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喆隽
“重庆公交坠江涉事女司机逆行”“杭州城管当众打狗”“戴隐形眼镜会导致眼角膜早衰”“喝凉茶能延寿10%”……这些都是近期曾出现在微博热搜的话题,在网上流传甚广,但同时,它们却全都是假信息、真谣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让大众越来越习惯于在网络上了解信息,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但眼见都未必为真,更何况是在人人都能表达和传播的网络里。你是否思考过,原本只有一个人表达的意见为什么到最后人人都信以为真并不断传播开去?有什么标准可以区分谣言和真相?真理真的可以获得吗?
本期“思想实验室”,我们就来聊聊和网络谣言有关的事。
首先来了解一个思想实验,“空地上的奶牛”:
一个农民担心自己的奶牛走丢了,这时送奶工到了农场,他让农民不要担心,因为他看到那头奶牛在附近的一块空地上。虽然农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还是亲自去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知道奶牛确实在空地上,于是感到很满意。
过了一会,送奶工到那块空地上再次确认,发现那头奶牛确实在那,但它躲在了树林里,而且空地上还有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缠在树上,很明显,农民把这张纸错当成奶牛了。
虽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农民说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时是否正确?
严楚童:当然不正确,农民没有看见真正的奶牛,他所认为的事实是建立在错误观察上的。就好像我们做题目,在解题过程完全不通的情况下得出了正确的答案,并不能说明我们会做这道题,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王奕阳:从客观角度来讲,农民确实看到了在他脑海里跟奶牛相符合的事物。但是结合主观和客观的话,他看到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奶牛,从这个角度来讲是不正确的。
谢柄阳:错误的。农民主观臆断地把黑白相间的东西等同于了奶牛,所以当他看到黑白相间的形状时,没有进一步检查,也并不知道奶牛躲在树林里面。当然送奶工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也误导了他,让他在看到一个黑白相间的图像时更确信了自己。这有点后真相的感觉,是一个小概率的偶然事件。
郁教授:“空地上的奶牛”给出了一个有些吊诡的场景。奶牛的确在空地上,但是农民看到的并不是那头奶牛,而是一块黑白相间的纸板。说白了,其实是农民因为“走运”说出了一个真命题。这给我们提出了一個难题,我们的知识当中有多少是因为走运获得的呢?我们有什么办法去验证它们呢?
回到我们讨论的话题,你有没有传播过一些说法或者事件,后来被证明是谣言呢?你当时为什么会传播这些说法?
王子璇:我传播的事件主要和自己的主观想法有关。比如有新闻说我粉的爱豆有女朋友,我就不会相信,会认为这个新闻是谣言。但如果是一些说我的爱豆有正能量的新闻,我就很想去转发。
梁书函:记得最清楚的是我读小学时,日本核泄漏造成的食盐恐慌,但其实现实并没有谣言中所说的那么严重。我会参与传播这则谣言的原因:一是自己本身的学识不足,对所谓的科学论证偏听偏信;二是受到了周围人群的影响。芦苇有思想不代表它不会受到外在的影响,在席卷一切的可怖强风下,它也会倒伏。
张骥:记得2017年九寨沟发生地震后,网上出现了不少关于地震云、堰塞湖的谣言,着实把我吓了一跳,连忙转发告诉朋友们。一方面是我对这种关系到社会利益的“轰动性”消息特别敏感,另一方面也大概是我想要满足一下自己“消息灵通”的虚荣心吧。告诉别人他们不知道的总会让我有一种优越感。
郁教授:我们大致可以将谣言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说谣言的人自己也不知道那是个谣言。这和“空地上的奶牛”里的农民相似,他信以为真,并没有要说谎的意图;第二种是说的人自己知道真相,但是出于一些目的,而故意说了谎言,也就是误导和欺骗了。互联网上很多谣言传播者属于第一种情况,只有少数谣言的始作俑者属于第二种情况。不过第一种传播也反映了一些深层的心理动机,例如它可以满足很多人的虚荣心,有的也利用了人们的恐慌心理。
你觉得自己有什么办法来鉴别网络谣言?
王子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前段时间有消息说香蕉和冬枣一起吃会有一股臭虫的味道,我就去尝试了一下。不知道是不是我吃的香蕉或者枣有问题,反正我是没吃出什么味道。
黄思然:我觉得很难鉴别,大家都说不信谣不传谣,我现在还只能停留在不传谣阶段,先默默吃个瓜,等官方的声明。
王奕阳:网络谣言有很多种,有的我们可以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判断。还有的比如社会事件,则首先要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衡量一下,如果发散这件事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那就先不要传播,不让其影响扩大。
郁教授:的确有的时候个人很难判断一个说法的真伪——因为没有直接的经验材料去验证,所以只能用常识来作推断。但是,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往往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很多。所以需要有公信力的机构,尤其是政府在调查、验证之后来给出正式的说法。不过很可惜,并不是所有地方政府都有这样的公信力,有时候也会出现“狼来了”的情况。
谣言重复一百遍就是真理了吗?
竺欣妮:如果谣言讲了一百遍就会成为真理,那么农民讲一百遍“纸片是牛奶”,他就可以从纸片上挤出牛奶来卖个好价钱吗?
蒋俞悦:科学类的真理有以事实为依据的判断标准,但是文学类或者常识类的真理却主要取决于大众共识。比如我们常说的空穴来风,它原本的意思和现在正好相反,原指“有了洞穴才有风”,应该理解为有一定事实依据,但现在却因为人们的共识而改变了原意。
金珠淇:真理和谣言之间的界限不容混淆。一百个人说它是真的,它就真的是真的了吗?中世纪的欧洲人都坚定不移地相信地心说,可这样就能让地心说成为真理了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它终究被日心说推翻得彻彻底底。所以说,谣言重复无数遍也不可能成为真理。
郁教授:我很赞赏同学们对真理的坚持,就是应该这样坚定不移。相反很多老于世故的成年人却没有这样的坚定。不过,我们也要认识到,绝大部分事件是一次性的,发生之后就再也没法重现了。我们直接面对和处理的是对这一事件的“叙述”和“记载”,不同的人即便没有恶意撒谎,也会因为视角的不同,对同一个事件给出截然不同的说法。
(整理:白 雪 冯 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