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勇教授学术文献研究综述

2019-04-29 00:00:00郑日可
当代音乐 2019年8期

[摘 要]

徐元勇教授现任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是我国的音乐学家、流行音乐教育家、声乐艺术理论家、竖斜歌唱理论体系创始人。徐元勇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流行音乐等教学研究工作,其极具创见力的学术思想在多研究领域皆有建树,为我国当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徐元勇;中国古代音乐史学;中国传统音乐;流行音乐;音乐教育;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19)08-0160-03

徐元勇教授是我国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几十年来在音乐学研究领域辛勤耕耘,成果累累,是界内不可或缺的知名学者。纵观徐元勇教授的学术成果,其学术研究领域大致可分为四块,分别为:中国音乐史学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流行音乐研究、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本文主要针对徐教授发表的诸多文献,对他的学术研究内容加以整理,荟萃其理论精华,剖析其要义核心,更为详细地介绍他对音乐学术界做出的杰出贡献。

一、中国音乐史学研究

从其对中国音乐史学研究方式与研究特点来看,《谈中国音乐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年第3期]一文可谓徐教授多年来对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一个小结。徐教授在该文中清晰地阐述了“中国音乐史”与“中国音乐史学”的关系:“中国音乐史是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对象,中国音乐史学是研究中国音乐史的手段与方法。” [1]就研究方法而言,他还强调中国音乐史史实的改写必须以历史文字记载为依据,如此方能使得史学研究推陈出新。接着,徐教授就古代音乐史研究的“无声性”,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有声性”两大特点展开讨论,总结出要依据古代乐谱,多方面对中国古代音乐史做出有声性的研究,而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也不能离开文献史料的支撑。二者相互贯通、相互作用,从事音乐史学的研究者,应当把握好这两大特点的关系,这样方不至于造成研究方向与思路的迷失或困惑。

就史学学科研究特点而言,徐教授认为史料在研究中占主体地位。他表示系统地阅读与利用我国古代文献史料之手段与方式,是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重中之重。早在十几年前,教授《百年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综述》一文将历代的史料文献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二十四史”等所谓的“正史”,以及各种丛书、类书等;第二个方面的史料,是历朝历代的诸多文人撰写的大量稗史和野史笔记。通过两者的互补与参照,建立更为客观的分析与证明,对于历史补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价值。针对这两大部分,教授对唐代音乐的“正史”记述以及明清时期音乐的野史笔记存在情况加以总结归纳,作《唐代笔记小说中的音乐史料》《中国音乐研究的重要史料——清代笔记》与《音乐研究的重要史料——明清笔记》。

二、中国传统音乐研究

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态度,徐教授表示:“无论是在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学习、对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的分析、对我国古代乐谱的整理和研究过程中,还是对于明清音乐历史的探究中,都要结合民族音乐学以及研究课题进行思考。”

笔者在研读其有关中国传统音乐的文献中发现,徐教授对俗音乐史尤其是明清俗曲深有研究,其多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明清俗曲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及研究。如文献[CM(24]《界说“明清俗曲”》中对明清俗曲进行了科学的界说:

“‘明清俗曲’是今人给予的称谓。是在我国明、清两个时代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诞生的一种新型的文学、音乐艺术形式。”[2]又从形式、体裁以及乐曲结构等方面阐述了其独立、特殊的形式与内容,并在文中从明清俗曲所流传的文献及其价值、明清俗曲的文学与艺术成分、明清俗曲的音乐结构与音乐风格、明清俗曲的特点等多方面大致按照历史线的顺序展开了叙述。解答了长期以来各学术界对明清俗曲概念认知模糊与使用混乱的疑惑。

对事物的认知与研究应当从本质出发,在明确界定了明清俗曲这一概念后,当即追本溯源,探寻明清俗曲历代的发展缘由,因此,徐教授做了《论明清俗曲兴盛发展之缘由》一文,表示明清俗曲的兴盛发展,有其特殊的政治、历史、经济和文化的等多方面的缘由,阐述明清俗曲是:“明清时期哲学思潮、社会风俗、生活态度的产物,是民风、民俗与时尚的真实写照。”[3]并通过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应用大量的史料来阐释明清俗曲发展的原因及过程。

从明清俗曲所属分类角度来看,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明清俗曲与民歌的分类模棱两可,其两者的关系也一直难以清楚描述。目前学术界明清俗曲的概念与其研究仍从属于传统民歌的范畴,由此徐教授希望把明清俗曲从民歌中分化出来,加以研究,以结束我们长期对明清俗曲的认知模糊,由此作文《论民歌与明清俗曲之异同》,文中对明清俗曲与民歌二者的渊源关系及异同性做了详细解释,把“明清俗曲”从“民歌”中单列了出来进行研究,是对“民歌”“俗曲”等概念产生100多年来的一次再认识,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深入明清俗曲概念的全新研究。

除明清俗曲流变研究外,徐教授对中国传统音乐乐谱研究的成果也颇具规模。所研究乐谱文献内容包括:《敦煌琵琶谱》《三教同声》《借云馆曲谱》《霓裳续谱》《白雪遗音》《小慧集》《续小慧集》等。

三、流行音乐研究

徐教授不仅是我国流行音乐“竖斜歌唱”理论体系创始人,更是在这一学术领域发表了诸多极具创见力的文论。

《论中国流行音乐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一文对现今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和论述,教授指出:中国流行音乐建立在中国文化的根基之上,具有丰富的民族内涵,为国人广泛接受、喜爱。其作品主要由中国人创造,其文化、风格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进步。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趋势的导向,体现了构建流行音乐体系的当务之急:“学习流行音乐者,或把流行音乐作为事业的人也越来越多。加之,社会文化生活对于流行音乐有序、正面接受的需求,越来越显现出流行音乐专业训练的价值与意义。”[4]流行音乐的兴起,已经成为社会必然现象。只有通过更加系统性的学习,才能够使流行音乐更加艺术化,使之更具有美学意义,为更多人所青睐。

在流行音乐快速发展的环境和社会需求下,为通俗唱法正名便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徐教授在《为“通俗唱法”正名》(《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一文中对“通俗唱法”概念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做了详细论述,还从全新的视角发表了对流行音乐进入高校进行系统专业教育的看法: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文化的不断进步发展,近年来各大音乐学院引进通俗唱法,然而其学术地位并没有受到广泛与高度的重视。既然作为一门学问,那就需要有相应的严肃性,就需要给予其明确的地位。学院中这些专业学习流行演唱的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思考,亦能逐渐融入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之中。顺应时代,他们将为通俗演唱法、通俗歌曲制作、通俗歌曲理论研究等注入全新的活力。

《论高等艺术院校通俗歌曲演唱的专业教育》一文可谓徐教授多年教学实践的观点汇总,该文围绕高校流行音乐学科建设及教学理论体系建立这两个中心来论述,分别从高校中流行音乐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形式与方法、教学具体实施内容、考核标准与要求这几方面展开叙述。文中指出歌唱艺术教育不局限于艺术教育,更是一种文化教育。通俗歌曲演唱的教学需要艺术的专业性,其人文性亦不可或缺。指导学生演唱歌曲的声音技巧并突出其文化内涵等各方面知识,才能使这门新兴教育得以健康发展。

除上述流行音乐理论研究相关文献外,徐教授在通俗歌曲的演唱指导与作品分析方面更是有所建树,其主要分析的歌曲有:王力宏演唱的《唯一》《Kiss you goodbye》、沙宝亮演唱的《爱你》、姚贝娜演唱的《日月凌空》、信乐团演唱的《离歌》、胡扬林演唱的《香水有毒》、周杰伦演唱的《菊花台》、谭维维演唱的《当时》、庾澄庆演唱的《新不了情》等等。

四、音乐教育理论研究

徐元勇教授自担任南师大音乐学院院长以来,在音乐教育学科建设方面为当代音乐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教育思想,荟萃了多年教学的精华,并在我国社会文化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变化与发展的同时,深入思考并积极创新改革教育体制,其主要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篇文献中。

《综合性师范大学音乐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探索》(《艺术百家》2015年第6期)首先指出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下音乐人才的培养需从社会文化发展、国家教育思想、就业人才市场等实际情况出发,创建一个全新的定位,重新审视教育办学的优缺点,找到更加适合人才发展的道路。接着,文章主要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和做法、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教材建设及施教措施的改革等几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构建主流文化精神中高校“非遗”音乐教育模式》(《人民音乐》2015年11期)一文首先指出了构建高校“非遗”音乐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精粹贯彻到高校教育、社会科研之中,创办本民族特色的专业与大学,增强民族凝聚力,是打造国际一流专业、大学的迫切所需。研究者、教育者有使命、有责任对“非遗”项目的深度挖掘、灵活运用、系统传播、提炼知识献出力量。接着教授对此观念存在问题、“非遗”纳入高校教育的价值及具体实施策略和具体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在结尾点出构建此模式的意义:将“非遗”音乐等民族音乐纳入高校教育之中,有助于改善目前大部分音乐院校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要教育模式的现况,有助于建立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话语权,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文化自信。

《西方音乐学构架中的我国音乐理论教育》(《人民音乐》2002年第8期)首先提出在西方音乐学构架中建立与我国音乐教育现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之必要性:就当下而言,在学习借鉴西方理论体系的同时,我们亟须根据我国音乐发展历程、音乐文化、音乐生活,建立适合我们理论学习与研究的教学体系与机制。文中还从音乐教育中音乐学课程的由来、课程设置情况及音乐学方向研究人员所具备基础能力等多方面展开了阐述分析。

结 语

徐教授在诸多学术领域都发表了其集独特性、严谨性与创造性为一身的文章,作为一名“以学为业”的音乐学家与教育研究工作者,徐教授深谙“学海无涯”之学问,长期以来为音乐界默默耕耘,用心浇筑每一篇文章、每一部著作,为音乐研究事业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为当代音乐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财富。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徐教授胸怀好学之心,至今仍然勤恳地奋斗在音乐教育的最前线,是吾辈积极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