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潮州椰胡,俗称“冇弦”,又称辅弦,是潮州音乐的特色乐器。它形制简单、音色浑沉、韵味浓厚,在潮州音乐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潮州椰胡;构造;基本演奏知识;创新运用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5-0097-04
潮州椰胡,俗称“冇弦”,又称辅弦,是辅助二弦(潮州音乐的领奏乐器)之意。它是潮州音乐的特色乐器,广泛流行于潮汕、海南、闽南、珠三角、港澳台以至东南亚一带,凡有潮州音乐的地方,就有椰胡[1]。它形制简单、音色浑沉、韵味浓厚,在潮州音乐中以一种平凡的角色,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潮州椰胡的构造
椰胡这一乐器,在潮乐中是最为普及的。当然其他乐种也有用椰胡的,如粤剧、秦腔、琼剧、暹罗戏、南音均有。它的来源至今尚无确据,若以常理推测,可能来自南洋群岛一带,这与潮人漂洋过海的生活史有密切的关系,但若这推断可信,那么其他乐种的椰胡是不是也从南洋群岛传去的?万事万物,要成就一器,它必须有可以构成该器的原材料,没有椰子,哪来椰胡?椰胡的材料来源于南洋群岛和海南这是事实,不过要让它成为乐器,又得有产生此器的其他条件了,究竟它是由何人所创,还是各取椰子,各创各的,如今尚无定论。不过可以肯定一点的是该乐器的确产生于南洋群岛、海南岛等盛产亚热带作物(椰子树)的沿海之地。
潮州椰胡,俗称“冇弦”,又称辅弦。定弦为F调“1-5”,常用音域在八、九度之间,故伴奏时有高音低奏、低音高奏的特点,其构造为:弦杆长约74厘米,琴轴长约17厘米,两者材质均以绿木最佳;弦筒用椰子壳制成,面蒙桐木板,后面雕花窗作发音孔;弓长约80厘米,用蚶壳作琴码,丝线为弦;千金一般用钢丝或铜丝绕着琴杆的中心处缠绕而成,距离约0.6~0.8厘米(图1)。属中音乐器,发音纯厚、圆润,独具一格[2]。
二、潮州椰胡的基本演奏知识
(一)演奏姿势
潮州椰胡的演奏姿势有平放式和叠腿式两种。这两种姿势都要求演奏者做到:身体自然放松、头部端正、两眼平视、脸部松弛。
1.采用平放式演奏(图2)时,两腿与两肩相对平行,两脚平放地面,腰部挺直,坐椅子的前部分;然后将琴筒平放在左腿根部靠紧小腹的位置上。
2.采用叠腿式演奏(图3)时,右脚平放地面,左脚胯在右腿上,腰部挺直,坐椅子的前部分;然后将琴筒平放在左腿根部靠紧小腹的位置上。
潮州椰胡的持琴法(图4)与其他胡琴乐器有明显的不同,椰胡左手的握琴杆法是“龙头凤尾”式(即拇指翘起向上与琴杆平行,而小指向下伸直形成凤尾式)。一般持琴的姿势以琴杆竖直稍微向外为好。上身端正自然,手指以指尖按弦。用此持琴法,能较好地掌握力度,音色效果比较好。同时要注意琴身重心的稳定,不要使琴杆过分地摇晃。克服琴杆摇晃的最好方法是:持琴时,左手稍用力向下压,使共鸣箱紧靠腿部处。
(二)持琴法
(三)持弓法
1.平持法(图5):平持法为胡琴类常用的握弓方法。右手自然端平,以拇指的第一关节,食指的第三关节控制琴弓的右端,中指和无名指穿进弓杆与弓毛之间,与拇指、食指紧密相连,有机地配合进行拉、推弓演奏。
2.三指持弓法(图6):与平持法握法基本相同,只是在演奏过程中把无名指从弓杆与弓毛之间退出来。
以上两种持弓法演奏效果基本相同,各有千秋,因人而异。
(四)弓序
1.潮州椰胡和潮州二弦的弓序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一般的要求是先拉弓后推弓。在乐曲演奏中一般的乐段、乐句都是以拉弓开始,以推弓结束。这是有比较严格的要求的[3]。
2.在快速的单摧与双摧乐段中,一般要求先推后拉( 即强拍从推弓开始,然后推拉交替),在传统摧奏中,对以上的弓序是要比较严格地遵守。
(五)弓法
右手运弓的技法叫作弓法、从弓间及换弓关系上可分为:长弓、分弓、快弓、颤弓、顿弓等。
1.长弓,即全弓或满弓。运弓时要平直,在运弓过程中以肩关节为总枢纽,用大臂带动小臂,小臂带动手腕和手指。大臂要保持沉稳,保持支持力,源源地输送力度,以保障弓毛摩擦丝弦发音力度的匀称饱满。
2.分弓,用一弓奏一个音叫作分弓。一般是用中弓或左半弓演奏。分弓的弓法一般是先拉弓后推弓,而在摧奏法的演奏上强拍位置即一般都是先推弓后拉弓,不断地交替运用。
3.快弓,实际上就是快速的小分弓,在双摧与快速的单摧中都用快弓演奏。快弓演奏时,只注意手腕的屈伸动作是不够的,大臂应起到主导作用,大臂要稳,手腕要灵活,大臂越稳,发音越有弹性。
4.颤弓,也称为碎弓,是通过手臂的快速颤抖而发出的碎密的声音,一般是用弓尖部分演奏,手指持弓要自然松弛,不能拧得太紧,因为颤弓时肌肉过度紧张会直接影响到颤音的效果。
5.顿弓,是右手控制弓毛断续压弦的奏法,所以小臂要支持住手腕,在手指控制弓毛的一紧一松中发音要短促,注意利用重心下沉的重力,大臂要稳,保持一定的支持力。
(六)指法
1.按弦,左手部分的一个基本操作法。潮州椰胡的按弦有两种方式:一种使用指尖肌肉触弦,另有一种即用第一指关节内侧指圈处按弦。两者各有千秋,第一种手指上下活动比较灵活,力度较易掌握;第二种音色、音量比较浑厚。
2.吟弦,是手指主动屈伸的动作,它使琴弦产生一紧一松的张力变化,它以手掌指关节处为圆心,以手指的按弦点到圆心的垂直距离为半径进行连续压弦,产生一种在基本音上方颤动的音波。
3.压弦,是用腕力对弦施加压力而形成的动作,以腕关节为圆心,以手指按弦点到圆心的垂直距离为半径,对弦施以匀称的压力,它的音波比吟弦大。在演奏上可以有两种快慢的压弦法。
4.滑弦,是手指在琴弦上有规律地上下滑动。在传统上叫作“绰注”,“绰”是大的滑音,“注”是上下滑音,它包括上、下滑音,上回旋滑音和下回旋滑音。
(七)基本演奏方法
潮州椰胡的演奏既简单又复杂,它看似只有一个半八度(八至十个音)的音域,但是要把它演奏得好很难,必须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由于椰胡音域的关系,经常的情况下它都是高低音同一个音演奏,所以它对音准有着很严的要求,演奏者音不准的情况下将影响整个乐队的音准和共鸣。故而椰胡在潮乐界也有被戏谑称为“胡弦”“混弦”,即拉得不好是“胡来、混乱”之意。椰胡在正常慢板的演奏要领是:运弓要缓慢舒展,弓头至弓尖力度要均匀,左手按弦以直压为主,不能运用民族二胡的颤指按法,否则音色不饱满淳厚,压弦力度要略大于右手运弓的力度;在中、慢速演奏过程中左手多用垫指按弦,一些音阶用原旋律音符演奏后下滑演奏下一个音符;内弦“4、5”及外弦高音“1、2”可用手指伸张按弦演奏,“3、4”之间旋律用中指、无名指手指原位摆动演奏,单音阶“3”即用中指重压弦然后无名指抹弦,产生音韵;活五调“2”的演奏,左手食指在“2-#2”之间做上下摩擦产生音效,“4”音即用中指伸张按弦拉奏;外弦“7”音多用上滑或回旋音。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演奏手法之后,更重要的是要根据音乐旋律的音韵进行演奏,这是演奏椰胡最为关键的演奏技能[4]。
三、潮州椰胡的特点以及起到的作用
(一)音色特别。其音低沉,略带鼻音,虽柔润不见其棱角但其声音穿透力强,却是其他潮州乐器之所不能及的,这种带内向的音色,很受潮人欢迎。
(二)大众之器。椰胡与潮汕大地广大城市、乡村、山区的普罗大众为友,给予人们欢乐,激起他们生存的意志,有时甚至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饭碗”,故潮州椰胡也被称为“乞丐弦”。学拉椰胡,即使拉得不理想,但它声音轻柔,干扰不大,最多听些“踏水车”之类的闲话,还可取得谅解。因此,初学潮乐者,常从一把椰胡开始,它又是“启蒙教师”,受到初学者欢迎。椰胡是普罗大众的朋友,但也不被富有人家所嫌弃,有钱人可以用高贵的安南螺壳,镶花嵌鸟,把它装扮得光彩夺目,挂在书斋;农民兄弟也可买一把“简装”的,吊在山寨村舍,雅俗共赏。潮乐的许多名家,均以它作为入门之器、成名之器。
(三)能和百器。潮州椰胡能配百乐,能和百器,它俗称潮乐三大件之一(即二弦、冇弦、扬琴),潮乐演奏缺它不可。它不搞“个人突出”,毫无咄咄逼人之势。三弦、琵琶、筝,弹奏时如珠落玉盘,加上一把椰胡,就会像一根丝线,把颗颗明珠串起,使它聚而不散,十分和谐。它同二弦、小唢呐等合在一起,又像是一层底色,把这些高音乐器的旋律,像重色调的花纹衬托出来,显得更有层次。正因如此,椰胡在潮州音乐的乐队中,缺它不行,故有“甘草”之誉(意即“甘草和百药”),能入百器。
(四)入门易,得道难。椰胡极易入门,但却极难拉好,是一件“易学难精”的乐器。目前在潮汕地区要找著名的椰胡演奏家很难,但要找十几名二弦好手,却容易得多。为何?椰胡乐技深藏,乐韵深涵,不到一定火候,终难以见功力。
四、实践与运用
(一)开先河、划时代
笔者任职的广东民族乐团,一直以来坚持以传承与发展广东岭南音乐为己任,始终不懈地以“敢为天下先”姿态与气魄走在继往传承、探索创新的发展道路上,既不断整理演出广东传统优秀民间音乐,又紧跟时代不断尝试,推陈出新,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岭南音乐风格原创作品曲目库。特别是继2015年成功原创上演海上丝路大型民族交响套曲《丝路粤韵》后,由广东民族乐团委约著名作曲家刘湲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诗《粤海风》,于2018年11月28日晚在星海音乐厅成功世界首演。该音乐会是“广东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现实题材专题创作计划”的重要成果之一,被誉为中国首部巨型协奏民族交响诗。作曲家勇于打破常规,通过本部作品探索民族交响化创作的新突破,以当今海内外作曲领域最前沿的创作技法,最先进的作曲理念,从交响概念、协奏关系、叙述性质、色彩重组、节奏调整、调式调性、结构力学等七个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民族音乐交响化创作的先锋成就,运用最传统的音乐语汇结合最前卫的交响创作技法营造出宏大厚重的音响效果,赋予传统音乐更为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与现实意义。《粤海风》具有浓郁的岭南音乐风格,表现了岭南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
(二)化不可能为神奇
作曲家刘湲先生尊重传统又不拘于传统,别出机杼地大胆尝试运用了最具广东潮州音乐特色的潮州二弦与潮州椰胡,将二者贯穿整部作品七个乐章与乐队协奏,相映成趣、匠心独运,颠覆了人们对民族管弦乐团常规音色的概念,我很幸运在其中担任椰胡演奏。当初接此重任的我,如履薄冰,手中七个乐章的椰胡分谱仿佛千斤重,因为椰胡在传统演奏中是没有变化音概念和换把的演奏技法的,而七个乐章分谱因为作曲家采用新的调式调性,变化音比重几乎超过一半,意味着这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音乐总监张列指挥的鼓励下,我只能迎难而上,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来挑战和攻克这个难关,经过乐团排练前自我练习时的思考,探索将椰胡的传统定弦(41)降低一个小三度变为(26),这样音域拓宽之后,演奏变化音显得不那么局促,但是降低小三度定弦之后,椰胡的音高却变为比原来偏低,幸得拓宽音域,带来了高音区穿透力强和保留了传统椰胡的音色特征,继而椰胡的表现力也相应增强,使得在保留了椰胡作为潮州二弦辅弦的作用的同时,又能与潮州二弦的音色相融合,相得益彰,成为了整个大型民族管弦乐队音响的核心音色,达到了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塑造崭新民族管弦乐音响的目标和要求。
作曲家的创新理念与创作成果,往往是推动演奏家对演奏技法和乐器把控的能力提升的有效载体,使得潮州椰胡这件传统乐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整个乐团的通力合作成就了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成功上演,我作为演奏者之一,能通过这部作品在以往学习传统潮州椰胡和潮州音乐的同时,重新认识了潮州椰胡,为它本身承载的传统魅力与创新空间所深深动容,也更加坚定了我为广东民族音乐发展不断探索和实践的信心。
注释:
[1]柳剑文,刘淡瑜.潮剧、潮州音乐海外传播现状、问题及对策[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39(04):50—56.
[2]陈 君.潮州弦诗乐与各合奏乐初比较[J].北方音乐,2018,38(06):37.
[3]彦 伊.浅谈潮州音乐的发展与创新[J].大众文艺,2017(16):42—43.
[4]黎 慧.潮州弦诗乐民间即兴手法原理剖析[J].民族音乐,2015(03):71—73.
(责任编辑:崔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