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对于危重症患者常选择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该方法为连续性清除溶质和支持脏器功能的各种血液净化技术的总称。近年来,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虽然可获取一定的成效,但是连续性血液净化具有侵入性,同时存在较长的治疗时间,需要持续抗凝处理,在实际操作中会难免会发生护理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构成威胁[1]。曾有专家指出,在治疗期间配合科学化和规范化护理措施对降低护理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院对护理风险管理与对策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护理中的效果进行分析(2017年5月—2018年6月),并总结分析结果,具体情况见下文描述。
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6月接收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电脑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均分为研究组、参照组,每组各33例患者。研究组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为40~90岁,平均年龄为(52.33±4.78)岁。参照组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为41~88岁,平均年龄为(53.00±4.77)岁。
两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患者的各项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完整;具有较高的依从性;家属对此次研究知情,上报我院伦理委员会获得批准。
剔除:伴有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存在乳酸酸中毒;伴有高钾血症;伴有肝脏衰竭。
参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基础护理;研究组在上述护理基础上,开展护理风险管理与对策,具体方法包括:(1)风险的评估。经调查后其风险主要体现如下:危重患者的护理不能落到实处,监护不到位。治疗期间不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并发症。危重患者分布的科室存在差异,包括:急诊、重症监护室和心脏外科,治疗和护理归属所属科室。另外,多数护理人员对连续肾脏替代治疗的机器运行状况高度关注,患者的自身护理被严重忽视,因此存在较大的护理风险[3]。(2)护理措施和对策。①护理风险管理责任制度予以建立。首先将护理质控小组予以构建,依据PDCA循环将存在的缺陷及时发现和纠正。结合患者的具体状况将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和各项制度的监控、反馈流程进行拟定、最后由护士汇编成册,并发放至护理人员手中。定期组织学习和抽查,确保护理人员有法可依。②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予以明确。在开展护理工作期间,需对护士长、护理组长、质控小组成员和护工的工作流程和职责予以明确,并将各个时间段需要做的工作进行落实。(3)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加强护理管理知识的学习,对护理评估方法充分掌握,这样可将护理风险显著降低。另外,我院可定期组织情境模拟演练,这样可使护理人员对护理过失有明确的认知,确保在工作期间严谨自律。(4)护理计划进行拟定。在治疗之前,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病情和各项检验指标、治疗医嘱和通路状况予以明确,这样可为后续护理计划的拟定奠定基础[4]。临床常对患者的神志、各项生命体征和配合情况进行评估,之后对患者局部出血情况进行评估,尤其是新置管的患者;若为既往置管患者,需对通畅性、导管固定稳定性和潜在的感染进行高度关注。另外,护理人员需了解患者的治疗处方,医嘱需认真执行,这样可防止由于血容量短时间内减少降低血压,从而对治疗的顺利进行造成不利影响。患者由于病情危重会再次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多种不良情绪。治疗前需将访视时间合理安排,并对患者予以更多关心,必要时可实施心理疏通,将治疗原理、目的详细介绍,这样不仅使其不良情绪得以改善,同时可提升配合度[5-6]。
对比且分析研究组和参照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主要包括:体外循环凝血、导管相关性感染和管道脱落。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护理风险发生率为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比两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研究组(6.0%)低于参照组(30.3%),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早期连续性肾脏替代重点以重症急性肾衰竭患者为主,近年来,医疗技术的日益成熟,该方法在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治疗中也广泛应用。现阶段,早期连续性肾脏替代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脓毒血症中逐渐普及,同时可对全身多系统脏器功能予以支持[9]。总而言之,早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由单一的重症急性肾衰竭治疗扩展至各种危重病例的救治,联合机械通气和全胃肠外营养,临床将其称之为“三大生命支持技术”,近年来在重症医学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0]。
通常情况下,在治疗期间操作人员为护士,且在危重患者的监护和特殊护理中全程参与,其可将体外循环中出现的故障进行发现和处理,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从而使治疗安全性和连续性得以保证。由此可见,治疗成功的关键与本技术护理的应用有着直接关系[11]。
护理风险管理与对策为全新的护理模式,在护理期间通过将护理风险管理进行强化,并将针对性护理流程予以制定,可降低护理风险,从而使危重患者的安全得以保证。与此同时,通过对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专项质量控制进行强化,并实施各班次工作情况量化考核,可将体外循环中潜在的故障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从而使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安全性和连续性得以保证[12]。此次数据结果可以发现,应用护理风险管理与对策的研究组,风险发生率(体外循环凝血、导管相关性感染和管道脱落)为6.0%,低于应用基础护理的参照组(30.3%),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护理风险管理与对策较比基础护理更具有针对性。
综上所述,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护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与对策,可将护理风险发生率显著降低,患者住院期间的满意度也可有所提升。鉴于该方法存在一定优势,可在临床上进一步借鉴与应用。
表1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与对策、基础护理的风险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