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艺术特色教育现状与思考

2019-04-29 00:00:00蒋金利
当代音乐 2019年5期

[摘 要]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要求,并更好地达到传承、传播及保护黎族艺术文化的目的,进一步探究海南黎族艺术特色教育体系,加强和发展黎族艺术文化教育,笔者通过对海南黎族自治县——白沙县的支教及调研情况,着重以白沙县具有黎族艺术特色教育的重点中学白沙中学为例,来探究海南黎族艺术特色教育。调研采取实地实践、个别访谈、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进行。

[关键词]海南黎族艺术;特色教育;白沙中学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5-0075-03

我国少数民族黎族,主要聚集在海南省,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其艺术文化有着深厚积淀,黎族音乐、舞蹈、黎锦等民族特色文化都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黎族艺术文化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但随着社会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变化,本地区年轻人更多地关注流行音乐等快餐式的文化产品,加上黎族语言的障碍,使得很大一部分优秀的黎族艺术文化面临传承与传播危机。想要保护并很好地传承、传播黎族艺术文化,学校教育无疑是最快速且有效的途径。笔者在此探究海南黎族艺术在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使海南地区的孩子们,进一步了解自己地区和民族的艺术特色美,希望在今后可以更多欣赏与传播本地区与民族的艺术文化,并在欣赏和审美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其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从而更好地达到传承、传播及保护黎族艺术文化的目的。

一、白沙中学学校基本情况

白沙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北侧,黎母山脉的鹦哥岭市境内最高峰,素有“山的世界,水的源头,林的海洋,云的故乡”的美称,其中黎族人口占67%。白沙中学位于县城东环路西侧,坐北朝南,是白沙县唯一一所县重点中学,始创办于1957年。2018年,共有48个教学班,共有学生2530名,学校师资队伍雄厚,拥有一大批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的教学名师、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艺术特色在海南省优势明显。

二、白沙中学黎族艺术特色教育现状

(一)黎族艺术特色教育管理机制

在与白沙中学张校长访谈中,得知近几年白沙中学根据黎族聚集地的优势和学校办学特色,在黎族艺术特色教育方面建立了领导小组,领导组长由校长负责,下设黎族艺术各方向带头负责教师,由年级主任和教研处主任担任,并制订黎族艺术教育和活动工作方案,还监管学校各年级艺术特长生的选拔与升学等相关事务,聘请本地黎族传承人或民间艺人作为学校外请艺术指导教师。旨在以学生为中心,培养特色为重点,坚持以多样艺术文化为引导,在学校中普及黎族特色文化和艺术教育。 "(二)黎族艺术特色教育理念与方式方法

白沙县为黎族民族聚集地,黎族文化氛围浓厚,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兴趣爱好来选择要参与学习的黎族艺术课堂,并采用体验式、素养式、平台式教育方式。这三种教育方式使学生在一个自主、开放、轻松的环境里,以黎族艺术理论和实践操作为支撑,从而起到培养学生兴趣、动手实践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作用。在特色教育中学校采用展现黎族文化多形式、多种类和多维度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充分在各艺术领域中找到自己心仪的黎族艺术特色课程,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较高。

(三)黎族艺术教育特色

近年来,随着白沙中学在黎族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坚持以艺术教育特色发展,并有一套较完整的黎族艺术教育特色机制,黎族特色音乐课程的开设、特色理念与方式方法教学、黎族校园文化活动的推出、黎锦技艺培训基地的建立、校外传承人教师的聘用等各方面的创建,使得白沙中学开创了校园艺术教育特色品牌,黎族艺术教育特色初步形成,得到了社会、家长、老师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四)特色艺术特长生培养机制

随着校园艺术不断多元化,根据白沙中学学生具体特点,学校以发展艺术特色为重点,每年培养一批优秀的艺术特长生。据调查白沙中学现有艺术特长生100人,美术53人,音乐47人,且人数每年都在不断持续增加。学校积极培养特长生的艺术才能,并参加海南系列艺术赛事,承办全省、县民族文艺活动,使学生的才能得到最大发挥与展现。

在每年艺术特长生升学考核录取中,既有中考考取海南省重点中学的艺术特长生,又有高考考入二本以上的高等院校。制订有专门的艺术特长生培养方案,并持续与校外艺术培训中学合作,为学校艺术特长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与升学条件。学校实行初高中、大学有效衔接的艺术特长生培养机制日趋完善。

三、白沙中学黎族艺术特色教育发展特色

(一)黎族特色公开课

根据在白沙中学支教和访谈调查中悉知,学校有持续开展黎族特色课程,其课程涉及艺术各领域,有黎族民歌课、黎族器乐赏析课、黎锦技艺编织课、黎族图腾纹样彩绘手工课、竹竿舞表演课等。特色课程的设立充分展现了学校对黎族艺术多方位教育的开展,而在这些特色课程中,每年都会开展相关课程精品公开课的展示,意在以开展黎族艺术公开课的方式,为学校老师与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和提高自我的平台,促进黎族特色课程的创新和发展。

(二)开展黎族校园文化特色活动

从白沙中学黎族艺术特色各方向负责人的介绍中了解到,为很好地开展黎族特色教育,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不同艺术形式与黎族艺术有关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化。有体现时间艺术、动态艺术和表现艺术形式的活动:黎族民歌展演;竹竿舞比赛;黎族故事、传说、神话等题材的经典文学作品(《鹿回头》《五指山》等)传颂;黎族情景剧比赛,尤以《大力神》《雷公根》与《黎母山传说》等最富有代表性的民间故事与传说为题材;黎族器乐展示与欣赏等。更有体现空间艺术、静态艺术和再现艺术形式的活动:黎锦作品展示与比赛;黎族图腾纹样展览;黎族剪纸艺术作品展览等。这些体现黎族校园文化特色的活动,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还向学生传输了黎族艺术的魅力,对于传承、传播黎族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建立黎锦技艺培训基地

黎锦,海南岛黎族民间织锦,有悠久的历史。黎锦是以棉线为主,麻线、丝线和金银线为辅交织而成。其经线多缬染法(即扎染),在一个扎线架上编好经线,然后用纱线在经线上扎结,染色后拆去纱线,即出现蓝底白花的图案,再织进彩色纬线。

为了更好扩大黎锦技艺的宣传和传承,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以及青少年对黎锦技艺的认识,2016年6月21日,县文化和教育部门在白沙中学举行仪式,

为“黎锦技艺培训基地”揭牌。 在学校内设立黎锦技艺培训基地,目的就是在不断提高中小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技艺的认识基础上,充分利用青少年丰富的想象力和学习能力,培养一批兴趣浓厚的学生,传承和发扬好黎锦技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扎实地向前推进。

白沙中学作为县级中学,对文化的传承极为重视,为了传承即将濒危的非遗技艺,白沙中学从2013年开始,黎锦的培训,每一期是平均40人,一年有两期,2013—2018年的培训中共有480人。专负责授课的2位黎锦老师:王瑞妹是省级传承人,符继珍是县级传承人。培训至今,白沙中学在2017年第四届中小学生“黎族传统纺染绣”技艺大赛中获得第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优秀奖。在2018年少数民族黎锦大赛中,白沙中学学生获得一等奖(王玉爽同学)。在培训中,学生学习情况良好,绝大多数学生乐学,感兴趣,让黎锦的传承后继有人。

(四)拓宽校外艺术教育发展空间

在访谈中张校长提到,白沙黎族自治县文化宫为学生在校外重要的实践培训基地,白沙黎族自治县文化宫,又称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坐落于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白沙黎族自治县文化宫也有浓郁的黎族文化氛围,现文化宫开设有黎锦、声乐、器乐、舞蹈、美术等各类艺术文化培训班,每年开设有多种文艺展演和比赛,是学生又一个展现艺术文化的平台。每年学校暑假、寒假期间,学校艺术特长生与兴趣爱好的学生都会在文化宫进行学习与培训,以满足学生在艺术发展的需求,拓宽艺术教育的空间,提升学生艺术文化素养。

四、对海南黎族艺术特色教育的思考

据本次调查研究情况看,白沙中学不论从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艺术教育发展力度,还是从黎族艺术特色教育方面,都有自成一体的特色教学理念。而笔者通过实践、听课、调查、阅读资料发现,海南省其他市县的黎族艺术教育很多还是出现没有或停滞的状态。故以白沙中学黎族艺术特色教育为例,为海南黎族艺术特色教育建言献策,更好地达到传承、传播及保护黎族艺术文化的目的。

(一)提高黎族艺术文化教育认识,完善黎族艺术教育培养机制

全面提高海南省中小学对黎族艺术文化的教育认识与重视程度,深化本地区民族意识与多元文化融合。不仅提升学生黎族艺术文化教育、民族文化的展现和可持续发展,更培养了学生一技之长。通过民族艺术文化的陶冶,更能提升树立学生对我国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1]因此,要在学校教育中积极开展黎族艺术文化的学习交流、比赛等形式,在各类艺术课的课堂中适当摄入体现黎族艺术元素的内容,不断提高教师与学生对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认知水平,丰富完善学校黎族艺术教育的管理机制、培养机制、特色创新机制,使黎族艺术文化在学校有长足的发展。

(二)创建黎族文化艺术教育第二课堂

学校第二课堂是学生校园课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兴趣、陶冶情操、激发潜能、树立人格的重要教育载体,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发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可以形成学校实践教学特色。据调查,海南省现开设第二课堂中合唱团、民乐团、管乐团居多,体现黎族艺术的第二课堂较为缺乏。根据黎族在海南省的分布优势,各学校创建黎族文化艺术教育第二课堂可行性较强。

(三)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丰富黎族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在学校培养学生黎族艺术文化过程中,可实行“播全体,术专攻”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黎族艺术传播面向全体学生,有效组织班级人人参与,并根据学生潜力和兴趣爱好进行专业学习,在此基础上开展多形式、多维度、多领域的黎族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活跃学校艺术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可以在学校创设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学习、体验黎族艺术文化,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四)打造黎族艺术团队,引领黎族艺术教育特色发展

学校要制定完善黎族文化艺术特色的评价、考核、奖励机制,对创设黎族艺术氛围、教育、教学等方面成绩突出的教师予以奖励,并打造黎族艺术教师团队,从学生各阶段的教育出发,关注黎族特色的发展及社会动态,挖掘适合本学校学生学习、发展、创新的黎族艺术板块。依托校内开发与校外黎族艺术团队、机构的合作,促进黎族艺术人才输出,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体现海南省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的内涵。

(五)强化艺术教师的黎族文化培养,促进黎族教育良性发展

教师的黎族文化素养的提高是实行学校黎族文化校园特色的重要保障。因海南艺术教师的实际情况,大多教师来自外地,并非黎族,对于黎族艺术文化业不熟知。[2]应强化培养艺术教师的黎族文化素养,支持艺术教师在专业理论与实践的业务学习,积极组织艺术教师参加黎族艺术研讨会及培训,为黎族艺术教育传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并结合聘请黎族传承人或民间艺人和教师定期为艺术教师做指导与培训,有效促进黎族教育良性发展。

(六)增加黎族艺术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民族文化教育深入发展

在黎族艺术教育经费的问题上,还需要政府各级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去共同努力解决。黎族艺术的教育、活动,均离不开教育经费的投入,在艺术教育中经费比其他学科所占用比重要多,但从黎族艺术文化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和民族文化发展价值来看,这些经费的投入可以保障黎族文化各价值和功能的实现,为民族文化教育深入发展和创新保驾护航。

(七)研发、应用带有黎族文化元素的乡土教材

经调查,在海南省各市县中,陵水黎族自治县和五指山市的音乐乡土教材已出版,并已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海南省已有省级音乐乡土教材,但未正式走进课堂,其他市县和艺术专业的乡土教材还在研发当中。根据现状,应大力推进研发带有黎族文化元素的乡土教材,实质能真正使地方民族艺术文化应用在课堂,使黎族艺术文化教育有长足的发展。

注释:

[1][2]张 睿.海南黎族民歌文化研究[M].海南:海南出版社,2017(10):292.

(责任编辑:刘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