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肖斯塔科维奇(Shostakovich,19060925—19750809)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957年,是20世纪中期的一部优秀作品。这部协奏曲是为他的儿子马克西姆·德米特里耶维奇19岁生日而创作的。作品表达的是从一位孩子转变为青年的过程,所以音乐里时常表现出很多淘气顽皮的场面。这部协奏曲的创作手法很是独特,首先这部协奏曲风格是由进行曲的节奏、萨拉班德舞曲节奏、加洛普舞曲的创作手法贯穿整首作品。八度手法是这部作品采用的一个富于艺术建树的创作手法,就是两条相同的旋律(偶尔呈倒影形式)的声部,至少相隔一个八度时而在高音区、时而在低音区、时而在音区两端同步进行。这种手法对演奏者的准确率要求极高。[1]另外,我认为整部作品的一个“神来之笔”就是在协奏曲的第三乐章中,作曲家多次采用《哈农钢琴练指法》第二条练习曲的基本音型。他这种“寓教于乐”(作品演奏)的做法,就是为了提高儿子马克西姆对哈农基本练习的重视程度,并以此提高练习效率。
[关键词]肖斯塔科维奇;《第二钢琴协奏曲》;演奏版本;分析;比较
[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19)08-0100-02
肖斯塔科维奇的是享誉 20 世纪前苏联作曲家、钢琴家。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表达了一位父亲对儿子无限的爱意和祝福。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既传承古典,又有创新,这部作品的新古典的独特创作手法和多处使用双手同步演奏技术吸引了我,从而引起了我的研究兴趣。[2]
一、版本情况介绍
(一)肖斯塔科维奇演奏版本
作曲家本人的演奏录音,是1958年由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安德列·克路易坦担任指挥。 他的演奏从节奏、音色到旋律自然纯朴,有宏观的演奏布局,没有过分地强调某一个音或者某一个小节。在第二乐章演奏中,肖斯塔科维奇和乐队的配合相当默契。[3]
(二)哈姆林演奏版本
哈姆林(Marc-André Hamelin)出生于加拿大。该版本于2003年由BBC 苏格兰交响乐团演奏,安德鲁·立顿担任指挥。哈姆林以高超的演奏水平闻名欧洲世界。他演奏整体的速度呈现出快—慢—快的速度反差。他的基本功十分扎实,指尖擅长演奏干净利落的触键、丰满晶莹的音色。哈姆林对这部作品的艺术诠释不温不火、恰如其分,被界内视为规范的艺术诠释版本。[LL]
(三)基瑞尔·格尔斯坦演奏版本
基瑞尔·格尔斯坦(Kirill Gerstein) 1979年出生于俄罗斯。他的版本是2009年的演出录音,也是距离现在最近的一个。他的演奏充满了激情,并有自己独特的音乐理解。演奏时做了许多个性的旋律处理和乐句划分,可以说他的演奏赋予一个作品全新的生命。无论从节奏上还是旋律上,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处理既符合音乐的要求又忠实了原作,再加入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使我们发现处于不同时代的演奏者对同一个作品的演奏也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
二、演奏版本分析
第一乐章是 Allegro 的标记,采用了进行曲特点的创作手法。整个乐章采用富于动力感的节奏型,具体做法是:前八后十六、四个十六分音符和连续八分音符以及八度的持续进行,给人以充足的力量。由于每位演奏家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自然在速度的把握上也会不同。总体来说,肖斯塔科维奇的演奏速度是最快的,哈姆林演奏速度适中,格尔斯坦最慢。具体来说,在呈示部中,肖斯塔科维奇的整体速度平稳,速度在164左右。而哈姆林和格尔斯坦的速度基本保持一致,在160左右。在展开部中,肖斯塔科维奇和格尔斯坦整体演奏速度均匀,在173小节第一乐章高潮用160的速度演奏,两人基本一致。而哈姆林整体演奏速度适中,有强烈对比,在173小节高潮处使用148的演奏速度,对比十分明显。再现部中,3位演奏家的速度基本保持相同,音乐始终在均匀略快的速度下进行。第一乐章钢琴进入部分的第7小节的力度标记原本是弱记号,但是肖斯塔科维奇本人在演奏这里时并没有按照乐谱进行,哈姆林严格按照乐谱标记的演奏,为了使钢琴很好地进入,乐队从第 6 小节开始做了一个减弱处理。从第7-10小节,格尔斯坦在演奏主部主题处采用了连奏演奏法,肖斯塔科维奇和哈姆林采用断奏法进行弹奏。[4] 作曲家在乐谱上没有标记,不同演奏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表现不同奏法。从 35 小节到 37 小节的情绪是逐渐加强的,肖斯塔科维奇做了渐强处理,使用指尖快速的抓键技巧,把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演奏得十分清晰有弹性。第一乐章88小节开始处,格尔斯坦演奏时在整个小节中都使用一个右踏板,用了 ff很强的力度,气势宏大,发出了强烈的震撼共鸣音色,并在92小节转为mf的演奏力度,音响上有种起伏感。他把八度分解琶音全部连在了一起。其余两位演奏者一直延续ff的演奏力度,且都少量地使用了右踏板,在92小节也没有做明显的强弱对比。声音效果不如格尔斯坦有威慑力。在100和101小节中有两组相同的八度音,肖斯塔科维奇和哈姆林正常地演奏这组八度音,旋律起伏不强。但是格尔斯坦在演奏此处时,在升G音上加了明显的重音。第 222小节再现部开始处,钢琴以旋律伴奏作用为乐队服务,主部主题由乐队演奏。三位演奏家都使用了mf的力度进行演奏,指尖触键快速有力,注重了每个小音符的颗粒性。
第二乐章的标记为 Andante,缓慢地,每一个音符都满含深情,优雅温柔的夜曲风格给演奏家在速度上的把握提供了很大的伸缩性。从开始的11-19小节由乐队演奏,整体速度都比较均匀、流畅、富有音乐线条感。第20小节是钢琴进入部分,是第二乐章的主题出现,肖斯塔科维奇以62的速度进行演奏,乐谱上写着的是P力度,但是他却使用mf的力度。20小节和38小节为两处主题开始部分,格尔斯坦在这两处处理成为力度的渐进发展,在第一部分主题开始处使用了弱的力度,而在第二部分主题重复处则使用了 mf的力度进行演奏,比开始时音色更为明亮和饱满,在同样的主题中使用了不同的力度进行演奏和音色,增加了吸引力。哈姆默林在27-30小节的节奏处理得比较自由,他把这个乐句分为3个音一组,每一组的第一个音都加以强调, 以每小节一句,划分成了3个短小乐句,做出一些快慢伸张的节奏处理。为了突出再现部,3位演奏家都根据乐谱上标记rit.处,即对 53 小节做了渐弱处理。
格尔斯坦在56小节根据旋律音乐上行发展,弹奏时突出右手声部线条,并有明显的渐强,从开始的PP力度到了 56小节第二拍f音上转为mf。格尔斯坦的处理增加了音乐的张力,其他两位演奏家在这里也有一些渐强处理,但没格尔斯坦明显。第二乐章101-104小节,进入尾声,肖斯塔科维奇整体旋律线条自然流畅,节奏比较平缓,使用62的速度演奏。格尔斯坦在101-104做了一个明显的力度变化,从pp-mf的渐强,然后从mf-pp的渐弱,节奏平稳自然渐慢。哈姆林整体变化不大,没有做明显的渐慢处理,三连音演奏得比较平缓,为第二乐章动情的结尾画上了一个华丽而完美的句点。
第三乐章是 4/2 拍,速度更快一些,标记为 Allegro。这一乐章演奏技术上也有一定的难度,几种节奏形式不停地加以变化、重复,双手多处同步进行的音要演奏极其准确。哈姆林演奏这一乐章速度较快,肖斯塔科维奇和格尔斯坦使用适中的速度进行演奏。第三乐章第5小节是显示部主部节奏类型,钢琴开始部分由“p”进入,哈姆林和肖斯塔科维奇在前4小节都做了渐强。33-37小节,谱面上要求做渐强处理,只有哈姆林做了渐强。另两位演奏家没有做处理。从 59-74小节共计16个小节的音乐句式,每8个小节为一个乐句。格尔斯坦演绎第一乐句时,指尖敏捷快速进行,出来的音色晶莹剔透;从而形成了一个明显的音色、力度的鲜明反差,乐句的层次感鲜明。第132 小节作曲家采用了《哈农钢琴练指法》第二条这一素材,标记为“ff”,肖斯塔科维奇演奏力度始终很强,强调了每小节的第一个音,在演奏时,使用了较多的踏板, 使音乐线条变长。其他两个版本演奏此处都没有使用踏板,声音表现出极强的颗粒性。138-150小节,肖斯塔科维奇和哈姆林突出强调第一个音,并以较强的力度演绎,同时还把这个音作为下一乐句的起始音。格尔斯坦则是不同,他在演奏这部分时,把重音放在第二个音上。这点格尔斯坦的处理格外独特,音乐旋律线条也发生了变化。
结 语
通过对三位演奏家版本比较分析,我认为:作曲家本人的演奏朴实无华,音乐语言自然袒露,表达了对孩子满满的爱意;哈姆林的演奏比较紧凑、严谨,音乐的色彩、力度的对比、节奏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艺术处理,严谨规范的演奏是他的特点。格尔斯坦的演奏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特色,格尔斯坦在遵守原作的基础上,在力度、旋律、音色、节奏变化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富于个人色彩的演绎。
通过对不同演绎版本的对比与分析,我们发现:钢琴演奏家的艺术演绎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也受到所属学派的影响,还受到个人不同音乐理解的影响。所以,相同的乐谱在不同的音乐家那里,可以产生出不同的艺术诠释,演绎出相异的音乐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