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单一技能型向全面素质型转变,对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鉴定已成为社会对中职毕业生选用的重要条件,其中“德”是用人单位考核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成为中职学校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在长期的中职学校音乐教学实践中,将音乐教学与德育相融合,通过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来达到音乐学习与德育教育的目的。文章在论述音乐与德育相融合的教学特点、教育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教学观点,就音乐与德育的融合教学中的实践和方式提出了看法,旨在抛砖引玉,共同研究。
[关键词]音乐;德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19)08-0063-03
在2019年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中,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发展迎来又一个美好的春天。在社会人才市场发展迅速的新时代,中职院校改革已由单一的专业技能教育继而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发展,对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鉴定成为社会对中职毕业生选用的重要条件,其中“德”是用人单位考核的重要标志之一。为此,德育教育的培养在树立学生正确意识形态、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体系作为价值观中的重要性,[1]是中职学校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在长期的中职音乐教学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音乐教育可以很好将德育和音乐教育相融合,从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和音乐课堂的教学中将德育和音乐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音乐课教学中通过歌唱、欣赏、演奏、表演来实施德育和美育教育,在寓教于乐的音乐教学中接受德育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实现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音乐作品具有较强的思想倾向性,特别是在歌唱艺术中,将具有思想内涵的歌词置于在优美的旋律中,让人朗朗上口、乐于接受,在快乐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思想教育。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感召了千千万万的中华抗日志士扛起枪奔向杀敌的战场,赶走日本豺狼;抗美援朝中一首《志愿军战歌》激励着中华好儿女,“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的意志和决心;改革开放一首《春天的故事》唤起国民投身改革开放,艰苦奋斗努力进取,迎来了祖国繁荣昌盛,走向美好的未来。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在学生成长中意义重大,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价值。
一、音乐教育的德育特点
学校德育教育除了类似于思想政治课程之类的专业德育课程外,德育的开展往往是融合在学校整体教育过程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2]中职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技能技巧,更为重要的宗旨是要对其进行深层次审美情趣与道德情操的培养,在实现育人目标的同时充分发挥音乐独特的德育功能,从中职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实践中,可以发现音乐教育在发挥德育功能上有着许多特点。
(一)德育教育中的愉悦性
在音乐教育中营造美好环境与亲切氛围,是使得学生产生轻松惬意感觉的最佳教学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愉悦中学习,在愉悦中展现自我。同时,在音乐教育中“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常被教师所用,目的就在于为学生创设浓厚兴趣学习氛围与环境。
通过音乐与欣赏相结合、游戏与表演相结合、舞蹈与律动相结合、美术与表演情境相结合来创设教学情境,在综合艺术的结合中、在交叉学科知识学习中传授知识技能、培养审美意识、陶冶思想情操,在音乐学习中愉悦地进行德育、美育教育。
(二)德育教育中的形象性
音乐是听觉艺术,是让人们在听觉的刺激中唤起过去自己感知或体验过的记忆,从而激发内心与音乐情感相类似的情感,这种情感具有生动、鲜明、活泼的具象性,使人产生共鸣,并由此得到心理的满足。这种由音乐所唤起的思想共鸣是发自内心的,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的产生具有一定思想倾向性,从而引发人的喜怒哀乐的心态变化。德育自然贯穿于音乐教育中,也是一个培养学生美好感知、理解二度创作与表现艺术形象的过程,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能正确感受音乐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艺术形象直接反映客观现象、表现积极乐观的生活场景,形成了审美力与道德感,不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生活中也形成了良好的道德观,深深受到德育的积极影响。
(三)德育方法的多样性
在中职学校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有关德育的方式灵活多样,音乐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主要形式和方法,同时还可以根据德育内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学习场所,通过情境和学习氛围的改变,达到与之相适应的情景,在此前提下营造相适应的情境,起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如:学习电影歌曲《英雄赞歌》时,我们可通过观看电影《英雄儿女》的视觉与听觉感受,在英雄故事情境的感召下,体验英雄的光辉形象,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在教授艺术歌曲《春天的故事》时,我们可以通过观看重大工程的建设和市容的变化来引导学生感受祖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树立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努力学习的勇气,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音乐教育教学场所根据教学需求移至课室外,利用学校操场、舞台、画廊、活动室、板报宣传栏、学校电视台等多种不同环境来营造与教学思想内容相适应的场地,并借用优秀的德育教育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来进行德育,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学生,在青春追求中引导学生,在世界观上教育学生,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方向和过硬的一技之长,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劳动者。音乐教育方式的特殊性,避免了教师在课堂空洞地说教,为教知识而教知识的单一教学,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在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学生思想道德、集体主义观念、协作竞争意识等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学生创新意识与综合能力培养中,德育发挥了重要的功能,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技能与思想的教育。
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一)音乐教育促使学生人格不断完善
人的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人格心理的健康与健全,有健全的人格心理才能在事业上和人生中得到健康发展。人格心理主要包括智力、伦理和情操,只有同时具备三者的人才能实现理论概念与感性思维的和谐统一,才能具备良好价值观与世界观,才能通过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超凡脱俗有用之材。[3]要培养学生的感性与理性认识的统一,就需要人格的完善与全面自由发展达到统一,需要一种渗透着理性与感性教育的特殊方式,音乐教育形式就是一种最佳的教育方式之一。音乐教育是培养完善人格的重要和有效手段 , 也是最为中职学生喜爱的教育形式,音乐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的震撼力在学生的自我发展方面都能起到重要作用,他们更容易接受音乐教育中潜移默化的德育熏陶,在艺术的感染中感受到自信、满足和成就感,更容易唤起对人生理想和信念的追求,音乐教育这种教育功能是其他学科所难以实现的。为此,中职学校更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所特有的柔性关怀的魅力,将德育渗透在他们乐意学习和接受的音乐活动之中,让他们在艺术的感染和熏陶下,激发起主动追求具有积极价值意义的人生追求和信念,通过音乐教育中德育的贯穿,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并能将其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和谐统一,以达个性自由良好的发展。
(二)音乐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职业学校快速发展的今天,为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培养标准,除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才能有健康发展的人生,才能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才具有感恩之心、集体之情,才能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健康的心理主要表现在对生活的态度和在各类事件中处理的方式,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使情绪通过正常渠道得以宣泄,恢复平和心态。[4]音乐教育中恰恰能较好地调节个人情感,在享受音乐美感、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培养健康的心理。
在实践教学中,笔者经常在合唱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进行积极思考,通过设问及情景再现等方式引导学生寻找意境美、和声美及合作的快乐,有助于学生情绪的调节与自我情感的宣泄,通过合唱排练的集体配合,获得音乐的美感,从中找到自信,得到愉悦,在情感自然流露中发现自我、表现自我,轻松快乐地学习,自由自在地歌唱,保持着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融合德育的教学思考
中职学生正值青春初期,情绪易变化、心理易冲动,也易产生困惑及迷惘之感,许多情绪、情感问题会在此阶段出现。因此,中职学生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特别需要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和培养,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用艺术的感染力感染学生,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快乐学习中实施德育教育。
(一)选用思想性强的音乐教材。
选用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在音乐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外来音乐文化和现代流行音乐大量冲击着学生们的听觉,他们在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影响,在思想上或多或少地接受着熏陶,在这些外来文化和流行音乐中如何选用健康向上的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习,是我们音乐教师的重要责任,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自己抵制那些不健康的音乐内容,学习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我们可以选用优秀民族音乐作品来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在歌唱中、表演中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从民族音乐文化中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自豪感。例如:在学习《我的祖国》这首爱国主义题材的艺术歌曲时,我们从歌词中体验到: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BW(D(S,,)]
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从歌词所描绘的情境中,我们体验到一个辽阔美丽的祖国巍然屹立东方,奔腾不息的黄河两岸一片丰收景象,人们自由地享受着祖国温暖的阳光,为美丽的祖国而纵情歌唱。从激情澎湃的音乐旋律中,我们感受到祖国的强大美好,激发出我们有排山倒海之气魄,有战胜一切敌人之决心,因为我们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歌曲内容和音乐旋律之美创造出了艺术形象之美,教学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歌唱中感受和赞叹祖国的强大,激发学生们对祖国的热爱之心。也就是说,在愉快的歌唱学习中、在学生感知艺术形象的过程中起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在德育教育中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设定德育教学的音乐方式。
中职学生正值青春期,学习求知欲十分旺盛,但是他们的鉴别鉴赏能力并不强,社会中一些庸俗文化的影响,为提高学生们的文化修养、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将他们的求知欲引入到正能量强、艺术水准高的知识学习中,就需要在教学上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过程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教学方式,借用多媒体和现代电子设备辅助教学,避免课堂教学形式单一,通过多视角、多感官、多种形式冲击,让学生更直接、更亲切、更理解地感知音乐带给学生的艺术形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教学更生动、更富有情境性、形象性和知识性,将德育教育融合在记忆中,落实在行动上。例如,在音乐教育合唱教学中实施集体主义思想培养,可以让学生在合唱的相互配合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合唱是群众文化艺术表演形态,在多声部的学习中,要实现合唱艺术的表演特点和思想情感,音色的统一尤为重要,既要发挥每个人演唱的积极性,又要形成强烈对比,既要突出声音的融合而达到强弱的对比,又不能以个人为中心突出单一嗓音。只有在相互配合,统一指挥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合唱艺术的真正魅力,也才能使参与者得到快乐和艺术享受。只有每个合唱队员摆正个人与集体的位置,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受到集体主义的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常常要求学生领会和把握合唱歌曲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始终将自己置身于集体之中,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演唱情感之中。在排练艺术歌曲和民歌合唱时,用祖国的强盛和日新月异的成就引导学生对祖国的爱、用民族音乐语言体验祖国的美丽辽阔,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大家庭的热爱之情。通过合唱排练,增进了同学间的相互配合与了解,增加了学生们对集体主义的理解和对集体事业的热爱,增强了学生们的凝聚力与集体荣誉感,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品位,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有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三)开展生动有趣的德育音乐活动。
德育中突出具体活动体验等方法和途径,将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与学校体验式德育教育方式相融合,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5]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带出去,将专家和民间艺人请进来,在课外实践的过程中拓展学生视野与知识面,在有关本土文化宣传活动中,学习本土的优秀文化;在聆听专家的讲座中,欣赏中华民族的优秀作品;在参加社会实践中感受祖国建设日新月异的巨变;在参加校内外的音乐文艺演出活动中展现自己的风采,让学生在感受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的同时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以及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例如:在学习民族音乐文化时,笔者就以佛山地区咸水歌音乐文化为背景,聘请传承人来为学生讲解咸水歌音乐文化的发展史、音乐的特色和内涵,让学生在了解传承人为咸水歌音乐文化的传承所做的贡献时,从中汲取艺术灵感及精神养料,从心底激发出对我国民族优秀文化保护及传承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结 语
在中职学校音乐教育中真正发挥德育功能,我们通过音乐教学中的特定审美培养环节来加以实现,以具有道德意义和政治意义的教育有机地编织在音乐教学的审美之中,让灌输和说教式的德育通过间接的、潜移默化的音乐教育得到有效的实施,真正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让学生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得到思想道德的提升与心灵的自我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