平均(24.5±2.6)个月;干体质量平均(65.9±12.1)kg。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50~75岁,平均(65.6±3.3)岁;透析龄8~55个月,平均(24.7±2.1)个月;干体质量平均(65.3±12.0)kg。组间基线资料可比(P>0.05)。
纳入标准:(1)维持性血液透析>6个月,3次/周,4h/次,较为规律;(2)血管通路不限;(3)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活动性出血、凝血障碍者;(2)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3)血压过低者。
对照组:本组病例单用长期血液透析方案治疗,即采取低通量聚砜膜透析器实施,3次/周,4h/次;观察组:本组长期血液透析方案同上,同时取血液灌流技术加用。即应用中性大孔吸附树脂灌流器完成相关操作,血液灌流时血流量于180mL/min控制,时间为2h。结束灌流后,调整血流量为220~250mL/min,再常规血液透析2h。两组均取碳酸氢盐作为透析液,将流速于500mL/min控制。
(1)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36周中大分子毒素β2-MG及蛋白结合类毒硫酸对甲酚(PCS)、硫酸吲哚酚(IS)、马尿酸(HA)水平,其中β2-MG采用放射性免疫法检测;PCS、IS、HA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2)对比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即应用KDQOL-SF™1.3量表评估,此量表由一般健康生存质量(SF-36)及肾脏病与透析生存质量(KDTA)组成,共80项评估内容。其中SF-36含相较以往1项、躯体功能10项、总体健康期望5项、情绪角色3项、精力状况4项、社会功能2项、躯体疼痛1项、心理健康4项;KDTA包括自我健康评价1项、症状12项、满意义1项、肾病影响8项、医护鼓励2项、肾病负担4项、社会支持2项、工作状况2项、睡眠4项、认知功能3项、性功能2项、社会关系质量3项。所获分值越高,生存质量越理想。
涉及数据均输入SPSS13.0,计量资料大分子及蛋白结合类毒素水平、生活质量评分均采用±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前中大分子毒素β2-MG及蛋白结合类毒素PCS、IS、HA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β2-MG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PCS、IS、HA均降低,而对照组均上升,组间对比具统计学差异(P<0.03),见表1。
表1. 大分子及蛋白结合类毒素水平对比 (±s,mg/L)
表1. 大分子及蛋白结合类毒素水平对比 (±s,mg/L)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β2-MG PCS IS HA观察组(n=50)治疗前 15.2±2.1 41.2±26.9 37.7±24.2 35.2±19.8治疗后 12.8±1.6* 31.2±17.1* 32.8±16.9* 23.3±9.6*对照组(n=50)治疗前 15.4±2.0 41.9±25.7 37.5±24.6 35.4±18.7治疗后 14.3±2.9 44.5±21.6 40.2±17.5 38.0±26.5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s,分)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SF-36 KDTA观察组(n=50) 70.3±16.1* 75.2±8.2*对照组(n=50) 50.2±13.2 56.1±11.9
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SF-36总分、KDTA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蛋白结合类毒素多由于肠道分布的细菌对氨基酸分解形成,随尿液排出体外。但就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而言,体内蛋白结合类毒素排出受到阻碍,积聚于体内,使患者生存质量显著下降。多项研究显示,血清PCS、IS是对患者生存状况预测的重要指标,且同神经系统异常、感染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均具密切相关性,故重视对此类毒素的清除,为临床研究的重点[2,3]。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相较单用长期血液透析方案治疗的对照组,联用血液灌流的观察组在清除体内大分子及蛋白结合类毒素方面作用更为理想,分析原因,因血液灌流在开展期间,应用苯乙烯-聚二乙烯大孔吸附树脂作吸附剂,可经其三维网状结构所具有的特殊物理吸附作用,及与疏水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将结合蛋白的毒素有效清除,而单行血液透析,仅可将游离毒素清除,对结合蛋白率高的毒素较难发挥清除成效,故联合血液灌流,改善预后作用更为突出[4,5]。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蛋白结合类毒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长期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联合方案对体内蛋白结合类毒素清除,作用十分明显,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