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以海南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改革与策略为思考点,分析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民族器乐演奏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方式、扩展丰富舞台实践与考评机制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民族器乐教学改革的策略,包括创新民族器乐教学模式和目标、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拓展学生展示舞台的能力、开设特色课程、加强科学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等,促进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改革推进,为新时代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民族器乐演奏型人才,进而将高校教学改革提升到全新的高度。
[关键词]高校;民族器乐教学;若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5-0047-02
随着多元文化主题时代序幕的拉开,社会多行业的融合与交织形成世界文化大融合的时期。在此时期以“音乐+”形式所产生的新型行业得到迅速发展,从而推动国家、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形成重要的经济竞争力之一。目前我国音乐表演专业的办学模式大致分为高等专业艺术院校、高等师范类院校和普通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等办学模式,所开设门类与课程基本沿用专业艺术院校的培养模式来开设课程,课堂教学以一对一授课方式为主,考评方式以舞台实践为主的方式一直沿用至今。特别是民族器乐在高校中,基本还是一对一授课形式,教学内容主要以独奏曲目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评机制等方面出现了教学单一化、考评单一化、教学管理体制固化等诸多问题。而在新时代社会转型背景下,综合类大学所培养的“又专又红”的学生,能否与社会行业发展无缝对接是一个让我们教育者深思的问题。因此,综合类大学如何培养社会所需求的专业音乐人才,尤其民族器乐演奏人才如何更好地输送并服务社会,是需要教育工作者们一同努力的方向。[1]
一、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民族器乐演奏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高校中,民族器乐专业长期属于从属专业位置,在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目标中、专业课程设置等方向都没有明确提出民族器乐演奏人才的培养方向或系统的梳理课程体系,这将导致民族器乐演奏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系统等问题,下面分述:1.民族器乐演奏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通过分析、比较海南高校以及其他同类院校音乐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在一些高校中民族器乐专业没有确立为主体性专业地位,仅作为主体专业模块的选修课或是技能拓展模块部分,甚至国内其他综合类院校没有开设民族器乐课程,在民族器乐教学计划中,有的民族器乐课程设置学生在大二第一学期才开始接受专业学习,这都将会影响整体民族器乐人才专业培养目标。同时,一些高校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器乐学生实际情况不符,有的学生出现进校临时转专业的情况,导致器乐专业学生是零基础教学情况。诸多复杂的问题直接影响器乐演奏人才培养目标,影响专业人才质量的培养;2.课程设置:在高校艺术院校中,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普遍沿用音乐学院的“老三门”即:视唱练耳、曲式、和声。[2]除此,增加中西音乐欣赏、民族民间音乐等课程,专业课程一般都是技能类课程。这既没有突出地方高校教育特色,也没有区分高校与专业艺术院校在专业程度的不同,从而影响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知,以及整体艺术素养的提升。
(二)缺乏创新性的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推进,现阶段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模式主要还是以一对一授课为主,教学内容以传统独奏乐曲为主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忽视了高校学生与专业艺术院校学生的专业差别,而且也影响学生对整体专业知识结构的认知,影响学生对音乐丰富变化的想象。因此,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内容的丰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否则,很难保证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不利于民族器乐教学的推进。
(三)教学评价单一化
一些高校在开展民族器乐教学评价中,过于注重教学成绩,没有对教学过程的分析予以高度重视,甚至是“一人堂”的打分制,即:教师个人负责自己学生的成绩,这不仅破坏了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同时,容易产生学生对专业态度的不端正。因此,一些学生缺少学习课程知识的热情,然后在考试之前,出现突击学习现象,这很难实现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的目标,而且对专业教学的科学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有一些教学情况,因为学生本身专业程度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努力付出程度也不同,而以“一曲定音”的话,往往出现平时努力的学生也许因为临场发挥不好,而没有取得好的成绩;而平时表现不积极的学生,由于专业程度相对高些,反而期末成绩很好等反常现象。因此,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细化考核项目,加大平时成绩、平时作业反馈情况、课堂表现、期中成绩的比例,尤其注重学生平时对专业知识的阅读、学习、专业模仿等学习过程,从而加强构建科学的考评机制,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同时也发现学生个人长处等。
二、高校民族器乐课程的重构
(一)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现阶段,在一些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对民族器乐演奏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出现了严重的教学模式同质化现象。因此,高校必须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明确民族器乐演奏人才培养目标。而不是简单作为其他专业的附属位置。民族器乐在音乐表演专业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是其他艺术形式不能取而代之的艺术形式,也是我国优秀文化艺术的结晶与体现。具体而言。高校要把民族与地方区域文化相融合,转化文化产业与社会价值。明确应用型器乐演奏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形式等得到顺利开展与科学规划,确保民族器乐演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与发展相契合。[3]
(二)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体系:1.重视民族器乐演奏专业,在一些高校开展民族器乐人才培养中,一直没有将其专业地位凸显出来。基于此,课程设置模块也是比较单一化,导致教学内容出现循规蹈矩的现象。这不仅制约其他专业的发展,也对整体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因为,民族器乐专业在音乐表演专业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他承载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与丰富、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因此,民族器乐的发展是高校不容忽视的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加强多样化的课程,整合传统的课程。比如:视唱练耳与乐理、曲式与和声、音乐赏析等课程,都可以大胆尝试整合。2.在增设选修课程方面,可以增设民族学、民族历史以及民族艺术等课程,引导学生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3.开设实践类课程,不仅限于学院的实践课,也可以扩展到学校内的实践课程,带动整体校园打造民族文化风尚。同时,走向社会实践、参加团体、专业比赛等活动。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打破课程设置的地点、空间、时间的堡垒。
(三)突出特色课程:在海南高校中,民族器乐课程没有更好地突出地方特色。目前,在专业教学中基本沿用音乐院校的几类专业,如:二胡、古筝、笙、笛、扬琴等。有些高校连基本的民乐几个大件专业都没有,还存在缺乏专业师资等问题,导致部分学生有专业没有专业老师的现象,也有进校改专业的现象出现。这些都严重影响当地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与教学开展。这个因素也是造成民族器乐专业的发展在高校专业夹缝中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1.设置特色课程,在民族器乐教学中,寻求自己发展的同时,首先要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开设结合海南八音、竹木器乐等乐器、多民族作品赏析课程,民族器乐教学理论课程、器乐维修等课程。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充分体现地方的民族特色。2.在教材方面,需要自编的教材,在内容上,可以按风格划分,也可以按时期划分。归纳、整理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从而保存、创编一些海南民歌等作品。这样不仅丰富教学内容,也对海南黎苗音乐作品进行科学梳理与传承。
三、开展丰富的教学模式
基于高校民族器乐演奏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区分高校与专业类艺术院校的比较,针对高校器乐类学生,需要分层次教学。可以分为小组课、一对四、一对二、一对一等教学模式。从而打破器乐学生不能上大课的形式。在教学内容方面也可以多组合、多声部授课。从原有的以独奏曲为主的授课内容,拓展为重奏、齐奏、合奏等组合形式。不仅丰富学生乐曲的接触面,也拓宽了艺术合作形式。包括可以和西洋乐器,西洋管乐、弦乐、钢琴等,都是可以合作演奏。使学生对本专业的思想意识不仅停留在民族层面,而是与世界文化艺术大融合的概念中。对学生深入认知学科、学科的发展与未来方向有着重要影响。
四、建构科学多元化考评体制
器乐考评机制必须要加强科学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确保学生学习成绩与教学规律的科学性要求相符合。首先,从学生角度要将客观规律和知识教育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用心度的过程,避免出现突击学习现象。其次,从教师角度讲,在评价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析教师思想素质、专业素养以及教学用心度等问题,引导教师创新性思考民族器乐教学方法,不断增强专业知识教育的全面性。再次,拓展学生考核形式,高校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舞台展示机会,这不仅是每学期的一次期末考试,考试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舞台考试形式、社会演出形式或组织、策划综合晚会形式;这不仅在校园、社会扩大民族器乐表演的空间和范围,也使得民族器乐的受众群体得到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与喜爱。在学生考查方面,也集中体现了学生综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得到全面专业素质的发展。
学生成长是个过程,教育者需要关注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状态与进步情况。通过科学考评机制找到准确、适合的教学方法去帮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完成自己的艺术梦想。而这些都基于教育者对民族器乐人才的高度重视与教育思考。我们经常听到“民族的才是世界”,我们不仅看到国外优秀的艺术文化形式与经验,同时,最重要的还要发展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这是我们艺术教育的根基、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与更好传承的基础。
注释:
[1]王 佳.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8,06(03):89—92.
[2]蔡 央.民族器乐教学探究[J].艺术探索,2016(06):80—81.
[3]王燕如.对大学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几点思考[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0,19(04):110—114.
(责任编辑:崔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