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曲《月夜》和《良宵》的音色分析

2019-04-29 00:00:00张先永
当代音乐 2019年5期

[摘 要]《月夜》和《良宵》都是刘天华在夜晚愉快的心情下所作,是作者根据二胡各把位音色的优点而作。本文拟从发展手法、句读、乐段及表现情绪等方面入手,解析作者如何在作品中展现二胡音区及其音质上的优点。

[关键词]二胡曲;刘天华;《月夜》;《良宵》;音色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5-0119-03

一、《月夜》和《良宵》的创作构想

刘天华(1895—1932)在《〈月夜〉〈良宵〉说明》一文中提到“此两曲,乃就二胡的音区及其音质上的优点而拟谱的……若利用各把之音色,特制曲谱者,未之前闻。”[1]也就是说,就乐器选择来看,作者选用二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着重就二胡上把、中把和下把音色的优点,来创作作品。

刘天华所用的音位,远不止三把,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进展。刘天华的二胡曲采用的是传统把位,在D调中,二胡的音区为d1—d4,上把音区为d1—e2,中把音区为g1—a2,下把音区为d2—d3,次下把音区为g2—a3,最下把音区为d3—d4。根据各把位音区划分可知,有些音符同时属于两个把位,如g1—e2既属于中把,也属于下把,对于把位的选择,从体现各把音色优点的角度出发,作者有所强调:“此《月夜》及《良宵》二曲,乃就各把音色的优点而作,故在中把者不可易为上把,在上把者不可易为下把,必一一照谱中所注指法演奏,方得曲中意味。”[2]

二、各把位在乐段中的分布

《月夜》和《良宵》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发展思维,旋律都是延绵式的发展。乐曲的内部都不适于进行乐句的划分,但可以分出若干不等长的句读。各句读的衔接主要采用顶真的形式(见谱例1)。两首作品的旋律运动都有五度、六度、七度和八度大跳。大跳的运用,既是作者心情舒畅、悠然自在的体现,也体现了“二胡的音区及其音质上的优点”。从把位来看,两首乐曲的合尾部都在上把,便于曲调的回落和段落的收束。

(一)《月夜》中的把位分布

散句结构的乐段是“直接由乐逗组成的展开性段落或句逗划分极不规律的段落”。[3]第一段落(1—32)抒情的柔板,包含两个乐段。第一乐段至第14小节第三拍结束在宫音上,D宫五声调式,可视为全曲的主题。第14小节的第四至32小节为第二乐段,为D宫六声调式,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承接发展。从音区来看,第一乐段展示了上把、中把和下把的音色(见谱例2)。第二乐段展示了上把和中把的音色。

第二段落(33—50)回原速,乐段结构,这一乐段提取了主题中的音调进行节奏、节拍的改变和重组处理,核心以压缩的形式贯穿其中(见谱例3)。在音区上,上、中、下把的音色都有所展示。

第三段落在音区上,主要展示了上把的音色,中把和下把音色只是片段性地展示。对于各把音色的表现,除第二乐段外,其他乐段对上、中、下三个把位都有所展示,达到了作者“利用各把之音色,特制曲谱”的目的。

(二)《良宵》中的把位分布

第一乐段(1—14)开放性乐段,乐段结束时延长音的加花,使得音乐与下一段落紧密衔接。这个乐段由两种主要材料的相互套接、递减、压缩而成(见谱例4)。在音区上,集中展示了上把的音色。

第二乐段(15—32,见谱例5)主要由核心音调X发展而成,收拢性乐段。这一段落音区有所扩展,展示了中把和上把的音色。

第三乐段(33—44)音区进一步向下把扩展,展现了上、中、下三把的音色(见谱例6)。

第四乐段(45—64)开始是核心音调的加花形式,随后曲调自然延伸。在第58—61小节回顾了第二乐段的第17—19小节的音调。乐曲的最后两小节是补充终止。这一乐段主要展示了下把和上把的音色(见谱例7)。

三、音区分布与作品的音乐形象

(一)《月夜》的音区分布与音乐形象

第一段落(1—32)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是D宫五声调式。第二乐段开始加入变宫,增强了音乐发展的动力,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为D宫六声调式。第10小节速度稍快,表达了作者愉快的心情,展现了二胡上、中、下各把的音色。

第二段落(33—50)回原速,音符时值拉宽,音区在上、中、下把之间变换,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的月色之中及对未来的憧憬,其中第33和38小节的向下大跳“sol——si”(首调唱法)体现了作者心中的一丝惆怅。第三段(51—68)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快板乐段,节拍由原来的4/4变为2/4,音区在上、中、下各把位之间变换。

(二)《良宵》的音区分布与音乐形象分析

第一乐段(1—14)旋律优美富于歌唱性,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由材料a和材料b发展而成,其中材料a隐含核心音调的雏形。在音区上,这个乐段完全使用的是上把,充分展示了上把的音色。第二乐段(15—32)采用核心音调自由延展,音域扩大,展示了中把和上把的音色。第三乐段(33—44)音域进一步扩大,依次展现的是中把、下把和上把的音色(见谱例8),表现了作者愉快心情的进一步高涨。

第四乐段(45—64)开头的第45至52小节是全曲的高潮,情绪欢快而热烈,集中展示了下把的音色(d1音为空弦),随后旋律下行至上把直至全曲结束(见谱例9)。

结合以上分析,在《良宵》一曲中,各把音色有层次地展现,与情感的表现紧密配合,表达了作者愉快的心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畅想。

结 语

通过以上对《月夜》和《良宵》音区及把位的分析,在材料的处理上,都使用了合尾手法,同时与各把位音质的展示相结合。在句法上,旋律都有大跳进行,使得乐曲婉转连绵,情绪跌宕起伏,同时也展示了各把的音色以及各乐段内部的音区运动,体现各自的特点。在音乐形象上,各把位音色的运动与情感表现紧密配合。刘天华从表现二胡音色及其各把位音色的角度出发,与表现内容相结合,成功地创作了《月夜》和《良宵》两首二胡独奏曲。这种为表现二胡各音区的优点而拟谱的做法,丰富和拓展了二胡的表现力。

注释:

[1]刘育和.刘天华全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09):183.

[2]刘育和.刘天华全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09):184.

[3]李西安,军 驰.中国民族曲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02):18.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