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奇珍,而城市社区则是当代社会音乐活动的主阵地。对此应大力推动民族民间音乐在社区的发展,在使社区音乐活动得到丰富的同时,为民族民间音乐开辟出新的传承基地。鉴于此,本文从其中的价值和意义谈起,就具体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城市社区;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5-0088-02
一、在城市社区发展民族民间音乐的价值和意义
(一)传承民族民间音乐
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奇珍,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语境的变化,包含民族民间音乐在内的多种传统文化也遇到了传承危机。对此国家大力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但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仅靠外部的输血也是难以持久的,仅能起到救急的作用,只有让其回归到民间这个母体,才能真正形成自身的造血机制。而当下,城市社区音乐活动的广泛开展,则为这种回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推动民族民间音乐与社区音乐活动的融合,正是当代音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实现文化自觉自信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为世界所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我国提出了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近年来,文化发展更是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文化自觉自信也成为了新要求、新目标。中国儒家思想曾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意思是说在改变人们的思想和社会风气方面,没有什么比音乐更合适。“音乐可以以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的方式,悄然作用于人们的思想、内心和情感,获得真、善、美的陶冶和润泽,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人的良好效果。”[1]能够传承到今天的民族民间音乐,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人民群众欣赏和表演民族民间音乐的过程,正是一个文化自觉自信的过程。
(三)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生活、工作、学习节奏的加快,让当代人都或多或少地背负了一定的压力,对身心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而在中国古代,则有“医艺同源”的说法,曾有很多用音乐治疗疾病的成功案例。到了近代,则又出现了音乐心理学、音乐诊疗学等学科,充分证明了音乐对于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从精神方面看,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与人们的审美心理、个人经历和即时情绪融为一体,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放松,获得精神愉悦;从身体方面看,无论是歌唱还是器乐演奏,都可以让多个身体部位和器官得到有效的锻炼,并在此基础上个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律,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当代城市社区中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路径
(一)加强音乐本体建设
民族民间音乐在社区的传承和发展,是以本体的丰富为基础的。虽然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深入,已经挖掘出了大量的新资源,但是在实际的社区音乐活动中,民族民间音乐的类型和品种仍然较为单一,所以要从本体入手,为整个发展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是丰富民族民间音乐资源。社区音乐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人民群众,他们难以像专业音乐工作者一样,可以及时接触到新的音乐资源,所以在欣赏、演唱、演奏等各类活动中,曲目都是较为陈旧的。对此需要专业工作者,通过合适形式将新的资源送到群众手中,便于他们学习和运用。同时,也应该做到眼光外放,不能仅局限于本地区,全省、全国各地的民族民间音乐,都可以为我所用,由此才能获得整体性发展。其次是提升社区群众音乐素质和能力。虽然城市社区音乐活动是以自娱自乐为主,但是音乐是带有技术性特征的,且技术性是艺术性的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更好感受和表现民族民间音乐的价值与魅力。因此,应在活动开展的同时,聘请文化馆工作人员、学校音乐教师等,开展音乐教育,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最后是鼓励社区民众进行创作。民族民间音乐诞生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中,也是以人民为主体的,所以鼓励社区民众进行创作绝非是天方夜谭。对此应树立起历史发展观,即当代人必须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创造,才能给后世以更为丰厚的继承。而且民间历来都是藏龙卧虎的,有很多理论和技能俱佳的人才,应鼓励他们改编和创新,使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从本质上得到扩展和丰富。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社区民族民间音乐活动的开展是依托于社区而存在的,而社区的软硬件设施情况,则对发展起到决定性影响。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社区各类活动的普遍开展,软硬件设施不足的状况也得到了凸显,成为了继续发展的瓶颈,所以要以社区为主,多管齐下,全面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在短时间内有针对性地补足和完善。第一是硬件建设。硬件建设主要是场地和设施建设,这也是各类活动开展的基础。以民歌合唱活动为例,在我国的北方地区,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都不适合在户外进行,但是苦于没有合适的场地,所以只能暂停活动。所以社区应该先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全权负责社区音乐活动的开展,并争取到专项资金,新建或修缮场地和设施,并保证其处于长期可用状态中。与此同时,也应该多争取社区外部的帮助。以社区周边的学校为例,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都有相应的场地和设施,在学校放学或放假期间,就可以供社区群众使用。对此应通过积极的协商努力争取。其次是软件建设。软件建设包含社区的音乐文化氛围、音乐教育等。一方面,社区管理机构应大力开展音乐教育,给更多人以学习音乐的机会,并鼓励他们参与到各类活动中来;另一方面,则应该与所在地的文艺团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在社区内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社区文化生活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相应的气氛越浓厚,发展基础也就越牢固。所以应借助多方力量,全面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这是保证这项事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之所在。
(三)加强价值功能建设
“城市社区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是有其特殊价值和功能的,这也是人民群众乐于参与其中的根本原因所在。”[2]比如其所具有的道德教化和精神凝聚作用,就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润滑剂,对社会和个人都有着积极作用。所以要想更好地推动城市社区民族民间音乐发展,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充分展示出其特有的作用和功能,让更多人领略到其价值和魅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强调受众意识。城市社区民间音乐活动,是一种自发性活动,带有自娱自乐的色彩,所以官方不宜进行过多的干涉。比如在当下,很多活动都有着较为明确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疏远了活动和群众之间的距离。所以应该鼓励群众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创造,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身需要的满足,这也是他们长期参与这项活动的源动力。第二是打造精品品牌。品牌具有巨大的引领和号召作用,如果社区民族民间音乐活动形成了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则会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更有利于自身发展机制的形成。对此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对活动进行规范和引领,并积极利用新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使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达到对外树形象,对内聚人心的良好效果。
(四)加强专业人才建设
人才是一门事业兴旺发达的基础,也是民族民间音乐在城市社区传承和发展的核心要素。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城市社区各类活动中,专业人才是较为匮乏的,仍然是以社区内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骨干为主,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与现实需要有着较大差距。所以要全面加强人才建设,打破这个瓶颈。首先是地方文化、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地方群众文化馆工作者、社区周边学校的音乐教师,都应该对社区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尽心尽力。或长期担任艺术指导,或定期进行排练讲座等,在短时间内提升参与者的水平。其次是社区内部的人才资源开发。社区中的广大群众,不乏专业音乐工作者和资深爱好者,具有相应的理论和技能,对此要想办法将他们吸引到队伍中来,并逐渐培养为骨干力量。最后是地方高校的大力支持。高校除了教学和科研外,还肩负着服务地方发展的重任。特别是地方高校音乐院系的师生,他们既具有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也需要广泛参与到各类实践活动中去。而城市社区正是一个新的大舞台。对此应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机制,让高校音乐院系师生成为社区音乐活动的主力军。目前,已经有一些高校和社区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值得深入学习和借鉴。只有打破了人才这个瓶颈,才能为今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结 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文化多元化发展,包含民族民间音乐在内的传统文化,也迎来了新的发展节点。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正面临着严重的传承困难。而城市社区各类音乐活动的广泛开展,则给了民族民间音乐以新的发展契机,所以将民族民间音乐全面融入到社区音乐活动中,正是一种双赢。而且需要认识到的是,这项工作绝非是一人一己之力,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多方参与和长期努力的过程,也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民族民间音乐一定成为社区音乐活动中最主流、最受欢迎和认可的音乐类型。
注释:
[1]胡琼方.城市社区音乐文化功能与建设策略研究[J].艺术科技,2018(06):12.
[2]黄丽丽.新形势下城市社区音乐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黄河之声,2018(10):30.
(责任编辑:崔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