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准珠
多发性骨髓瘤属于B 细胞淋巴瘤之一, 患者多伴有肾脏损伤、溶骨性损伤或感染等多种并发症, 对其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硼替佐米是当前临床中治疗该疾病的常用药, 其给药方式多为皮下注射或静脉给药,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1,2], 皮下注射方法的安全性相比静脉给药更高。但是硼替佐米属于化疗药物, 常规皮下注射给药局部损伤率较高,为此本院针对常规皮下注射方法进行了改良, 本次择取19 例患者实施改良皮下注射治疗以探究其应用效果, 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7 年1 月~2018 年6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38 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根据其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9 例。对照组中男13 例、女6 例;年龄42~74 岁, 平均年龄(55.0±6.4)岁。观察组中男13 例、女6 例;年龄47~80 岁, 平均年龄(60.0±6.7)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行常规皮下注射硼替佐米, 单次剂量1 mg/(m2·d)。选择患者左右下腹及左右下肢外侧进行注射,顺序为左下腹及下肢、右下腹及下肢, 选择其皮下组织较多处进针, 首先将注射器内空气排尽, 手指将注射处皮肤捏起,在其下腹处选择垂直进针方式, 下肢注射进针角度应保持30°, 将药物推进后在其进针处使用无菌棉签按压1 min, 对其注射部位情况进行观察。
1.2.2 观察组 行改良皮下注射硼替佐米治疗, 药物剂量、皮下注射部位同对照组。本组患者进行注射前首先将注射器针头使用生理盐水排气, 保持注射器垂直向下角度抽取适量空气, 约为0.1 ml即可, 并保证空气始终在注射器活塞顶端处。针对体型消瘦患者, 手指捏起其皮肤后保持45°进针,针对体型肥胖患者可直接呈90°进针, 针对体型正常患者手指捏起其皮肤后保持90°进针。同时患者下腹注射选择“Z”型进针方法, 下肢注射时保持40~45°进针。将注射器内药物推进后在其进针处使用无菌棉签按压1 min, 对其注射部位情况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参考《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5 年修订)》[3]相关内容, 包括完全缓解(CR)、部分良好缓解(VGPR)、部分缓解(PR)以及轻度反应(MR)。总有效率=(CR+VGPR)/总例数×100%。②VAS 评分共10 分, 分值越高说明疼痛越严重。③记录两组注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VAS评分及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VAS评分(3.02±0.2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11±0.43)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57.89%,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8.42%,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注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6.8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注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硼替佐米属于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 对部分肿瘤细胞具有毒性作用, 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肿瘤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因此在该疾病的治疗应用广泛[4]。皮下注射是该药物常见给药方式, 但是其属于化疗药物, 本身即对患者注射局部组织具有刺激性, 若操作不当可造成药物外渗, 引发注射处红肿、硬结, 增强患者局部疼痛[5]。常规皮下注射法首先排空了注射器内空气, 导致药液在针头处有残留或附着, 穿刺时可直接对局部皮肤组织和感觉神经造成不良刺激, 增强了患者注射疼痛感。改良后使用生理盐水排除注射器内空气,针头处无残留药液, 因此穿刺时不会对患者注射局部组织产生不良影响, 有效降低了患者疼痛感[6-8]。
硼替佐米药价高昂, 皮下注射给药用量少, 常规注射因为注射器存在无效腔, 因此注射后可见针头中有残留药液,长期用药可造成给药剂量与应有剂量的较大差异, 对临床疗效有不良影响。改良后通过留置气泡的方式规避了因注射器无效腔造成的药液残留, 保证了总给药剂量准确性[9,10]。此外改良皮下注射行Z 型进针法, 避免了药物外渗, 有效降低了注射不良反应。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VAS 评分(3.02±0.2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11±0.43)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57.89%,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8.42%,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6.8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具有良好疗效,改良皮下注射方法可有效减轻患者注射痛苦, 降低注射局部不良反应, 安全性更高,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