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妍妈妈
父母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呢?无非是希望他们在离开自己的庇护后,还能够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最终在社会中生存下去。
当孩子进入到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后,会发现其他同学都各自有玩伴,只有自己看起来形单影只,所以很容易有“大家都不喜欢我”的心理暗示,从而难以融入已有的朋友圈。事实上,当收到新成员想加入的信息后,原群体中的小朋友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有的小朋友会很开心多交一个朋友,而有的小朋友会觉得,新成员也许会破坏目前群体原本的稳定。
所以,如果孩子对父母倾诉自己想要加入某个小朋友圈的话,父母要第一时间鼓励孩子拿出勇气。比如要教孩子反复对自己说“加油”“不怕”“一定会顺利的”来打气,或者在孩子行动之前跟他商量一下怎么说更自然,更容易被接受。然后让孩子在家里排练一下,父母两人扮演小朋友,让孩子走近你们,然后看着你们的眼睛,用清脆响亮的声音说出请求。还可以教孩子一个小技巧:如果在他想加入的小群体里,有一两个看起来比较友好或者有话语权的小朋友,对着他们说效果会更好。
孩子想要加入别人的朋友圈,当然也会遭到拒绝。成年人都知道,被拒绝其实是生活的常态,但小孩子很难有大人的强大心脏,遭到拒绝后,他们难免会伤心、失望,内向的孩子可能还会自我攻击,从此失去交朋友的信心。所以父母需要帮孩子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比如告诉他:“宝贝儿,被拒绝是正常的。但你得知道,被拒绝的原因也许不在于你,而在于对方。他们可能是因为害怕,或者是没听清你说的话,但不是因为你不够好,所以被拒绝也不要失落,找朋友也是需要运气的,我们可以多试试,说不定别的小伙伴正在期待你的加入呢!”
要想好好安慰孩子,父母自己首先要淡定,不能因为孩子交友受挫而乱了自己的阵脚。孩子一时没有融入新集体,也不意味着他就会永远孤单一人。任何群体都不可能涵盖所有的人,所以在一个正常的班级里,你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课间时,孩子们有三五成群玩耍的,也有一个人独来独往的。
若孩子暂时没有交到朋友,不妨教他转而关注那些同样独自玩耍的小朋友,然后提出交友邀请,两人的小组比多人的集体更稳定。如果因为自己主动邀请而顺利和对方成了朋友,那孩子的自信心肯定会增长不少,同时也向周围的人证明了自己拥有与人交往的能力。
另外,无论是结交个人还是融入集体,孩子的首次要求和邀请都显得格外重要,这里也有几个很实用的沟通技巧:
首先要带着微笑接近对方。慢慢走近对方等于是传递了“待会儿我要跟你说话了哦”的信号,微笑代表善意,这样会让对方容易做好心理准备。
还要注意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这样既表示尊重,又能及时看到小朋友的反应,以便调整自己说话的音量和内容。注意发出邀请时说话的顺序,首先要问一下“你在干什么呀?”这样的问句首先是表达关心,还可以借此获知对方是否在忙,然后再提出“要不要一起玩”的邀请,这样不会让小朋友感到困扰或烦躁。如果对方稍显犹豫,那就教孩子再次邀请他一次:“没事儿的,一起来玩嘛!”去握对方的手也不要紧,只是不要强行拖拽。
最后,不管是邀请单个小朋友和自己一起玩,还是想要加入其他小朋友已有的小组,孩子都有可能遭到拒绝。即便没有被拒绝,孩子顺利融入了新集体,交到了朋友,他也有可能因为和别人产生矛盾而翻脸。所以,想让孩子能够在集体生活中应付自如,父母就不要担心孩子会遇到挫折,关键是要鼓励孩子迈出交朋友的第一步,在教授他一些技巧的同时,给予他充分的自由。
人与人之间,任何一段关系的建立,主動权都掌握在那个先开口的人手里,热情一点儿,这个世界会回馈给孩子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