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井在软土地区的设计施工措施

2019-05-13 08:15:04程栋柱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9年4期
关键词:沉井顶管浮力

程栋柱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1 概 述

沉井是一种在地面制作后,从井内部取土下沉至预定标高的结构。沉井用途广泛,在工业建筑中尤为常见,如取水头部、吸水井、沉井泵房、顶管工作井及接收井等。常见的沉井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按平面形状分为圆形沉井、矩形沉井和多格沉井。

沉井设计时应踏勘沉井周边环境,探明周边外一定范围内土层分布及均匀性,查清有无软弱土层、洞穴或其他障碍物及其分布情况,收集土的物理力学指标、沉井下沉侧摩阻力及其场地水文资料。沉井常规的施工方法分为排水下沉、不排水下沉,或者结合土层特征综合这两种方法施工。

软土地区主要指沉井井深范围内的土层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低承载力土层构成。这些土层主要特征是高压缩性、低强度、高灵敏性。沉井在软土地区施工存在歪沉、超沉、井内涌土等风险,应引起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重视。

2 工程概况

某市位于我国东部滨海地区,陆地多为围海造陆形成,属于典型的软土地区。该市原水输水管线工程中管道需跨越道路、避开市政天然气及污水管线,拟采用顶管跨越,顶管采用沉井结构形式,主要考虑沉井施工周期快、造价经济。

输水管道管径为DN2000钢管,顶进距离约600 m,工作井采用矩形沉井,外围尺寸为13.6 m×10.6 m,壁厚下部1.3 m、上部 0.9 m,刃脚底埋深14.25 m;接收井采用圆形沉井,外围尺寸为D8.6 m,壁厚下部0.8 m、上部0.5 m,刃脚底埋深14.65 m。根据勘察报告,工作井井位钻孔土层信息如图1所示。显而易见,井深范围内的1-22层、2-2层、2-31层为灰色淤泥或灰色淤泥质黏土,顶管处土层2-2层为灰色淤泥质黏土,刃脚底土层2-31层为灰色淤泥,且厚度接近8 m,其均为软土,承载力低至45~50 kPa,液性指数均大于1,压缩模量均小于3 MPa;接收井位置钻孔土层剖面结构类似,结构整体均位于软土中,土体结构性能很差,设计和施工时均应采取相应应对措施,保证结构施工安全。

3 设计施工措施讨论

为了保证沉井在软土地区的结构安全和施工安全,可以从两方面考虑安全应对措施。

3.1 设计方面

沉井设计过程主要包括沉井形状、深度及平面尺寸确定、壁厚确定、下沉稳定性及下沉系数验算、封底混凝土厚度确定、封底抗浮验算、施工和使用过程抗浮验算、沉井侧壁及底板底梁配筋计算等。在软土地区设计沉井时,可根据以上设计过程逐一细化,确定具体的相应安全应对措施。

图1 工作井勘探孔剖面图(单位:mm)

常规的沉井形状有矩形、圆形,沉井外部荷载主要来自于侧壁土体、地下水的侧向水平压力,深度越大压力越大。沉井下沉过程无底板、无顶板侧向支撑,且侧壁土体受扰动较大,土体结构性能下降,是沉井受力最危险的时候。根据目前的沉井计算理论,矩形沉井侧壁计算以水平截条法为主,即取1m高的井壁截条,施加环向水平土体压力进行内力配筋计算;圆形沉井以《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沉井结构设计规程》(CECS 137—2015)中第6.2.3条计算理论为依据,假定井壁互成90°的两点处土体的内摩擦角差值为8°。两种沉井形状的井壁弯矩分布图如图2、图3所示。

图2 矩形沉井井壁弯矩分布图(单位:kN·m)

图3 圆形沉井井壁弯矩分布图(单位:kN·m)

以四种沉井平面面积分别为200 m2、180 m2、150 m2、120 m2为例,矩形沉井和圆形沉井对应面积一致,矩形沉井长宽比为1.2~2.0,计算井壁深度分别为地面下5 m、10 m处。沉井井壁计算弯矩最大值见表1。由表中弯矩比结果可见,矩形沉井在同等井内面积下,井壁弯矩远远大于圆形沉井,故在同样裂缝控制标准下,井壁壁厚、配筋量均会增大不少。显然圆形沉井环向受力更加合理,沉井井壁可减小,结构自重可减轻,相应大大减少沉井下沉过程的危险性,同时节省工程造价,建议软土地区在环境允许、功能满足条件下优先采用圆形沉井作为顶管工作井及接收井。

表1 圆形、矩形沉井井壁最大弯矩比计算结果

沉井深度一般是由顶管深度决定,沉井平面尺寸是由沉井井内空间的正常使用功能需求决定。无论沉井是永久井或临时井,均应以满足正常使用功能、顶管施工需求为前提,尽可能减少井内深度、平面尺寸。井深、平面尺寸减少,沉井结构自重减少,在软土地区下沉、接高时可大大减少安全风险。减小沉井壁厚也是相同原因。

沉井下沉系数和下沉稳定性是软土地区设计的关键。常见的问题是沉井下沉系数过大、下沉稳定系数过大。根据《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沉井结构设计规程》(CECS 137—2015) 第 6.1.2、6.1.3条及其条文说明,沉井下沉系数宜在1.05~1.5(一般控制下限值即可),下沉稳定系数宜在0.8~0.9。沉井下沉系数过大,会有突沉风险;沉井下沉稳定系数过大,会有歪沉、突沉风险。故在设计过程中,应控制沉井下沉系数和下沉稳定系数在合理范围内。根据沉井规程:

式中:Gik为沉井结构自重标准值;Ffw,k为水浮力标准值;Ffk为沉井侧摩阻力标准值;Rb为沉井刃脚、底梁、隔墙下的土体极限承载力之和。

根据以上公式可知,沉井下沉系数、下沉稳定系数与四个因素相关,即Gik、Ffw,k、Ffk、Rb,故可考虑从这四个因素着手,合理控制沉井下沉系数、下沉稳定系数。以该工程矩形工作井为例,勘察期间地下水位为地面下1.00 m,在未采取任何安全应对措施时,结构自重Gik=1.99×104kN(不做底梁),水浮力Ffw,k=7.82×103kN,井壁侧摩阻力Ffk=8.05×103kN,刃脚土体极限承载力Rb=5.05×103kN,对应计算结果如下:下沉系数kst=1.51;下沉稳定系数kst,s=0.92。

可见下沉系数与下沉稳定系数均超出了正常范围,拟采用以下几种措施调整:减轻结构自重、调整水位、增设底梁或增大刃脚宽度、调整刃脚底土体承载力。减轻结构自重一般是调整不同壁厚区域的分段高度或直接减小壁厚;调整水位则是通过抽水或灌水来调整井外水位,以达到调整沉井水浮力的目的;设置底梁是常规做法,既能提供底梁反力增加下沉稳定性,又能增加结构整体性能,在不影响机械挖土的前提下尽量设置,与沉井一起下沉;增大刃脚宽度亦是提高刃脚反力的类似做法,在刃脚底地基土承载力低下时,可考虑此做法;调整刃脚底土体承载力的规范依据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中第5.2.4条地基承载力深宽修正公式,即在沉井分段接高或即将下沉就位时,保留井内一定厚度土体或井内回填一部分土体,以保证或提高部分刃脚底土体承载力。井下软土灵敏度高、结构性能差,稍有扰动承载力都会急剧下降,在沉井下沉接近至设计标高时,更应保留部分土体,防止沉井超沉或井内涌土。以该工程地质条件为例,就以上常见安全措施进行调整试算,并将计算结果列于表2。

由表2下沉系数和稳定系数调整前后对比可知,五种措施均可减小沉井稳定系数,下沉系数则在原方案结果上下浮动。其中增底梁、加宽刃脚、增地基土承载力等措施对下沉稳定系数控制效果较为明显,最大降幅达8%,但前两种措施会增加结构自重,相应增大下沉系数;该工程实例勘察水位较高,增水浮力空间较小,故效果不明显。在软土地区,土体透水性差,利于水位稳定控制,可在沉井即将下沉就位时,可利用水浮力进行沉井减速或沉井稳定作用;减沉井自重既能减小下沉稳定系数,又能减小下沉系数,对沉井下沉过程的积极作用明显,在满足强度和裂缝控制时推荐采用。

表2 设计下沉系数及下沉稳定系数调整方案对比

沉井封底混凝土的作用一般是提供沉井抗浮力、提供底板边抗冲切力、提供底板施工时的操作面。水下封底混凝土厚度按下式确定:

式中:M为每米宽度最大弯矩设计值;b为计算宽度,取1 000 mm;ft为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hu为附加厚度,取300~500 mm。

可见封底混凝土厚度ht主要与弯矩M相关,即与沉井底部平面尺寸大小相关,与软土地区无关。一般软土地区沉井应尽量减小平面尺寸,即封底厚度ht会相应减小,但考虑其抗浮和井内防涌土的有利作用,应进行适当放大,保证沉井施工过程安全。

沉井设计过程的抗浮验算一般包括封底抗浮、顶管施工过程中抗浮及使用过程抗浮验算。封底抗浮时可进行适当降水减小水浮力,保证结构抗浮稳定性;一般顶管施工和使用过程的周期长,不可能一直采取降水措施,所以应考虑利用沉井结构自重、内部素混凝土、封底素混凝土和顶部覆土等进行抗浮,即在后期不采取人工干预的情况下保证抗浮稳定性。软土地区自然水位一般较高、水浮力大,结构抗浮安全应引起足够重视。

沉井井壁和底板、底梁配筋计算一般是以裂缝控制为主,强度控制为辅。软土地区土体c、φ一般较小,土体自稳性能差,含水量高甚至接近饱和状态,对沉井井壁的侧向压力、沉井顶部的竖向压力均会比常规区域略大一些,设计时应考虑配筋量适当放大。在沉井顶管洞口封堵区域,应采取高压旋喷桩或水泥土搅拌桩进行土体加固,既能保证顶管机进出洞口安全,又能进行洞口止水和部分洞口封堵作用。

3.2 施工方面

在软土地区,沉井施工过程是一个施工难度大、施工要求高、影响范围广、多风险并存的过程,应引起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建设单位的高度重视。

沉井施工前,应制定详细的沉井施工组织方案,并经专家组评审通过后方可开展施工准备工作。施工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沉井现场障碍物排除及地下障碍物探查、沉井井位复核、沉井周边环境确认、结构设计图纸及地勘报告研读等。如为顶管工程,还需确认顶管沿线是否已存在其他市政管线,是否存在冲突或小于顶管安全距离。

施工单位应根据现场情况及周边环境制定完备的应急安全预案。如沉井出现下沉速度过快、歪沉、超沉、井内涌土等现象时,应采取何种应对措施,以确保沉井安全顺利下沉就位。

沉井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根据表层土体承载力、第一段沉井自重、刃脚底面积计算砂垫层厚度。软土地区一般表层土体承载力低、灵敏度高,且不均匀可能性大,开始下沉时歪沉的可能性较大,故砂垫层厚度应考虑适当放大。

软土地区沉井下沉过程中,应优先考虑不排水下沉方式。水浮力对沉井下沉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为关键。由前述设计方面安全措施的沉井下沉系数和下沉稳定系数计算可知,水浮力对两者均有较为重要的积极作用。故在软土地区沉井下沉过程中,可考虑井内回灌水或其他提高浮力措施,保证下沉过程安全,避免出现下沉过快、超沉、歪沉等风险。

沉井封底时应优先考虑水下封底。水下封底可维持井内外水压平衡,减少涌土风险;且水下封底可利用水浮力支托,减缓沉井即将就位时的下沉速度,减少超沉风险。

软土地区沉井施工对施工单位的施工水平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既要保证工期,又要满足安全顺利施工就位,同时还需兼顾造价、环境影响,是一个复杂、繁重的任务。当然,软土地区沉井施工还有其他许多注意事项、安全措施,如下沉就位前一定距离停止挖土、刃脚形状采用矩形而非梯形、井壁外表面做一些凸出造型等。

4 结 语

软土地区进行沉井施工时,为避免出现下沉速度过快、歪沉、超沉、井内涌土等风险,而导致不可挽救的后果,本文从设计和施工两方面出发,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一些常见的安全应对措施。现简要总结如下,以期对未来的软土地区设计和施工提供一些积极的指导意义:

(1)在环境允许、功能满足的条件下,优先采用圆形沉井结构形式,结构受力更合理。

(2)尽可能减小平面尺寸、井深、沉井壁厚,减轻结构自重,极大地减少设计难度,降低施工风险。

(3)沉井尽可能设置底梁,加宽刃脚底面宽度,采取有效措施保留或提高刃脚底土体承载力,并利用水浮力保证下沉稳定。

(4)施工过程应优先采用不排水下沉、水下封底,利用水浮力减缓下沉速度,提高下沉稳定安全性。

猜你喜欢
沉井顶管浮力
“浮力”知识巩固
我们一起来“制服”浮力
浮力大小由谁定
沉井压沉工法施工技术
球墨铸铁顶管喷敷工艺探讨
软黏土中沉井加桩复合基础水平非线性动力响应分析
长距离PCCP顶管的设计和应用
巨型沉井首次排水下沉开挖方式研究
神奇的浮力
国内首例深覆土沙漠顶管工程应用青龙管业DN3000mm顶管
中国水利(2015年12期)2015-02-28 15: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