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交响创作思维中的声乐引征

2019-04-29 00:00:00蒋律
当代音乐 2019年11期

摘要

被称之为“歌曲—交响曲作曲家”的马勒常引征声乐材料(其本人或他人的声乐曲调),巧妙地将其作为孕育其交响曲的“种子”或“胚胎”,并使其“生长”成为贯穿全曲的重要动力。本文主要以声乐套曲《流浪少年之歌》之第二首《今晨我穿过原野》与《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为例围绕“叙事内涵”“音乐主题”“美学原则”三方面进行梳理、呈现与对比,以此来阐明马勒“歌曲—交响”的“创作思维”。

[关键词]马勒;《流浪少年之歌》;《第一交响曲》;创作美学

[中图分类号]J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1-0091-07

收稿日期2019-07-15

作者简介(蒋律(1996—),女,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上海200241)

在西方音乐创作史中,每个时代作曲家都会涉及引用之方法,或直接引用,或间接模仿,或二度改编,亦有作曲家引用个人已有作品,例如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法国的马勒学者亨利-路易·德·拉·格兰热曾声明:“马勒常将已创作的歌曲引入交响曲中。而在马勒之前,从未有哪位作曲家如此想过。”

马勒被称为“歌曲—交响曲作曲家”,一方面是马勒在其交响曲中加入声乐成分,在他10部交响曲中有4部交响曲渗透声乐材料(第二、三、四和第八交响曲);另一方面马勒常将声乐曲调孕育成为“交响乐思”主题。这在其第一交响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中,在歌曲引用上包括对歌曲叙事本体和歌曲音乐本体引用两个层面。

一、人文叙事性:《流浪少年之歌》与《第一交响曲》主题内涵

马勒首部声乐套曲《流浪少年之歌》(又译“旅行者之歌”等),其创作建立在马勒在德国卡塞尔担任歌剧院指挥时和当时的女高音JohannaRichter的爱情以失败告终的叙事情节之上。马勒曾在一封写给友人的信中提到:“我欲借此套曲来告诉她——其正是表现一个流浪汉走进冷暖无常的世间开始漂泊的自传故事。”本套曲由马勒先后完成钢琴谱和管弦乐伴奏总谱,于1896年本人指挥首演,(见表1)。

表1《流浪少年之歌》声乐套曲(共四首)

《流浪少年之歌》声乐套曲

第一首(起)〖〗

第二首(承)〖〗

第三首(转)〖〗

第四首(合)

歌词〖〗

选自诗人布伦塔诺和阿尔尼姆

《少年的奇幻魔角》诗集中的一首〖〗

马勒所作〖〗

马勒所作〖〗

马勒所作

风格〖〗

忧伤、暗淡〖〗

似田园风格,轻松〖〗

狂暴、激动〖〗

忧伤、暗淡

歌名〖〗

《当伊人出嫁时》

WennmeinSchatz〖〗

《今晨我穿过田野》

Gingheut’morgensubersFeld〖〗

《我的胸口插入一把利刃》

Ichhab’eingluhendMesser〖〗

《她的一双蓝眼睛》

DiezweiblauenAugen

调性〖〗

D-bB-g-bE-F-d-bB-g〖〗

D-#F-B-#F〖〗

D-g-e-be〖〗

e-C-F〖BG)F〗HT5”SS

G

马勒曾告诉马尔夏克:“第一交响曲起源于本人早期情感生活,亦是对其的延续。”因此,《第一交响曲》在马勒的“爱情高温”刺激下于1888年诞生(见表2)。

表2《第一交响曲》(共四乐章)

〖〗

第一交响曲《提坦》或《巨人》

乐章〖〗

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第四乐章

标题〖〗

《永恒的春天》〖〗

《满帆前进》

Scherzo〖〗

《卡洛风格的葬礼进行曲》〖〗

《从地狱到天堂》

歌曲原型〖〗

马勒《今晨我穿过田野》〖〗

1《汉斯与葛雷特》

2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圆舞曲”主题〖〗

1《马丁兄弟》(《两只老虎》)

2马勒《她的一双蓝眼睛》〖〗

1李斯特《但丁交响曲》

2韦伯《魔弹射手》

综上,从声乐套曲与交响曲二者艺术内容来看,整部套曲类似一首长篇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失恋青年的心态:沦陷失恋痛苦(第一首),获取自然慰藉(第二首),重生离别愤怒(第三首),绝望落魄流浪(第四首)。其中第二首《今晨我穿过原野》与马勒第一交响曲均象征一种短暂却美好的人生时光,因此二者在“歌曲—交响叙事性”上贴切吻合。

二、音乐引征性:《流浪少年之歌》与《第一交响曲》主题音调

《今晨我穿过田野》与《第一交响曲》均建立在2/2上,二者在旋律线条与音程关系上保持相对一致。这一乐章中主部主题旋律对应歌曲《今晨我穿过田野》第2~9小节(见谱例1、2),副部主题旋律对应歌曲《今晨我穿过田野》第75~79小节。(见谱例3、4)

谱例1《今晨我穿过田野》第2~9小节

谱例2《第一》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这一源自《今晨我穿过田野》中的主题旋律在第一乐章中共出现9次(见表3),由于引征次数众多在此不一一赘述(包括同一引征后的反复使用)。通过谱例1与2可见,《今晨我穿过田野》与《第一》第一乐章主部主题旋律均建立在以主音D到属音A的四度下行音程作为起始的主导动机之上,随后由从主音D开始级进上行至属音A,并以〖XCimage32.TIF〗作为固定音型,做一次下行模进。其中在《今晨我穿过田野》歌曲中旋律随机便终止在D大调属音上,而在《第一》第一乐章主部主题中,旋律基于固定音型分别进行3次上行模进,最终落在E音上,以便之后过渡至属调A大调上。

表3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出现次数与声部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小节〖〗

62~116

〖〗

108~116〖〗

135~139〖〗

143~151〖〗

233~235〖〗

282~297〖〗

383~391〖〗

416~420〖〗

424~431

声部〖〗

大/小提、小号〖〗

小号

双/单簧管〖〗

圆号

小/中提琴〖〗

小号

双/单簧管

一提〖〗

长笛〖〗

长笛、大提琴

双/单簧管〖〗

小号

长笛

双/单簧管〖〗

长号

〖〗

小号

谱例3《今晨我穿过田野》中第75~79小节

谱例4《第一》第一乐章副部主题

通过谱例3与4可见,《今晨我穿过田野》与《第一》第一乐章副部主题旋律分别建立在B大调与A大调上,但是均以属音(#F/E)作为起始音,并三次重复时值为二分音符的同音,随即级进上行至五度音上(C/B),通过跳进最后又落至各自调的属音上(#F/E),随后二者音调建立在不同调性之上,但是其在旋律轮廓、音程关系、音符时值上始终保持一致。

三、美学原则性:《流浪少年之歌》与《第一交响曲》时空构造

(一)旋律组织顺序

马勒大量运用《今晨我穿过田野》歌曲素材作为《第一交响曲》引子后的奏鸣曲式的“交响乐思”,见谱例5、6。

谱例5《今晨我穿过田野》旋律

谱例6第一乐章主题旋律片段(自第63小节起)

笔者借英文字母将《今晨我穿过田野》中不同旋律片断编号便以区分,同时在此基础之上笔者将主题旋律在歌曲与交响曲中出现的顺序与声部通篇对照可得:(见表4、5)二者基于相同的调性与情绪,歌曲中除一些经过性旋律外,大部分重要旋律均被用至交响曲中;另外,小提琴声部主题呈现次数最多,其音色既可表达人声歌唱性,但较之更能夸张地流露长吁短叹式的感情。

表4第2首《今晨我穿过田野》中旋律出现顺序

《流浪少年之歌》的第2首《今晨我穿过田野》

乐句〖〗

A〖〗

B〖〗

C〖〗

D〖〗

E〖〗

F〖〗

G〖〗

H〖〗

小节〖〗〖ZB(〗

A分节〖BH〗

D大调〖BH〗

A1分节〖BH〗

D大调〖BH〗

A2分节〖BH〗

B大调〖BH〗

A3分节〖BH〗

B大调〖ZB)W〗〖〗〖ZB(〗

2~10〖〗

11~18〖〗

19~22〖〗

23~25〖〗

〖〗

〖〗

〖〗

〖〗

〖BH〗

31~38〖〗

39~45〖〗

46~50〖〗

D’

51~54〖〗

55~61〖〗

〖〗

〖〗

〖〗

〖BH〗

A’

65~74〖〗

〖〗

〖〗

〖〗

〖〗

75~79〖〗

80~98〖〗

〖〗

〖BH〗

A’

103~110〖〗

〖〗

〖〗

〖〗

〖〗

〖〗

〖〗

115~118〖〗

119~122〖ZB)W〗〖BG)F〗

注:中间空缺小节为连接部。

表5《第一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中旋律出现顺序与声部

《第一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从62小节开始)

乐句〖〗

A〖〗

B〖〗

C〖〗

D〖〗

E〖〗

F〖〗

G〖〗

H〖〗

I

引子〖〗

〖〗

〖〗

〖〗

〖〗

〖〗

〖〗

〖〗

〖〗

〖〗

呈示部

D大调

A大调〖ZB)W〗〖〗〖ZB(〗

大/小提、小号

62~116〖〗

〖〗

〖〗

〖〗

〖〗

〖〗

〖〗

〖〗

〖〗

〖〗

〖〗

〖〗

〖〗

一提84~88〖〗

〖〗

〖〗

〖〗

〖〗

〖〗

〖〗

〖〗

一提89~95〖〗

〖〗

小号

双/单簧管

108~116〖〗

二提、长笛

双/单簧管

117~125〖〗

长笛、二提

127~128〖〗

长笛、小提琴

129~130〖〗

长笛

小提琴

双/单簧管

131~134〖〗

〖〗

〖〗

〖〗

圆号

小/中提琴

135~139〖〗

〖〗

〖〗

〖〗

〖〗

〖〗

〖〗

〖〗

小号

双/单簧管

一提

143~151〖〗

小提琴

225~226〖〗

〖〗

〖〗

〖〗

〖〗

〖〗

〖〗

展开部〖〗

bA大调

d小调〖ZB)W〗〖〗

〖〗

〖〗

〖〗

〖〗

〖〗

〖〗

小提琴

227~229〖〗

〖〗

长笛

233~235〖〗

〖〗

〖〗

〖〗

〖〗

〖〗

双/单簧管

235~241〖〗

〖〗

〖〗

长笛

双/单簧管

257~260〖〗

〖〗

长笛、二提

双簧管

269~271〖〗

〖〗

〖〗

〖〗

〖〗

〖〗

〖〗

〖〗

圆号

279~281〖〗

〖〗

〖〗

〖〗

〖〗

长笛、大提琴

双/单簧管

282~297〖〗

〖〗

〖〗

〖〗

〖〗

〖〗

〖〗

〖〗

〖ZB)W〗

再现部〖〗

D大调〖〗〖ZB(〗

小号

长笛

双/单簧管

383~391〖〗

〖〗

〖〗

〖〗

〖〗

〖〗

〖〗

〖〗

长号

416~420〖〗

〖〗

〖〗

〖〗

〖〗

〖〗

〖〗

〖〗

〖BH〗

小号

424~431〖〗

〖〗

〖〗

〖〗

〖〗

〖〗

〖〗

〖〗

CSD

HJ

通过梳理谱例上的字母序号可见歌曲主题旋律在交响曲中出现顺序发生改变(见表6)。歌曲的第1句在第一乐章弦乐管乐声部依次演奏,即主部主题,随后转至属调转化为过渡句。歌曲的第11句生成为第一乐章第3句,即副部主题。通过表6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在《第一》中马勒并未选择从歌曲的第1、2段开始引征,首选歌曲中的第3大段作为主题进行展开,随即再择取歌曲中的第2段加并入结构内。当再现时,马勒则将用B乐句来取代之前已出现的F乐句,从而增强交响曲的动力性。上述可见,马勒在交响曲中对歌曲主题乐句出现的顺序进行选择性的运用与重新化的安排,得以凸显马勒用现成曲调“再创作”的高超构思能力和改编技巧。

蒋律表格6.

(二)调性转换安排

古典交响思维以奏鸣曲形式为结构基础,交响-奏鸣原则中的“二元性”结构原则具有高度反映音乐矛盾冲突的特性和中立统一的规律。在呈示部中,马勒一般仍是遵循传统布局,突出主、副部主题不同地位。虽然有些歌曲主题在“音乐形象”上对比并非很强,但主—属功能调性区别仍非常明确,例如第一、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呈示部便是这种处理。6通过上文可知,《今晨我穿过田野》与《第一》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均基于D大调(见谱例1、2)。而当《今晨我穿过田野》第11句原B大调旋律引征于《第一》第一乐章第3句(副部主题)时,调性转换为A大调(见谱例3、4),符合传统奏鸣曲主副部主属的调性关系。见表7。

表7《第一》主副部旋律调性对比表

乐句〖〗

原歌曲:《今晨我穿过田野》

现交响曲:《第一》

A〖〗

D大调〖〗

D大调(主部主题)

F〖〗

B大调〖〗

A大调(副部主题)

(三)动机提炼贯穿

一般而言,由歌曲衍变而来的“交响乐思”其内在的“交响性”潜能欠缺,关于这一点马勒自然也是意识到的。因此他对这类“交响乐思”的捕捉格外谨慎,并用巧妙的方法将其转化为主题动机,以加强交响性能量。7在《第一》中,马勒从旋律开头提炼出富有力度感的“四度”下行作为“交响乐思”的主题动机,使其成为核心音程,并通过不断分裂、演变、贯穿于第一交响曲的各个乐章。不仅充分弥补交响性动力性,并且使交响曲吻合积极乐观之精神。8下面是四度进行在第一乐章引子、主部主题中的运用情况。

谱例7第一乐章引子“四度下行”

谱例8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四度下行”

小结

马勒曾提及他的创作美学:“创作就像是玩弄(playingwith)建筑材料,使用同样的材料,并将它们一次又一次地设计建立起来。”9通过《今晨我穿过田野》与《第一交响曲》这两个作品视角,我们能够窥见上述马勒的美学原则:“即已经完成的作品,又可成为新作品创作的材料”。马勒通过联合交响曲和交响性艺术歌曲中具有独特意味的叙事意涵、结构空间、调性思维、动机渗透等艺术手法,向我们展现了超越时代的艺术宽度与意蕴深度的马勒式音乐。注释:

1(#Henry-LouisDeLaGrange,“MusicaboutMusicinMahler:Reminiscences,Allusions,orQuotations?”,MahlerStudie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142.

2孙国忠.论马勒的交响思维J.音乐艺术,1988(09):86.

3孙丝丝.交响曲中的“无词歌”——马勒《第五交响曲》中的歌曲引征及意蕴解读J.人民音乐,2015(05):90.

4李秀军.《流浪少年之歌》与《第一交响曲》的音乐学分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02):52—59.

5孙国忠.论马勒的交响思维J.音乐艺术,1988(09):87.

67孙国忠.论马勒的交响思维J.音乐艺术,1988(09):81—88.

8陈鸿铎.谈马勒《第一交响曲》的音乐创作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04):46.

9Bauer-Lechner,Natalie.RecolletionsofGustavMahler.London:FaberandFaber.1980:131.

10孙国忠.马勒百年祭J.黄钟,2011(04):141.

(责任编辑:崔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