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文
古代士子凭借读书走上仕宦之途,向以参加科举取士为主要途径。彼时教育机制远非今朝可比,承担儿童启蒙教育的,多由私人设立的学塾完成。此类学塾在明清时期较为普遍,大抵由有钱人家开设,延聘西宾教授本族及庶出子弟。另有部分义学或义塾,则由地方或个人捐资设立,招收寒门子弟入学。因为机会难得,一般寒门子弟能辨字识数就已经不错了,很难有人可以通过童试进入县学继续深造,进而参加乡试、会试获取功名的机会。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位于平和县崎岭乡的祥和楼,却在清朝乾隆年间演绎了一段曾天凤、曾文粹“父子登闱午子科”的佳话,震撼了当时的平和全县,一时广为传诵。
清道光版《平和县志》载,曾天凤,乾隆甲午科举人。又据《武城平和曾氏族谱》记载,曾天凤“静选三子,名便,字冲云,号桐轩,乡进士、大桃知县,例赠文林郎”。循谱查证可知,曾天凤生于清雍正戊申年(1728),卒于清嘉庆康申年(1800),享寿73岁,为武城曾氏70派、平和曾氏第14世公。曾天凤好读诗书,博通经文,为当时平和县精通古文诗赋的四大才子之一,参加乡试得中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甲午科五经中式五十一名举人。
曾天凤育有五子,第三子曾文粹,字肖玉,号润斋,生于清乾隆壬申年(1752),卒于清道光壬辰年(1832),享寿81岁。曾文粹才学更胜乃父,28岁得中清乾隆五十四年(1780)庚子科五经中式举人,与曾天凤中举仅时隔六载。这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无疑产生了不小的轰动效应,一时荣誉加身,风光无限。
据曾氏家族史料记载,曾天凤父子不但读书有成,更因“善于料理先业,课子孙,家道丰享”,名、利双收之际,乃于清乾隆甲辰年(1784)在崎岭天湖堂山后觅得风水宝地,举资修建规模浩大的圆形双环土楼“祥和楼”。工程历时三载,至清乾隆丁未年落成之时,工于书法的曾文粹挥毫题下楼名,待欲撰写楼联,曾天凤上前阻止说:“仙人曾托梦于我说,祥和楼气象端严,楼联须本邑状元之才方可题写。”状元之才可遇而不可求,放眼漳州本邑,古今也仅得长泰林震一人,故而祥和楼之楼门两侧石柱始终留白,迄今未能镌刻楼联。
因曾天凤为甲午科举人,曾文粹为庚子科举人,两科各取“午”“子”一字,故而有了“父子登闱午子科”之佳话(另,曾天凤五子、文粹之弟文锐亦学有所成,取得“岁进士”之名份;文锐之子麟祥更于清同治六年受闽浙总督左宗棠保奏而“恩授五品衔”,此为题外话)。往前追溯,曾天凤先祖、平和曾氏七世公曾璋(字德尚,号石溪,人称“石溪公”,向一代大儒王守仁倡设平和县的曾敦立之孙),因屡次“平贼寇有功”,曾任南京兵马司指挥使之职,后转任广东肇庆府通判、广州知事诸职,官至五品。因此典故,后人赠予祥和楼一副对联曰:“祖宗拜爵二千石,父子登闱午子科”,以兹颂扬祖辈功德(注:“二千石”为汉官秩名,又为郡守的通称,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此联如今犹悬于祥和楼内中厅正堂。
科举之途难于上青天,纵使士子如过江之鲫般挤破了头,真正能鱼跃龙门者也是凤毛麟角,难怪《儒林外史》之范进中举,竟然得了失心疯。然而得中举人,充其量也只是一只脚迈进了仕途之门,并不代表就能真正为官。曾天凤、曾文粹父子中举之后,曾先后参加六年一度的“大挑”选拔,曾天凤因体貌魁伟被录为一等“大挑知县”。另据《曾氏族谱》记载,曾文粹中举之后,也曾获得过出任县令的机会,但他“以入官作吏所苦,惟明辞不赴命”,后因“宪召殷勤”,勉强于清道光四年赴任南安教谕一职,至清道光九年离任,已是78岁高龄。曾天凤、曾文粹父子不但才智過人,为人处世兼具仁爱大义,持己待人堪为儒林风范;曾文粹于南安教谕任上,更博得“桃李春风”之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