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第一乐章的艺术特色和演奏分析

2019-04-29 00:00:00秦诗媛
当代音乐 2019年5期

[摘 要]莫扎特是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奏鸣曲在西方音乐钢琴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是一首经典的双钢琴作品,也是莫扎特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文将从和声曲式、触键、音色等方面来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希望读者在了解及演奏的同时,能够对莫扎特及K448奏鸣曲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莫扎特;双钢琴;艺术特点;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5-0111-03

一、莫扎特与《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的概况

(一)莫扎特的背景介绍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27—1791.12.5)出生于奥地利萨尔斯堡的一个宫廷乐师家庭。莫扎特从小就有过人的音乐天赋,被誉为“音乐神童”,他三岁开始学习演奏,不到五岁开始作曲,从六岁开始莫扎特便以神童身份出现在欧洲各大宫廷之中,他过人的天赋可谓是令人赞叹。

(二)《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的创作背景

《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在1781年11月23日创作于维也纳,在一个朋友家举行私人音乐会而作。这位朋友的女儿约瑟华正好是莫扎特的学生,据说莫扎特在教授约瑟华钢琴的期间曾与她产生过一段隐蔽的爱情。而这部作品正是莫扎特为约瑟华而精心准备,并与她在音乐会上一同演奏。在音乐会结束后,莫扎特告诉其父亲说:“我们十分成功地演奏了一部新的奏鸣曲。”而在创作这首作品的几年时间里,莫扎特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还经历了丧母之痛以及与一直欺压凌辱他的大教主决裂等一系列的打击。[1]然而在这部双钢琴作品中,我们丝毫没有听到一点点的悲伤或者消极的情绪,可见莫扎特如此的坚强,在逆境中仍然对生活抱有着积极阳光的态度。这部作品唯美、乐观,优美的旋律洋溢着热情幸福的感受,没有丝毫悲伤的情感,莫扎特向我们诠释了他的天真质朴以及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令人为之赞叹,回味无穷,可谓是莫扎特短暂的艺术生涯中留下的宝贵佳作。

二、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第一乐章的艺术特色

《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总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D大调,Allegro快板,奏鸣曲式,4/4拍。第一乐章可分为三段即呈示部(1-80),展开部(81-109),再现部(110-194)。呈示部开头由4个小节的前奏开始(见谱例1),用四手强力齐奏的方式引出主题,模仿了进行曲式的风格,在前奏中也呈示了作品的调性——D大调,在莫扎特奏鸣曲中D大调通常是辉煌的、壮丽的。

在前奏过后紧接着便是主部主题,主部主题总共12个小节,为aabb(2+2+4+4)结构。主部主题第一钢琴亲切、富有歌唱性地引出,第二钢琴作为补充旋律紧紧相连,伴奏模仿了协奏曲的鼓声以及管弦乐的低音风格。

连接部的调性由D大调发展到属调A大调。连接部由一段很长的下行琶音跑动开始,两部钢琴节奏规整,精密结合,左手伴奏则采用了阿尔贝梯式伴奏,听起来犹如接连不断的激流。

副部主题调性转向了A大调,由第二钢琴引出,风格是dolce温柔、甜美的,带有歌唱性,旋律性,而第一钢琴在这一段则扮演着呼应的角色,用俏皮的装饰音与第二钢琴演奏的旋律相呼应。经过了连接部的激流,这一段的旋律犹如一束温和的阳光。

展开部的开始是一段有强弱对比的引入,由第二钢琴先开始演奏柔弱的部分,使听众对旋律有了大致的了解,紧接着第一钢琴用强奏的形式来进行重复演奏,使旋律变得果断、刚毅,形成了一个力度的对比,是很典型的古典主义奏鸣曲的对比原则。展开部的最后用三度和声音程跳音的形式引出了再现部,调性则又回归到了主调D大调上。

再现部同样也是用齐奏的方式引出,主部主题也重复了呈示部的主部主题,连接部的音乐则实现了对副部主题的调性推动,副部主题实现了向主调D大调的调性回归。在结束部则是用和弦、八度代替了旋律,用密集型的十六分音符跑动作为连接及伴奏,在179小节双钢琴高音声部的震音演奏,再加上持续的双音、琶音,使K448奏鸣曲的结尾形成了宏大的音响效果,第一乐章便在这种辉煌,壮丽的音响效果中结束。

三、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第一乐章的演奏分析

(一)音色与触键

音乐是听觉上的艺术,好的音乐常常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因此好的声音都是通过演奏者用正确的触键从而产生动人的音色来实现的。莫扎特的一生艰辛坎坷,而他的音乐却总能温暖人心,如同阳光般积极、乐观、热情。这首《双钢琴奏鸣曲K448》创作于莫扎特经历过亲情离散,品味过人间冷暖之时,而他却选用了代表着辉煌,壮丽的D大调作为这首乐曲的调性,因此在演奏这部作品的过程中,触键应当是有力、坚定的,同时也要注意每一个音的音色的清晰、圆润、透明。

1.齐奏的触键

作品的开篇使用了一个引子作为开头(见谱例1),引子的作用通常是吸引听众的注意,将精神汇聚集中。而这部作品的引子恰好使用的是齐奏式,音响效果必定是震撼的,吸引人的。在演奏过程中需要将全身力量通过手臂往下放,集中于指尖,并且指尖要牢牢地站立在琴键上。在双钢琴中齐奏的效果就是使听众感觉是一架钢琴所发出而音响效果却又比一架钢琴更高更震撼,因此在齐奏中不仅要齐,触键也需要更坚定有力。除了引子使用了齐奏式的方法外,作品第一乐章的再现部,结尾部也都运用了齐奏式来表现震撼,激动人心的音响效果,如呈示部结尾部分第79-80小节。

2.十六分音符的触键

在莫扎特的作品中,最常见的便是十六分音符,这似乎成为了莫扎特独特的一种风格,因此在演奏莫扎特的作品过程中需要把十六分音符演奏得精致轻巧,节奏均匀,富有弹性。十六分音符也是这部作品中出现得最多的节奏形式,莫扎特将音阶、琶音、八度、分解和弦等运用到其中。在演奏这些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之前,可以先对其进行慢练,用高抬指的方法将每一个音都弹清楚,以免加速后变得含糊不清。十六分音符是四个音符为一拍,在快速弹奏时我们通常会以第一个音为重拍,后三个音通常是通过惯性去弹奏,第一关节作为触键的发力点也是主要部位,触键也需要快和准,手腕手臂达到放松的状态,声音不能发黏,要将古钢琴的颗粒感给弹奏出来。如第55-63小节,这一个乐段运用了很长一段十六分音符的弹奏,十六分音符的节奏音型穿插在第一钢琴和第二钢琴的左右手中,在演奏这一段长篇的十六分音符时,弹奏重音的手指需要将指尖站稳,手臂手腕极其放松才能把音弹清楚,不含糊。

(二)“阿尔贝蒂”、震音伴奏织体的演奏

织体是音乐的结构形式之一,通常分为单声织体、多声织体、复调和和声织体,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和声织体占主要地位。在K448奏鸣曲这部双钢琴作品中,伴奏织体是丰富多样的,这部双钢琴作品的伴奏模仿了协作曲中管弦乐、圆号等低音,莫扎特把它们转化为伴奏织体,使这部作品的伴奏更为丰富多彩。

1.“阿尔贝蒂”

“阿尔贝蒂”属于分解和弦织体类型的一种,莫扎特非常喜爱“阿尔贝蒂”这样一种伴奏织体,并把它的形式演变得更丰富、更成熟。“阿尔贝蒂”式织体似乎已成为莫扎特作品的典型标志,在K448奏鸣曲作品中出现的频率也不低,如第17-22小节(见谱例2),在弹奏这种伴奏时需要把隐伏声部给找到,即第17和18小节左手的Re-#Fa-La-#Fa就是它的隐伏声部。而作为重复音的高音Re由大拇指来弹并且要弹得很轻,切不可用力过度。“阿尔贝蒂”伴奏织体通常用手指贴键的方法来弹奏,手指不能抬得太高。

2.震音

震音是指手指重复在两个琴键上弹奏,从而表现出华丽壮观的音响效果。莫扎特把这种效果作为旋律的伴奏融入到了作品之中,如作品第145-149小节(见谱例3)。在这5个小节中第二钢琴演奏旋律,第一钢琴则用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震音来演奏它的伴奏。[2]这是一个分解八度震音,需要用大拇指和小指不断地重复在两个La之间,两个手指的力量需要相互传递。在弹奏这一伴奏类型时,手腕手臂需要十分放松,否则会因一连串的重复机械动作而导致手指疲劳。这段震音的力度标记是p弱的,因此在弹奏时力度不能过重,以免盖过了第二钢琴的旋律,并且需要随着第二钢琴所演奏的旋律渐强而渐强。

(三)旋律的歌唱性演奏

歌剧是莫扎特一生创作的重要领域,他常常把歌剧的创作融入到他的钢琴作品之中,因此我们在演奏莫扎特钢琴作品时通常带有优美,流畅的旋律特征。在演奏过程中除了有对作品的熟练度为前提,更需要了解作曲家的情感构思与表达旋律的能力,才能达到完美的演奏效果。双钢琴奏鸣曲K448第一乐章中也同样具备了代表莫扎特音乐风格的旋律性与歌唱性,在演奏时我们可以从呼吸、对话及力度变化来更形象地表达它的音乐情感。

1.呼吸

节奏和旋律构成了音乐,而呼吸会使得音乐更生动、更具有流动性,没有呼吸的音乐犹如停止心跳的生命,毫无生气。我们可以把乐句理解为说话,唱歌,而在每句话结束我们都需要有呼吸,再次换气进入下一句话。呼吸是随着旋律而流动的,在演奏比较缓慢抒情的乐段时,呼吸的速度也要变得平缓,如第81-84小节第二钢琴部分,因为旋律的平静呼吸也需要变得舒缓;而当演奏比较激动高昂的乐段时,呼吸也应该随之加快,如第56-59小节,两架钢琴右手相互交错的柱式和弦以及左手的快速十六分音符跑动使这一段旋律变得十分紧促,因此呼吸加快可以将这段旋律推向高潮。

2.对话

当一个个乐句变成了交流的语言,那么钢琴作品中也不乏乐句之间的相互对话。在独奏作品中通常由左右手来扮演高声部和低声部的对白,而在双钢琴的演奏中却常常是两位演奏者之间的相互对白。我们可以把这些乐句想象成歌剧中两个角色之间的相互应和,如K448奏鸣曲中的第13-15小节,第二钢琴哼唱前三拍旋律,第一钢琴作为应和的一方前三拍休止,在第四拍上重复第二钢琴的第三拍,这样两部钢琴之间便有了交流。我们同样可以把乐句想象成两个角色的相互问答,如第34-39小节,第二钢琴轻声地给对方问题,第一钢琴在问题结束的休止符上轻声地给予回答。因此在双钢琴演奏中模仿相互对话,需要把自己想象成歌剧中的角色,才能更好地突出音乐的旋律性。

注释:

[1]李晓茜.唯美的瞬间——浅析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J].乐府新声,2007:01.

[2]焦纯朴.浅析莫扎特双钢琴奏鸣曲k448的演奏要点[J].河南大学,2016:10.

(责任编辑:崔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