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工周报》看一战期间赴法华工的教育

2019-04-29 03:53:44李文彬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华工识字教育

本文受宁夏大学2018年研究生创新项目《一战华工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资助(编号:GIP2018011)

【摘 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服务于十四万赴法参战的中国劳工,以晏阳初为代表的青年会中国干事创办了《华工周报》,对华工进行文化、道德以及爱国等多方面教育,使华工们在《华工周報》的影响下追求进步,提升了文化素质,提高了道德修养,焕发了爱国精神。《华工周报》作为那个时代的见证,为驻法华工开拓了视野,增进了知识,唤醒了华工的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是战后中国寻求新的国家认同的先锋。

【关键词】 华工;《华工周报》;识字;教育

一百多年前,因为各帝国主义国家相互间错综复杂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协约国多次鼓动中国参战,并与北洋政府接触,洽谈派遣华工事宜。

面对英法的参战鼓动,为了改善中国面临的国际局面,权衡利弊得失后,北洋政府没有派兵赴欧参战,而是与协约国议定,中国采取以工代兵的方式参战。[1]为了避免激起德国的反对,华工招募以民间方式进行,主要招募区域集中在华北地区。经过北洋政府与协约国的不懈努力,大约有14万多华工被派遣到西欧地区。

英法军官以傲慢的姿态对待华工,将华工当做奴隶进行管理,动辄以抽打的方式对华工进行体罚,致使华工经常发生骚乱,与英法当局之间矛盾不断。同时由于思乡、恐惧等原因华工士气低落,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英法当局为保证战争后勤不受影响,开始设法缓和与华工的关系,以期激发华工工作热情。

一、《华工周报》的创立

英国当局为了缓解与华工的矛盾,提高华工工作效率。向英国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发出邀请,请求协助。随即英国青年会邀请了北美青年会国际委员会一同参与。国际委员会为了方便工作的顺利进行,又邀请鼓励了大批中国干事投身该项目。中国对国际委员会的呼声反映相当热情,于1918年和1919年初派送了29名中国青年会干事前往法国,加入服务华工的工作。[2]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晏阳初前往法国服务华工,从此开启了他人生中平民教育的起点。

1918年夏晏阳初完成学业顺利毕业,毕业翌日即收拾行装奔赴法国服务华工。晏阳初与华工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代写家信展开的。他发现华工们热情、认真、勤奋、好学,并不像人们传言的那样粗鲁愚笨。晏阳初决心做一件比代写家信更有意义的事情,教华工们读书识字。晏阳初曾经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试想这些能关心国家大事,能思考国家大事的华工们回到家乡后,那是什么样的情形呢?在那些一字不识,只求一日三餐免于饥饿的中国农民中间,他们必然是鹤立鸡群的佼佼者。” [3]此次赴法之旅,使晏阳初了解了华工世界的“苦”与“力”,开启了他献身救国的新途径——平民教育。

为满足华工们读书识字的要求,1919年1月15日,在晏阳初的主持下创办了《华工周报》,晏阳初自任主编。《华工周报》1919年1月创刊,到1920年1月共发行四十五期。《华工周报》办报方针定义为“为开通华工的知识、辅助华工的道德、联络华工的感情办的”。[4]设置有《论说》《祖国消息》《欧美近闻》《华工近情》《欧战小史》《名人传略》《世界奇闻》等栏目。其服务对象针对华工,切为实际。

二、《华工周报》的教育内容

《华工周报》的创办饱含晏阳初等知识分子期待一战华工成为中国四万万民众觉醒之先锋的殷切之情。故其虽为一份小众报纸,却有着深厚的政治与现实意义。《华工周报》销量最高时达到15000份,[5]证明其在华工中拥有一定影响力。《华工周报》对华工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其与青年会其他教育手段相呼应,共同促进了一战期间赴法华工的进步。

1、扫盲教育

晏阳初到达法国后不久即创办华工识字班,后又采取识字华工教授不识字华工的办法,取得良好效果。于是,更多的识字班陆续成立,其他华工营纷纷效仿,识字运动在各地华工营中悄然兴起。[6]越来越多的识字华工为《华工周报》提供了充足的受众。《华工周报》的文章浅显易懂,不咬文嚼字、拐弯抹角,符合华工的知识水平与阅读实际。尽管还有相当批量的华工不识文字,却也依旧会购买报纸,让识字华工读给大家听,一来二去,这部分华工也识得了不少文字。诚如《华工周报》所宣扬:“或有人说,我不识字,买报做什么呢?诸位弟兄,你不识字不要紧,我只问你要听新闻么、你若要听新闻,可花一个铜子,买一张报,请那识字的弟兄念给你听,他不花钱,却能看报纸,你不识字,也能听新闻……”[7]《华工周报》创刊以后,不止成为华工喜爱的读物,由青年会以及英法当局创办的各地服务中心也都以《华工周报》作为识字教育运动的教材。

2、道德教育

赴法华工良莠不齐,部分人举止不文明,身上沾染有各种恶习。在前往法国的火车上时,部分华工“在火车上食花生,弄得满地皆皮,车上吐口水,法人风俗,男女携手而行,华工指而笑之”。[8]这些问题大多是两国风俗不同所造成的隔阂,尚不严重。华工们最严重的问题是嫖妓、赌博、酗酒以及喜欢私人斗殴。有华工在来到法国第一年便输光了未来五年的薪金,“当时赢者无非挥霍,输者愈输愈罄”。[9]

这样的现象自然逃不过青年会干事们的眼睛,故在《华工周报》中有文章明确指出,如欲顾全国体,有五件事情不应当行,试论如下:一不可骂人……二不可自斗……三不可赌钱……四不可穷物……五不可狎邪……,[10]从华工们日常生活细节着手,针对最为严重的对骂、赌博、嫖妓等弊病,对华工提出批评教育,激起其爱国之心与羞耻之心,鼓励其去掉各种不良习惯,多多学习西方技艺,归国后以为立身之本。并进一步推论,把那自私自利的烂心革去,换一个公心;把那老心老肠革去,换一个新心。有新心而后有新人,有新人而后有新社会,有新社会而后有新国家。[11]可见《华工周报》道德教育的背后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表明了青年会干事们意图通过华工教育来探求救国之道。

3、爱国教育

赴法华工大多是知识程度比较低的农民群体,识字率不超过百分之二十,对于家国概念没有清晰的认识。其出国务工不过是为了挣钱养家、发家致富。曾为华工的山东泰安人严振盛回忆说,“全村34名华工出国前的共同信念:趁此时机出国发大财,以后富贵还乡”。[12]至于什么是“中国”、“中华民国”、“中国人”等则一无所知。到达法国以后,華工们耳渲目染,深切感受到西方国家民众的爱国热情,其身处异地,对中国的热爱与自豪感也逐渐勃发。

晏阳初创立《华工周报》的初衷,便是教导华工爱国,帮助华工树立起现代中国人的意识。在发刊词中,晏阳初便表达了对华工的期盼与要求:什么叫三思,三思就是思身、思家、思国……由此看来,我们中国的荣辱,都全在你们各位作为的好歹。[13]晏阳初明确指出,华工在法国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影响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观感,对中国能否顺利融入战后新世界也会产生影响。因此在对华工的爱国教育方面《华工周报》着墨颇多,《华工周报》刊行四十五期,其中将近三分之一关注中国问题,介绍时局变化,激发华工的爱国热情。

三、《华工周报》的教育效果

在各方教育的综合作用下,华工至归国时不论是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均有明显进步。华工在法国的牺牲,为中国参加战后和平会议开辟了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地位,不是外交家们用辞令换来的,而是被中国人轻视被外国人践踏的苦力争来的。[14]经过在法国几年的洗礼,华工们文化素质提升明显;道德水平也有较高进步;受西方环境的熏陶,爱国主义情怀勃发,为战后中国的战胜国地位做出了贡献。

1、文化素质提升

经过青年会干事以及《华工周报》编辑们的不懈努力,归国时华工识字率已经由百分之二十提高到了百分之三十八,经青年会等机构之熏陶,已能写普通家书。[15]更有趣的是直隶通州一名华工归国后利用在法国学到的技艺积极发明各种机器。据其所言,正是为了响应《华工周报》的号召,将所学所得带回中国传布给同胞。[16]而归国华工的改变间接也会影响到其乡里家人,起到精神导师的作用。

2、道德修养提高

传统中国社会倡导男尊女卑,女性地位低下。华工到达法国后,法国人男女相携而行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华工傅省三在给《华工周报》的投稿中写道:从前只知道女子缠足为美,看见西洋女兵女农女医等,与本国比较,真是从前吃亏不少,若返祖国,定要改去从前的恶习。[17]这是华工观察西方社会所得出的结论,是华工对西方精神文明的切身体验。在《华工周报》刊行过程中,青年会干事们与华工之间相互影响,华工的进步也给予了晏阳初等人极大的启示。

3、爱国精神勃发

华工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爱国情怀方面。一战期间,中国国内军阀混战、天灾不断,每逢天灾,华工都慷慨解囊相助,以尽绵薄之力。例如湖南水灾时,马赛青年会为湖南水灾事,特别演戏一星期筹款,现在诸事已毕,所筹集之款,闻共有二百十五佛朗之多。[18]更有大批华工捐款成立爱国自治会或者救国储金团,还有华工将积蓄捐给《华工周报》,帮助其创作更多好文章。法国的经历让华工始知爱国为何物,学会为保护本国利益而奋争。一战结束后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权益受损,这一消息被《华工周报》报道后,“各处华工,有的言语激烈,有的词意婉转,寄来著作,表示反对者,颇不乏人”,[19]也反映出华工的爱国热情。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华工周报》创刊不过一年,最高时发行量达到一万五千份,在驻法华工群体这样小众的范围内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虽然不能将华工驻法期间的进步全部归功于《华工周报》,但不可否认它的巨大作用。《华工周报》作为那个时代的见证,为驻法华工开拓了视野,增进了知识,唤醒了华工的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是战后中国寻求新的国家认同的先锋。《华工周报》所保留的大量历史资料,记载了华工生活的点点滴滴,避免了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被人民遗忘。

【参考文献】

[1] 白蕉.世界大战中之华工[J].人文,1937(8).

[2] 陈维斯.驻法华工青年会纪要.中华基督教会年鉴,1921(6).

[3] 晏鸿国.晏阳初传略[M].成都:天地出版社,2005.

[4] 曾绍敏.平民教育的起点——晏阳初在法国华工中的教育活动[J].社会科学研究,1994(4).

[5] 徐国琦.一战中的华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6] 晏鸿国.一项伟大事业的发端——晏阳初及他开办的华工识字班[M].一战华工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Z].2008.

[7] 鲁世清.劝华工阅华工周报[N].华工周报第三十一期,1919-9-17.

[8] 马秋帆、熊明安.晏阳初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9] 孙干著、齐德智整理.华工记[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0] 傅若愚.华工当顾国体[N].华工周报第三期,1919-2-5.

[11] 晏阳初.革心[N].华工周报第十二期,1919-5-7.

[12] 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山东文史集粹[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

[13] 晏阳初.恭贺新年:三喜三思(周报发刊词)[N].华工周报第二期,1919-1-29.

[14] 德星.赴欧华工 一战中的特殊军团[N].解放日报,2014-08-07.

[15] 陈三井.华工与欧战[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

[16] 吴相湘.晏阳初传[M].岳麓书社,2001.

[17] 傅省三.华工在法与祖国的损益[N].华工周报第七期,1919-3-12.

[18] 华工近况[m].华工周报第二十九期,1919-9-3.

[19] 华工周报第十八期,1919-6-18.

【作者简介】

李文彬(1994—)男,汉族,陕西咸阳人,宁夏大学中国近现代史2016级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华工识字教育
一战英招华工遣返问题研究
安徽史学(2023年4期)2023-08-09 01:29:58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大连中华工学会旧址纪念馆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识字
启蒙(3-7岁)(2018年8期)2018-08-13 09:31:10
识字儿歌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识字谜语
鲜为人知的华工“一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