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吟诵是我国特有的展读诗文的方式,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表达形式,与声乐演唱有着密切的联系,将吟诵知识用于声乐演唱中有利于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避免声乐演唱中的“同质化”现象。本文通过叶嘉莹古体诗吟诵的举例,讨论以《长相知》为例的古体诗艺术歌曲中的吟诵知识运用。
[关键词]古体诗;吟诵;艺术歌曲;长相知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5-0126-02
一、古体诗的概念及特征
古体诗指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按照汉语的自然规律和特征随性创作的诗,包含楚歌体、乐府诗、相和歌等需要配乐的体裁。唐以前的古体诗为自由体或半自由体,也有无韵诗的存在,唐以后也有古体诗,但较之前的古体诗有了很多讲究。
古体诗的韵式比较复杂,除一韵到底的情况外,还经常出现换韵的情况,一般在双数的句子后换韵,有“交韵”“换韵”等形式,且句中韵有时不在节奏点上,吟诵时要注意突出押韵的字。由于古体诗没有格律的规定,但是韵律特征十分明显,所以在吟诵时要注意节奏的划分。
二、古体诗的吟诵
(一)古体诗吟诵的规则
古体诗的吟诵并无特殊之处,只是古体诗的格律并不规整,所以吟诵中要多把握古体诗古朴的特征,并把握诗歌的韵律与咬字问题。依照“平低仄高、平长仄短”的基础吟诵规则吟诵,注意把握诗歌兴发感动力量的表达。
(二)叶嘉莹吟诵《江南》
《江南》是一首乐府诗,采用比、兴、双关等手法,完全不押韵但节奏很清晰,复沓而有变化,回环往复中有着生动活泼的形象。叶嘉莹的吟诵反映出了莲间生机勃勃的景象,“何田田”有语气感,后文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吟得轻巧可爱,虽然没有写人,但也能感受到采莲之人划船之景,能听到相和之声。(见谱例1)
三、《长相知》的整体风格把握
(一)《长相知》简介及格律分析
《长相知》是一首长短不齐的汉代乐府诗,原名《上邪》,石夫作曲,何新荪配伴奏的艺术歌曲有着昆曲的风格[1],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五声C羽调式,整体4/4拍,伴奏部分有明显的模仿钟磬之声,古朴悠远。歌词与原词略有出入,演唱时需要注意韵味与共鸣的把握。由于昆曲是明清时期的产物,且戏曲源于吟诵,所以用吟诵相关理论来分析这首艺术歌曲十分合适。全诗格律如下:
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
平平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仄仄。
平仄仄,仄仄仄平仄。
(二)《长相知》的感情抒发极富感染力
不同于其他诗歌,采用一般不能称为诗歌单独节奏单位的两个字为第一句,“上邪”就是“苍天啊”,有这种呼唤的时候,一般都表明了人十分悲苦,为整首诗奠定感情基调。“我欲与君长相知,长命无绝衰”原文为“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意思是如果我和我相爱的你,愿意心灵上相知相和,相守终生。五代冯正中在《长命女·春日宴》中写道:“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这是加了“长”字的用意,长相知才能长相守,以“长相知”代“相知”更方便现代人对歌词进行理解。相爱的人一起守到大山倒塌,滔滔不绝的江水枯竭,冬天打雷夏天下雪的天地毁灭之时,才能与你分别,写得坚贞质朴,极富感染力,演唱时要掌握好这种内涵的感发。
四、叶嘉莹古体诗吟诵在《长相知》演唱中的分析
(一)吟诵在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的作用
在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吟诵的运用相当于以声为笔,进行属于自己的风格创作过程。乐谱中的音符不仅仅是一个单音,而是有音级、长度、强弱的,可以通过加装饰音,改变幅度、音群数量、时值、力度等实现吟诵的运用。由于古体诗并不规范,所以吟诵在古体诗艺术歌曲演唱中的运用主要以字音和节奏的处理为主。
“微吟千百遍,当入三昧,出三昧。”[2] “三昧”指追求的最高境界,意思是如果低低地吟诵千百遍,就可以体会最高的道理。[3]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时,如果提前多吟诵,并且在演唱中运用吟诵的规则,那么就可以更好地掌握歌词的内涵和演唱风格,对于古诗词艺术感委屈演唱中的“韵味”把握难题也可以很好地得到解决。
(二)叶嘉莹吟诵《长相知》
这首诗中入声字很多,大部分需要破读,“竭”读作“jie”,雪读作“xué”,“合”读作“hé”,“绝”读作“jué”。开头“上邪”没有节奏,但是可以做拖长处理,需要有字虽然没有,但调子还在的感觉,其他的入声字也可以这样处理,短促地收住后,继续拖长。叶嘉莹先生吟诵的《上邪》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叶先生吟诵中有大量的、抒发感情用的细小装饰音,谱例中没有标出。(见谱例2)
(三)运用吟诵知识演唱《长相知》
可以看出《长相知》的音乐整体感觉与叶嘉莹《上邪》的吟诵很像,都加了大量的装饰音,伴奏部分也配合出现的景象,演唱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情加装饰音,形成往复回荡的效果。首句“上邪”写得婉转回荡,演唱时要注意依照仄声的字处理,首字“上”起音后,可以在b1前吸气,在“邪”唱出之后的第四小节前吸气,这样既符合仄声字的发生规则,也可以形成字断腔不断的效果(见谱例3),结尾的“长相知”也可以这样处理。由于这首歌有昆曲的风格,在拖得比较长的音上,除了可以加颤音形成一定的风格外,需要格外注意“吐字归音”的咬字问题,一定要慢慢地将字头咬清,在保持腔体的同时字腹拉长,最后字尾归韵不要占过多的时值。
这首诗虽然存在入声字的问题,但是如“竭”前面已经加了倚音,这样以来音调下行,正好符合仄声字发音的规则(见谱例4),其他的字如“雪”“合”注意咬住字头,稍微停顿一下就会有仄声字的感觉,所以总体来说无须过多处理,注意正确读音即可。
叶先生在吟诵到结尾时加了“我”来表达自己的兴发感动,笔者认为“我欲与君长相知”一句,原词前加了“长”字,所以可在“君”后加语气助词“啊”,除了抒发自己的情感外,还可以起到承接转和的作用,使语义更清晰。歌曲的最后起强调突出作用,这里一定要将诗歌的兴发全部释放出来,但是不要腔体开得太大,保持整体清幽婉转的曲风。
注释:
[1]杨曙光.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鉴赏与演唱[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8:69.
[2]清·谭献《复堂词话·卷一》:“评周邦彦词……斜阳七字,微吟千百遍,当入三昧,出三昧。评周邦彦兰陵王柳。起句柳阴直。”
[3]叶嘉莹.古典诗歌吟诵九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172.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