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级合唱作为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陶冶情操、促进学生之间交流协作的作用。小学音乐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班级合唱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班级合唱;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5-0082-02
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合唱教学,通过合唱的气势和力度及丰富的表现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和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促进学生音乐水平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音乐知识有限,合唱所需的基本功及技巧没有掌握
小学生有限的音乐知识和合唱功底直接限制了合唱水平的发挥。有的学生听音能力不足,韵律感不强,容易走神,不听指挥,导致合唱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虽然基本功比较扎实,但是个性十足,不能融入集体,喜欢自由发挥,对自己在合唱中的分工和角色定位认识不足,导致班级合唱的整体活力没有得到激发。
(二)音乐专业教师的配比和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新课改中,师资对新课改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师资力量不断加强,教育水平才会长足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赖于音乐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技能,只有教师各方面综合素质不断加强,学生才会获得良好的音乐技能和相应的艺术素养[1]。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地方音乐教学中师资力量十分有限,很多音乐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对音乐教学欠缺先进教学经验,大多数还在沿用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还存在由其他教师兼任音乐教师的情况。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音乐教学的整体发展。
(三)师生互动沟通不畅
音乐教学中,师生要进行互动沟通才能使音乐教学更有效率,师生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对构建新型友好的师生关系及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与学生进行沟通的必要性,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很少,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从而在班级合唱教学中,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教师的意图,对合唱的要求也没有掌握,从而对音调、音色、音质把握不准确,班级合唱的水平难以提升,学生也难以取得进步。
二、班级合唱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
(一)客观看待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音乐可以跨越年龄、跨越国界,但是各个年龄段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知识理解能力的不同,自身对音乐的领悟能力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升班级合唱教学水平就要因材施教[2]。比如在合唱角色的安排上,给不同水平的学生正确定位,有利于各司其职,保障整体效果。选择歌曲时根据不同的年龄选择合适的歌曲,教师带领学生围绕教材歌曲进行学习,学生学习这些经典曲目,不仅掌握了优美的旋律和相关的音乐技巧,更从中领略到民族文化的精粹,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音乐综合素质的提升。
例如,小学音乐教师在选择合唱曲目的时候就可以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和民族特点选择具有特点的歌曲,比如哈尼族童谣《小姐姐的摇篮曲》,也可以让学生合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需求,结合学生情况和民族特色、生活背景选取适合学生合唱的曲目,有利于引导学生快速入门,也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小学音乐教育的进步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在音乐教师的选拔过程中,严把用人关,逐步解决师资力量问题。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更新观念,探索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班级合唱水平[3]。新课改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要意识到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第一动力,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合唱的热情,只有千方百计增加音乐教学的趣味性,才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音乐艺术的殿堂里,在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中锤炼技艺,提升艺术修养。合唱教学离不开大量的反复实践练习,教学过程也是十分严谨的,小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有时不免觉得枯燥乏味,因此音乐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生诚恳交流,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用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投其所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学生在和谐、愉快的音乐课堂氛围中,才能尽情展现自己的风采,逐步掌握合唱技巧,提升合唱水平。音乐的魅力在于感化心灵,音乐教师要给学生搭建起通往艺术之路的桥梁,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合唱的魅力。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创造合唱的艺术环境,给学生播放优秀的合唱作品,在声光电影的渲染下,给学生的心灵带来震撼,精神得到洗礼。通过优秀作品的诠释,学生领悟到合唱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悟到合唱之于独唱的区别,从而为合唱表演而努力练习。比如,合唱《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这首歌,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领会合唱的意义,体会到歌曲里祖国少年在生机勃勃的春天里昂扬向上的精神意志,并在合唱时通过气势和技巧充分展现这一景象。在掌握歌曲韵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组练习,通过小合唱领悟音乐的节奏和内涵。教师可以引入竞争机制,让小组间进行比赛,让同学们评选哪组唱得最好,最后全班合成一个大合唱团体。音乐教师在学生合唱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掘合唱艺术的魅力,指导学生掌握合唱的韵律节拍和技巧,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取得进步。
(三)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音乐合唱曲目中,小学生觉得有的曲目难度较大,不仅歌词内容多,节奏变化也比较复杂,学生遇到困难如果没有得到正确引导就会丧失继续练习的信心。比如《精忠报国》这首歌曲,对合唱功底有限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如果教学不当,没有及时帮助学生克服阻碍,学生就会产生抵触心理,消极应付合唱教学。因此音乐教师如果发现教学效果不佳,就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鼓励,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对学生普遍感觉难以掌握的合唱难点,可以利用辅助教学工具针对性地给学生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对音乐的识别和掌控能力。在合唱教学中,总有学生不合拍,教师要重点关注这部分学生,指出他们的弱点,帮助他们练习合唱基本功,树立集体观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努力有所突破,教师要积极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让他们信心百倍地学习新的知识,迎接新的挑战,才能在音乐的熏陶下不断增长知识,将音乐作为终生的兴趣爱好。
(四)在教学中应用创新思维
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运用创造性教学思维,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引导学生对音乐节奏、声音旋律以及音域、音响进行自主探索,释放学生的音乐潜力,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创作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机会。例如《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教师可以将整个曲子分为不同的章节,打破曲目固有的韵律和曲调,让学生们自主探索和编创新的音调,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也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合唱曲目的音律特点。在创造性编创、演唱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加强了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学生体验到学习音乐的成就感,在以后的人生中对音乐会投入更大的热情,使之成为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小学音乐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上课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状态,及时解决学生学习音乐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合唱实践练习中每个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同,也会影响合唱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合唱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游戏,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在精讲多练中充分表现自己的音乐才能。如果学生在合唱中表现欠佳,教师也要注意批评的艺术,不能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教会他们正确面对挫折,克服困难,勇于进取。当学生获得进步达到目标后,教师要用中立客观的语言进行具体评价,欣赏学生的优点,纵向比较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正视弱点,扬长避短,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总之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第一要义便是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倾听他们的意见,与他们进行良好的互动沟通,这样音乐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心中,学生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学习音乐,练习合唱,尽情展现,在音乐学习中不断取得进步。
(六)指导学生练好合唱基本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学生初学合唱,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歌唱习惯,才能达到完美的合唱效果。合唱时要让全体学生保持良好的歌唱姿势,全身放松,在合唱训练的时候纠正耸肩、弯腰、乱动等不良习惯,有助于学生正确地发声。小学生合唱经验非常有限,合唱时没有正确的呼吸概念,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歌唱的呼吸方法,再通过科学训练,将呼吸技巧应用到合唱中来。歌唱技巧中,正确、清晰的吐字、咬字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教师在示范时要正确吐字、咬字,只有字正腔圆,才能让歌曲富有表现力。教师教学中发现学生吐字不清晰、口型不对等问题,要督促学生进行练习,比如示范讲解后,让学生对着镜子纠正自己的口型,从而提升学生发音的技巧,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发音习惯。只有学生的听音、发音、演奏、团结协作能力等合唱需要具备的基本功练习扎实了,班级合唱水平才会稳步提高,积小胜为大胜。
结 语
小学音乐中班级合唱教学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合唱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相关的技能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潜能,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音乐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1]申欢欢.小学班级合唱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J].北方音乐,2018,38(24):158—160.
[2]肖逸婷.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03(23):249.
[3]杨 宇.小学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研究[J].当代音乐,2017(20):36—37.
(责任编辑:刘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