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滇国及其青铜文化

2019-04-30 14:22:22王丽华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5期
关键词:器形西汉青铜器

王丽华

摘 要:战国至西汉时期盛极一时,东汉时期却又突然衰亡,古滇国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短暂却又灿烂的文明。尤其是古滇国的青铜文化,更是成了独立的青铜文化类型,在艺术构思及表现手法上都显得更加开放和富有创造性,也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古滇国人民的社会生活。青铜文化在古滇国文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于中原文明的民族文明,也向我们展示了文明的多样性及其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古滇国;青铜文化

由于文献记载不详,对古滇国的研究难度较大,所以在其研究问题上存在众说纷纭的情况。古滇国的研究不仅要对比历史文献,更重要的是结合考古发掘与之相互佐证。从《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关于古滇国的记载,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晋宁石寨山滇王墓葬群、江川李家山等古墓群的发掘以及“滇王之印”的出土,证明了历史上古滇国的存在,也说明这些墓葬群及发掘的青铜文化与古滇国有关。对此,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滇文化的研究与古滇国青铜器的发掘一样,都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到目前为止,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100余篇论文涉及到古滇国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等各个方面。黄懿陆先生的《滇国史》将各个研究学者的观点进行对比,最终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详尽地叙述了古滇国历史的各种猜测与史实证明[1]。梁庭望在对《滇国史》的评述中表达了他对黄懿陆先生执着的钦佩和他找到突破口的欣慰[2]。而黄懿陆在他的《古滇国历史渊源及研究现状》中则是对古滇国的由来及消亡的各种可能性做了对比研究,提出国内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未来研究的一套方法,对今后的研究有重大启示[3]。张增祺在《滇国与滇文化》中系统地叙述了古滇国的发展由来、青铜文化、民族组成、经济及生活的构成、军事宗教以及其社会特征,让大家对古滇国的历史发展有一个大概的了解[4]。尤中在他的《古滇国、夜郎考》中对古滇国的民族成分、地域范围与其存在时间做了详尽的考证[5]。《滇青铜文化与汉文化在云南的传播》一书中肖明华对古滇国的青铜文化提出系统的观点,不仅列举出代表性的器物,还把青铜器器形及花纹同滇人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6]。汪宁生在他的《云南青铜器丛考》中试对几种代表性器物的名称、用途和性质以及一些反映古代民族社会习俗的图像提出自己的解释[7]。

1 古滇国历史概述

《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又曰:“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8]《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也说:“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国,东接交址,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其人皆椎结左祍,邑聚而居,能耕田。”[9]由此可见,滇国乃“靡莫之属”的定居稻作民族。

由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当时的云南少数民族还未使用文字(尤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而且交通极为闭塞,并未与中原王朝有过多的交流往来,不受中原王朝的关注。因此,关于古滇国的文字记载少之又少。这种情况在西汉王朝汉武帝时才得以改变,根据《史记·西南夷列传》的记载,西汉王朝为寻求通往大夏的道路而派出使者出使西南夷而至滇,也才因此知道了古滇国的大致情况,古滇国至此才出现在世人的眼中,开始有了文字记载。

2 古滇国青铜文化概况

自从20世纪50年代发现并认识古滇国的青铜文化以来,先后发现和发掘了大量古滇国古墓群以及遗址,出土各类文物4万余件。随着这些发现和发掘,古滇国青铜文化的面貌越来越清晰。根据古滇国分布范围的30余处滇文化墓地分析,得出结论是古滇国青铜文化的时代大致在战国末至东汉早期,即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初。而关于青铜文化的分期却是说法不一。肖明华先生将滇青铜文化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第二阶段为战国中晚期,第三阶段为西汉早期,第四阶段为西汉中期,第五阶段为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云南省博物馆编写的《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中分为四期:西汉初或更早些,西汉文帝至武帝时期,西汉昭帝至成帝时期,西汉末至东汉时期。黄懿陆先生又将其分为两个范围较大的时期:一个是庄蹻王滇时期的青铜文化。随葬品以青铜为主,极少量铁器,个别汉式器物是由中原地区传入的。根据记载,此时期铜剑形制较为复杂,以扁圆莖无格剑数量最多,一字格剑数量较少。铜斧作半圆或椭圆銎。青铜农具数量不多,仅有一些小墓出土了爪镰之类的器物。器物的基本组合为扁圆茎无格铜剑、半圆或椭圆銎铜斧与铜矛。此外,一些大墓还有地方特色鲜明的生活用具和青铜兵器,如杯、伞盖、鼓、狼牙棒、枕、贮贝器、尊等[10]。另一个是滇王受印前后的青铜文化。铁器增多,铜器减少。青铜农具一般为大型,数量较多,开始出现铁制农具。而且一些汉族特征比较明显的器物在百越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如五铢钱、铜镜、半两钱与铜弩机等。原来当地独具特色的铜枕、伞盖等生活用具基本绝迹。

古滇国青铜文化特征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在滇文化早期阶段,当时云南边疆和我国内地少有往来,青铜器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特有的民族风格。当时的滇文化只是一种区域性的土著文化,还未受到更多外来文化的影响,汉文化也尚未进入,所以这个时期的青铜文化还保留有其特有的文化特征。

②在滇文化的中晚期阶段,西汉王朝在滇池区域设置益州郡以后,我国内地的汉族移民和汉文化相继进入云南边疆。中原文化开始进入滇文化,此时滇国墓葬的随葬品亦发生相应的变化,几乎从这一阶段开始滇文化的原始性开始遭到破坏。中原地区汉文化开始逐步取代滇文化是从西汉中期开始的,至西汉后期已经十分明显。

③古滇国墓地多以墓葬群的方式出现。数十座或者是百余座排列整齐的墓葬在一起,以一座或者几座大墓为中心,周围分布众多的中小型墓。

④古滇国墓葬还因性别的不同,随葬品亦有区别,这在滇国以外的墓葬中是比较少见的。

⑤由于当时滇国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因素,在滇文化的遗物中发现了不少的外来文化因素。滇青铜文化以其自身青铜文化为主,又吸收和融合多种外来文化因素,形成了一种新兴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区域性的明显特征。

李艾东先生在他的《青铜时代的云南滇青铜器艺术》中说到,古滇国青铜器器形特征与我国中原地区青铜器造型区别较大,其中一个主要特征是青铜器附饰雕塑的写实性[11]。在众多的青铜器出土文物中,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古滇国青铜器物主要有六类代表性器物:第一类为主要器形,有长条形铲、宽平刃锄、尖刃锄、织布工具的青铜生产工具;第二类为器形较大、时代特点突出、文化信息丰富的青铜重器,主要组合为铜持伞俑、铜伞、贮贝器、铜枕、铜鼓等,以及数量不多的编钟、曲管葫芦笙和直管笙;第三类为青铜饰品,以圆形扣饰、长方形扣饰和自然扣饰为主;第四类为青铜兵器,主要器形有横斧、啄、器戈、叉、戚、钺、棒和各类剑等;第五类是主要器形为兽形饰、发具、各种剑饰、花件的金器;第六类是器形主要有绿松石小圆片镶嵌件、环形玉器、各类圆扣等的宝石[12]。

综上所述,在现有的史籍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各学者主要是以考古发现为基础,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分析了古滇国。对于古滇国的由来、存亡时间、分布范围、民族归属、文化特征、社会性质及青铜文化等作了很多研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古滇国青铜文化的研究,它的青铜文化独树一帜,极具其民族特色,形成了独立的青铜文化类型。■

参考文献

[1]黄懿陆.滇国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社,2004.

[2]梁庭望.《滇国史》评述[J].广西民族研究,2003(3).

[3]黄懿陆.古滇国历史渊源及研究现状[J].云南经济日报,2013-09-13.

[4]张增祺.滇国与滇文化[J].全国新书目,1998(10).

[5]尤中.古滇國、夜郎考[J].史学史研究,1989(1).

[6][12]肖明华.滇青铜文化与汉文化在云南的传播[J].四川文物,2008(4).

[7]汪宁生.云南青铜器丛考[J].考古,1981(2).

[8]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

[9]班固.后汉书:西南夷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阚勇.滇池区域青铜文化渊源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3).

[11]李艾东.青铜时代的云南滇青铜器艺术[J].雕塑,2009(3).

猜你喜欢
器形西汉青铜器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西汉
西汉玉器的鉴定
文物天地(2019年6期)2019-07-12 09:17:26
左右江石器时代水冲石器常见器形介绍
宝藏(2017年6期)2017-07-20 10:01:01
认识“晋式青铜器”
大众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 08:30:54
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
大众考古(2014年10期)2014-06-21 07:12:06
梁带村里发现的微型青铜器
大众考古(2014年9期)2014-06-21 07:11:22
魏源对西汉四家诗的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