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疍家音乐常态化传承传播探索与思考

2019-04-29 00:00:00赵世兰郭建民陈锦霞
当代音乐 2019年8期

[摘 要]

海南疍家音乐文化依托“个体遗传”生存现状不容乐观,疍家人甚至为争得“传承人”称号相互竞争猜忌,无形中也为“社会遗传”增加了障碍。显而易见,疍家音乐文化如果依靠“个体遗传”,其结局或自生自灭或演变为“音乐文物”而被束之高阁。至此,海南三亚及周边地区疍家音乐形态亟待整理研究,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亟待修复,历史在呼唤、时代在召唤:常态化、可操作性的保护传承传播的政策和措施亟待出台。

[关键词]疍家音乐;传承传播;保护与立法;文化产业;文化记忆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19)08-0004-03

千百年来,从两广、福建迁徙到热带海域的海南疍民创造了属于自己族群的音乐,疍家音乐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内容浩如烟海,形式丰富多样,它是疍民口耳相传的“水上民歌”,也是热带海洋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疍家人“以舟为家、向海而歌”,在丰富海洋文化生态多样,推进热带海洋文明的进程中,留下极为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发挥了举足轻重作用。然而海南疍家人自登陆以来,因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引发了文化生态裂变,“以舟为家、向海而歌”的文化基因面临着断裂,“好唱歌”的文化风尚在随海风淡化消散,海南三亚及周边地区仅存的几位年迈的传承人“各自为战”,参与乡村“红白喜事、婚丧嫁娶”,挣钱养家、维持生计,其生存现状堪忧,社会地位和微薄的经济收入,更让疍家儿女和疍家人对疍家音乐文化敬而远之、望而却步。

一、海南疍家音乐常态化传承传播的意义

作者与三亚学院“疍家音乐文化研究团队”部分成员一起,对三亚及周边地区疍民生活海域和村落进行田野考察,对当地疍家歌谣传承人进行访谈,对三亚经营文化产业成功企业家进行访谈,产生诸多思考,本章节针对疍家音乐传承传播创新问题进行研究。第一,在田野考察,专家访谈、理论研究以及文化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将搜集到的若干首比较优美动听的疍家音乐进行编辑分类整理,并进行音乐形态上的分析。第二,如何将分析整理出的疍家音乐精品进入常态化的传播,即融入城市旅游演艺文化产业化的链条?第三,提出传承传播问题引发对海南疍家音乐文化传承传播问题的积极关注和思考,并指出疍家音乐传承传播创新——与城市文化产业融为一体、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路径。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海洋文明的进步不断地向着疍家音乐注入新时代气息,海南疍家音乐自身艺术价值和传播价值已经得到了包括业界和一般百姓的共同认知和广泛赞誉。因此疍家音乐与当代人之间本应发挥多重的审美和双向的文化影响,同时海南疍家音乐也给当代人们以传统文明最深入的文化滋养,给当代人们的精神世界以最圣洁的精神和审美的抚慰。

但是遗憾的是,海南疍家音乐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一本完整的歌曲集发表,还未见到一套完整的经过了整理编辑改编的疍家音乐CD,更未见到一本完整的高校、中小学疍家歌曲教材。究其原因,海南疍家音乐的搜集整理、改编创作研究大大滞后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疍民曾经是一个有语言、有歌唱但没有太多文化的族群。正因为此,疍家先民们为真实表达他们对天地形成、大海无边的想象,特别是为赞美海神的强大气魄、为祈祷身边已故的亲人、为记述与大海搏斗的壮举、为颂扬疍家游牧民族中的英雄、为向后人传授海上劳作的经验、为教化后代等等,疍家人最习惯的还是运用他们最擅长的歌谣形式,通过歌唱进行相互“对话”,进而表达自己的意志,疍家歌谣的传唱成为疍家人传情

达意的不可或缺重要方式。作为疍家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疍家歌谣是海南疍家族群绵延持续的文化根脉,疍家音乐传承了海南疍家人的传奇历史,更寄托着疍家人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所有这一切,正是疍家人为海南留下的十分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是助推海南省实现建设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一个十分重要的砝码,也是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极具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项目。

为此,海南疍家音乐在经过了形态分析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紧接其后的传承传播问题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

海南疍家音乐传承传播创新问题研究,首先着眼于疍家音乐文化的开放性。究其缘由,海洋文化不是闭关自守,而是一种不断从异质文化汲取营养的文化。由于三亚的疍家人“以舟为家,向海而歌”,他们是长期漂泊在海上的“吉卜赛族群”,长期漂泊流动,使得疍家人摄取丰富的文化营养,从而也为自身的基本素质改变提供了可能,更为其疍家文化和思想的开放性特质的形成找到缘由。所以,其一,对疍家音乐文化要追根求源,探索疍家“游牧”历史和迁徙的地理路径;其二,深入研究疍家音乐文化生成、发展过程以及艺术特色;其三,研究疍家音乐文化和精神情感世界内涵的丰富性;其四,从疍家音乐文化和思想入手,探索研究三亚海洋文化和思想的开放性;其五,以开放性传播思维为研究切入点,搜集、整理、研究和创编疍家音乐歌谣,探索实践疍家音乐文化与海洋文明建设,与城市旅游演艺产业互动链接的可行性。

海南三亚疍家音乐传承传播创新问题研究,其主要内容之二:研究和探索疍家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三亚的疍家人是长期漂泊在海上的游牧族群,其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民俗等与陆地文化是不同的。于是,容忍异质文化和多种文化共存、竞争成了疍家音乐文化开放性的补充。多种文化的共存使每一种文化随时都意识到竞争的存在,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要设法不断发展,以发展求生存,因而以研究三亚疍家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为契机,进一步研究其多元特质,进而修复和助推三亚海洋音乐文化生态的多样和发展。”[1] 海南三亚疍家传承传播创新问题研究,其主要内容之三:研究、探索、实践和传播疍家音乐文化原创性和进取精神。海南三亚疍家族群被迫从陆地迁徙到海洋,疍家人的历史本身就意味着与海搏斗和挑战——即挑战和征服海洋的探索进取精神,他们用自己生命所创造的疍家音乐,其本身具有艺术的原创性,我们的研究就是要去深入地发现和不断地挖掘海南三亚疍家音乐文化的原创性和疍家人的探索进取精神。海南三亚疍家音乐文化中所蕴含的鲜明的南海特色和热带海岛特色,是南中国海热带海洋文化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我们深入细致研究的重要内容。毋庸置疑,深入挖掘研究和广泛传播海南三亚疍家音乐文化原创性和进取精神,为三亚海洋文化生态和南海海洋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为“21世纪海上一带一路建设”推波助澜,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海南三亚疍家传承传播创新问题研究,其主要内容之四:“海洋文明所以能称得上海洋文明,一是它要先于其他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得益于海洋文化,两者缺一不可,三亚疍家音乐则是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海南三亚疍家音乐形态整理与传播问题研究,突出“海南梦、中国梦”主旨及“传承疍家音乐文化,讲好海南故事”主题,助推疍家音乐发展传承传播,实现疍家音乐在三亚及周边地区传承的常态化、模式化、产业化。搜集、整理、改编、创作60~120首疍家歌谣,并在衬词、衬腔、旋律形态、滑音、装饰音、倚音等方面并进行音乐形态整理,编辑出版《海南疍家音乐新编新唱教材》,并配有多种语言:广东粤语、普通话和英语演唱,以海南疍家人的生活方式为创作素材,比如疍家人的婚礼、疍家人的出海仪式以及疍家人古老传奇故事等,编写创作疍家歌谣歌舞或音乐剧、歌舞剧,组织多样化演出和讲述疍民故事会等活动,建立“海南疍家音乐传播网站”,相关疍家音乐活动和研究成果通过网站进行录播或直播,出版发行疍家音乐实践演出光碟,进一步搜集整理挖掘疍家歌谣背后感人故事,并编写《海南疍家人的传奇故事》等。特别是在搜集整理、编创后的海南疍家民歌再进行认真筛选编辑,将旋律优美、简单易学的部分代表性作品,选编到全国高校音乐教材的民歌篇中,弥补海南疍家民歌的空缺。

二、海南疍家音乐常态化传承传播方法与路径

海南三亚疍家传承传播创新问题研究具体路径:其一,拟在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下,在海南三亚及周边地区高校、中小学,建立若干个疍家音乐歌谣的传承基地;拟在海南三亚疍家生活的区域,建立若干疍家音乐文化产业园、疍家旅游演艺文化游乐园;通过海南高校培养一批优秀的疍家歌谣传承人,让濒临消失的疍家音乐文化在三亚及周边地区形成传承的常态化、模式化。

助力三亚及周边地区城市文化建设,促进南海热带海洋文明和热带海洋旅游演艺文化产业发展。经过对海南三亚及周边地区的调研形成疍家音乐文化,传承传播疍家音

乐与城市演艺文化产业互动发展报告,编辑整理有关疍家音乐历史文化论文集及疍家创编歌曲教材,为疍家音乐文化与海南三亚城市演艺文化产业发展建设互动,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与依据。

海南三亚疍家传承传播创新问题研究具体路径:其二,可以效仿香港关于疍民文化的保护与旅游演艺结合范例。在一个仅仅1000平方公里多一点的岛上,可以说寸土寸金,但是香港政府对疍民文化有远见卓识,很早就为疍民规划一块疍民独立生活的区域,疍民文化得以完整保护和留存,并在此基础上,为疍民生活的海域立法,不允许任何渔民在疍民生活的海域开展渔业操作,不允许疍民将垃圾丢弃此海域,将排污管接到疍民每一家庭。城市传统文化与市场化之间存在一种平衡的关系,而这种关系需要我们去很好地把握。

另外,疍民在其生活的海域安居乐业,多年的保护和传承传播,使此地成为香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旅游景点。在海南三亚也有一个传统文化产业化运作的成功范例,比如当下三亚演艺文化市场中的佼佼者《三亚千古情》,此演艺项目策划者有一句很有内涵的口号是:“给我一天,还你一千年。”她追求的是一种“三亚地域文化核心元素的融入”,让在三亚旅游的游客通过50多分钟的演出,全方位地感知三亚、认识三亚、向往三亚。

《三亚千古情》从“落笔洞的传说”开场,以“鹿回头的古老的历史故事”语境,将人们的思绪和眼光引入三亚千年的历史原貌和黎苗传统文化之中,演出将歌唱、舞蹈、杂技、戏剧,还有服装表演十分巧妙地结合,演出借助于现代声光电高科技的舞台设计和表现手法,文化、时尚、浪漫等融为一体,三亚少数民族黎苗文化在演出中是一种“画龙点睛”的高度提炼;但是黎苗文化却将其精华很好地浓缩于一座城市历史脉络和审美话语语境之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演艺,她以每日几千观众的上座率多场次演出,日进斗金,赚得盆满钵满,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但是,我们也同时感到,三亚的一些演艺项目由于要考虑到大部分观众的审美情趣以及文化水平,特别是要考虑到上座率,因此,从“雅俗共赏”的角度看,追求“俗”元素要大于“雅”的内容。笔者以为,当下的三亚文化演艺市场虽然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是,从长远思考,演艺项目中地域文化的融入显然比较突出,特别是海洋音乐文化的特色不够凸显,表现地方传统历史文化的元素挖掘得不够,运用得更不够。比如,海南疍家音乐具有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深刻反映了中国北方人群向南方迁徙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漫长恢宏的移民史。当然,千年的迁徙,疍民的身份由汉民族转换为渔民;由渔民转换为疍民;再由疍民转换为汉民,这种身份的复杂与多变,不仅极富传奇色彩,也是中国移民史上绝无仅有的。海南疍家人的历史,丰富而多彩,曲折而灿烂,绵延而不断,疍家人在这片热带海域上不断地生根、发芽、绽放、结果,并演绎出无数的传奇故事,疍民古老的历史和由他们自己创造和演绎的凄美委婉的“海上民歌”——疍家音乐,是中国南海热带海洋文明宝贵遗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古老的疍家故事和委婉动人的疍家民歌历久而弥新……

当我们将疍家人创造的音乐“海上民歌”进行梳理与概念释义,并将疍民的时代变迁和历史流变进行分析和研究之后,十分惊讶地发现:疍民的历史不仅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迁徙史、移民史,其中的疍家音乐——“海上民歌”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传播价值!

结 语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海南以及三亚政府对于疍家文化的传承保护方面的决策是滞后的,尤其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未保留一块疍民海域,作为传统文化基地,作为旅游产业文化开放项目基地保护起来。为此,我们将通过对海南三亚及周边地区疍家音乐传承人的跟踪采访、专家咨询、补充调查、走访相关部门,搜集疍家原唱歌谣,着力提升选题的现实意义;搜集录音视频编制成歌谱歌词,并整理成册,为随后的编创积累提供丰厚的原始资料,从中深入挖掘和提炼疍家音乐中的精神文化内涵,实现“古为今用”,提升疍家音乐传承传播推广产业化应用的价值。" 经过整理编创后的海南疍家音乐,将以崭新的姿态与三亚城市演艺文化产业发展建设形成有效连接和积极互动,大放异彩,这是我们研究团队的美好理想,也是团队同舟共济、协同努力实现的目标。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