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实践研究

2019-04-29 00:00:00尹雪芳
当代音乐 2019年8期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教育事业逐渐完善,社会越发注重学前教育,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机构逐渐增加,旨在提升学前儿童学习能力、智力开发等,这又是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因此,学前教育不容忽视,而学前教育机构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教育部门也相应出台了不少政策,但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存在较多的问题,还需要进行不断完善,找出针对性解决措施,以此促进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职院校;学前教育;声乐课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19)08-0068-02

目前我国相继出台了不少幼儿园教育政策,也将音乐引进学前教育中,着重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我国职业院校以及普通高校逐渐加大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加设力度,但中职院校相较于普通高校存在较多的差异性,中职院校着重学生技能的培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人才,向学前教育机构传输相应人才。[1]但是依照目前的形式进行分析,学前教育较为复杂,中职院校若想培养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社会人才还应该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调查指出,学前教育教师较为短缺,基于此环境下,中职院校声乐课程无疑是较为关键的教学内容,中职院校学生在上岗前声乐课程教学尤为重要。[2]

一、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声乐教学要求

声乐是学前儿童较为重要的课程,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技能,但是根据调查指出,中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声乐教学阶段,并不能完全按照学生的嗓音优势等针对性予以教学,大部分的学生由于前期并没有受到声乐教育,因此在教学的开展中对于自身的声乐水平并不能很好地掌握,造成学生的学习进度缓慢或是出现学习能力不完整的情况。因此中职院校声乐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以及审美能力,同时利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指导学生展开声乐教学。[3]

(二)声乐教学知识点缺乏联系

首先从学生基本特征进行阐述,中职院校学生由于受到年龄段的影响,对新事物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具有判断能力,但是其对自身的约束能力明显不足,一般情况下在上课时,注意力的确会有分散的时候,学生普遍无法集中精力。基于这样年龄阶段的学生,学生声带普遍较脆弱,并且部分男生是处于变声期,学生并不完全掌握自身声带的特征,这会影响声乐课程的展开。其次,从课程设置类型进行探讨,中职院校幼教课程包含公共课以及技能培养的专业课,其中声乐课无疑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但是声乐课和其他课程明显没有太大的联系,这会导致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过程中会存在较多的问题。[4]比如学生在进行乐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五线谱知识的掌握并不熟练,声乐课程教学过程中,又会实用谱子进行演唱,两者在进行课程教学时会遇到阻碍,专业课程选择并没有联系,知识点并没有有效结合。

(三)声乐教学太过专业化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也有了较大的突破,中职院校为社会发展培养了更加专业并且实用的人才。但是依照目前中职院校教育而言,我国职业教学的相关质量仍旧不够完善,相应的教学系统不具体,没有针对性,中职院校的发展时间毕竟不长,传统教学方式并没有进行改革,没有创新理念,在展开声乐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较为灵活的首选,只是局限于课堂中的教学,师生互动并不频繁,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属于浅层次。如大部分教师在实行课堂教学时,对于声乐的和声、旋律、速度等方面知识仅以传统的文字表达来传授给学生,但学生由于并未接受过专业培训,因此很容易对教学的内容出现茫然,导致其学习的积极性下降。由于中职院校并没有贯彻落实新课改要求,忽略的社会需求,并没有按照目前形势下学前教育系统进行教学。另外,多数中职院校会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但是效果并不佳,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依旧不能得到解决,声乐课堂教学并没有契合学前教学。

(四)教学工作不完善

调查指出,目前中职院校的专业教育手段仍旧是使用传统教学措施,中职院校目前已经配备多媒体设备,但是教师使用较少。学生间声乐基础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在进行整体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完全顾及部分学生,教师也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有效调整课堂教学内容,这也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五)声乐教师综合能力不足

在进行声乐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措施以及风格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完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升教学效果,学生才会进行主动学习,成绩自然会有所提升。教师怎样才能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调动其积极性尤为关键。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中职院校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学措施较为单一,没有创新,部分教师明显缺乏课程教学经验,教学内容过于乏味,由于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知识支撑。[HJ1.6mm]

(六)教材的使用不匹配学生的基础

我国中职院校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其音乐教学的发展属于初期,教学系统明显不够完善。多数教材的难度跨越较大,针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并不能满足其学习要求。中职院校教育是以往后学前儿童教学为基础,在进行教材选择过程中应该契合实际情况,但是目前多数中职院校的教材选择并不合理,太过于程序化,专业技能教学并没有有效地体现。

二、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影响因素

(一)学校因素

从学校因素进行分析,首先是教学管理系统存在问题,并不够完善,学校针对理想教学的执行力度并不足,教学方案、内容等的安排存在漏洞,考核系统并不完全,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没有具体的评估条件,评价并不客观公正,教学活动很难展开,对于学生学习会有负面影响;另外,中职院校一直以培养实用、综合能力素质较强的学生为目标,在进行实践过程中主要有顶岗实习这类途径,以此让学生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低年级学习以及实习的活动并不多,实践课程明显欠缺,高年级进行一年顶岗实习,这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顶岗实习中,学校并不能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实习显得太过形式化,学生在实习时茫然无措,相应的知识和经验明显不足,对学生有负面影响。[4]

(二)学生因素

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普遍较差,知识基础明显欠缺,学生接触的音乐课程有限,对乐理基础知识以及音乐的常识并不了解;此外,中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明显不足,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较低,调查指出,多数低年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并不掌握,对学习明显存在消极心理,对声乐学习缺乏兴趣,主动学习能力不足,课堂教学质量普遍较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也较大。

(三)社会因素

目前,针对学前教育机构的选择也有了较高的标准,家长会更加注重机构的师资力量、设施等要求,对教师学历也有一定要求,这无疑对中职院校学生的工作带来较大的挑战;我国现阶段对学前教育越发重视,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不断增加,市场管理并没有系统化目标,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不强。

三、中职院校声乐课策略

中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技能以及实用等技术的培养,主要是为了往后工作而奠定基础,因此,中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时刻关注社会动态以及相应的需求,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重制度,工作和学习能够合为一体,通过企业和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对中职院校学生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社会以及工作市场,着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一)声乐教学理念契合就业特征

声乐应该是学前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基础技能,相较于高等教育更加注重专业程度以及师生间的互动,以此使学前儿童的天性能够得到较好的释放,着重学生唱歌的趣味,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对声乐和其他门类进行有机融合,可通过采用小组形式来将课堂内容以及实际教学情况进行结合,让学生参与到完成教学目标中来,以此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

(二)以学生为本

在进行实际声乐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小组展开教学,在进行声乐课程时,就应该提前分好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小组内展开演唱学会聆听,教师根据小组的情况予以指导和反馈,组长将各小组成员的演唱情况予以记录,学生若是遇到问题由小组合力进行解决,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演唱和聆听发现自己的不足。此外,教师同时也需要善于结合多媒体来进行教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视、听、唱,同时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个人实际学习能力来对教学方案实行调整,才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前教育具有较高的实践性,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教学改革,着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多开展师生互动,除了小组讨论的方法以及结合多媒体教学外,还应该展开案例教学、情境学习等,以此提升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三)声乐课和其他门类的协调

早期中职院校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学科间知识点进行联系,以及开展相应的课程教学,学生会对课程教学产生疲惫心理,教学效果并不佳,专业课程间并没有较好地联系,也没有进行统一调整。由此分析,专业教师应该将学习进度予以统一,以培养专业技能为目标展开教学。声乐课无疑是关键的课程,教师应该掌握学生对声乐的知识程度,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针对教学的难点进行解决。

结 语

中职院校在进行声乐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从社会所需人才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培养。在此过程中,应该注重以学生为本,以此培养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符合社会所需的人才,着重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中职院校学前教育声乐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