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傅庚辰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在近七十年的音乐创作实践中,创作了数以千计的音乐作品,有些已成为各个时期的经典。本文以作曲家的歌曲创作为主线,对其艺术之路、艺术成就、艺术特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傅庚辰;音乐创作;艺术成就;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5-0001-03
提起作曲家傅庚辰的名字有人可能有些陌生,但哼起《红星歌》《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太阳出来照四方》等经典歌曲的曲调,大家一定耳熟能详,甚至能演唱并陶醉其中。这些精品的曲作者就是傅庚辰——一位在我国音乐界享有盛誉的作曲家和将军。
一、艺术之路
1935年,傅庚辰出生于黑龙江省双城县。1948年入东北音工团学习笛子和为部队演出,不久入东北鲁艺音乐系少年班学习小提琴,1950年任东北文艺工作团小提琴演奏员,次年入东北人民艺术剧院歌舞团任演奏员、分队长,其间半年参加抗美援朝慰问团赴朝慰问演出。1953年开始音乐创作,翌年入东北音专作曲系学习。1957-1960年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二团创作员。1961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作曲、音乐组组长。1983年任总政歌舞团团长兼党委书记。1989年任解放军艺术学院任副院长,次年晋升少将,又年升任院长。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1999—2009年任第五、第六届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现任中国音协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荣誉委员、中俄友好协会顾问、联合国世界音乐理事会终身荣誉会员等。
二、艺术成就
作为当代最具影响的作曲家之一,在70年的音乐创作生涯中,傅庚辰将军以艺术家的赤诚为伟大的祖国和人民谱写出数以千计的音乐作品,其中多部(首)已成为不同时期的经典并广为流传。据统计,他共创作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近千部(首),其中歌曲八百余首、影视音乐七十余部、管弦乐十部、歌剧、舞剧、话剧音乐等多部及众多其他体裁的作品,可谓璨若星河……在上述创作中,其歌曲作品不仅数量众,而且质量高,集中代表了作曲家的创作成就。《雷锋,我们的战友》《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地道战》《红星歌》《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等电影插曲或主题歌,伴随着电影的放映风行全国,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受群众欢迎的声乐作品,深刻影响了几代人。新世纪以来,作曲家在致力于歌曲创作的同时,有感于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创作了大型声乐套曲《航天之歌》(2003)、《小平之歌》(2004)、交响诗《红星颂》(2005)、交响组曲《地道战留给后世的故事》(2005)、大型声乐套曲《毛泽东之歌》(2011)、交响组曲《雷锋之歌》(2013)、组歌《卢沟桥组歌》(2015)等,在音乐界产生较大影响。
傅庚辰将军的作品除得到广泛传播外,还获得众多奖项:歌剧《星光啊,星光》(与沪邑合作)及歌曲《请允许》《红星歌》同时获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广电部、中国文联、团中央六部委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创作一等奖;由其作曲的故事片《梅花巾》获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歌曲《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难忘》获解放军文艺奖、《阵地上的思念》获“唤起我美好回忆的那些歌”创作一等奖;大型文献片《共和国元帅叶剑英》获“五个一工程奖”等,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作曲家的创作成就。
三、艺术特色
纵观傅庚辰将军的创作,其首要的特色是题材丰富,体裁多元,并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切实践行“二为”[1]方针。
其题材包括:1军队与革命历史题材。2革命家诗词题材。3歌颂英雄人物、纪念革命先辈题材。4表达对祖国和党的热爱之情、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题材。5少年儿童题材。6抒写人民生活和情感题材。7友谊与和平题材。8校歌、市歌题材。其体裁有颂歌、抒情歌曲、圆舞曲、进行曲、摇篮曲、叙事歌曲等。
将军七十年的创作实践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抗美援朝、新中国建设、“文革”动乱、改革开放、新世纪曙光等历史阶段,其有感而作的各时期“主旋律”作品,以其鲜明的时代性而引发广大听众的强烈共鸣,成为记录特定时期重要事件的艺术符号之一。如1958年创作的志愿军题材的歌曲《告别朝鲜》(黎汀词)表现了志愿军从朝鲜撤军前夕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的动人情景,反映了抗美援朝这段血与火的辉煌历史。1964年创作的电影插曲《雷锋,我们的战友》(傅庚辰词),以其生动的音乐形象和真挚的情感,提升了电影《雷锋》的表现力,将毛主席号召的“向雷锋同志学习”[2]活动推向高潮。1965年创作的抗战题材的歌曲《毛主席话儿记心上》(傅庚辰词),以跌宕起伏的旋律提升了主人公的思想境界、深化了电影《地道战》“全民抗战”的主题。1978年创作的歌剧《星光啊星光》(与沪邑合作)对“文革”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否定,与同时期出现的同题材文学、艺术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先后于2003、2004年创作的大型声乐套曲《航天之歌》(翟泰丰词)、《小平之歌》(翟泰丰词),分别对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行了由衷地赞美和对一代伟人邓小平的丰功伟绩进行了深情缅怀……这些作品不仅艺术手法精湛,而且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其作品的第二个特色是于曲式结构的简约化中追求句法对比,求新求变。
全面审视傅庚辰将军作品(尤其是歌曲)的曲式及句法结构,主要以单曲式为主,看似无奇,实则别具匠心。如《红星照我去战斗》虽为一部曲式,但其多句体在句法上却求新求变:首句4小节一气呵成,第二乐句变为3小节,长度减缩,第三乐句由下三度模进的两个乐节构成,第四乐句起承转合之“合”意明显,但采用主音置弱拍且短时值的处理方法,形成不完满终止。接着,音乐出现补充性的第五、六句(4+3),从而形成特色化的多句体一部曲式。作曲家作如此处理既较好地适应了歌词,也体展现了创作的个性化。歌曲《破烂王之歌》为再现单二部曲式,其特色在于引子包括4小节极富地域特色(辽宁本溪)的“主导动机”(叫卖声音调):
该“动机”贯穿全曲,既强化了音乐整体的结构力,又突出歌曲的主题及谐谑风格,可谓画龙点睛之笔。在结构的具体布局上,A乐段(11-36)为多句体(6个乐句)收拢性结构,其中首句(11-14)为诙谐风格的两乐节重复,第二乐句(15-18)为首乐句材料展衍,第三乐句(19-22)派生于首句但取消了休止符,第四乐句(23-26)再现首句的节奏,但落在调式二级音(商音),第五乐句(27-30)再现第二乐句节奏,材料基于第四乐句,第六乐句(31-36)材料具有综合性,长度扩充为6小节,并收束于主音(宫音)。从以上分析可见,该乐段尽管乐句繁多,但句法灵活多变,于材料之展衍中获得统一,无冗长之感。B乐段首句(37-40)首先再现“主导动机”,并以相同节奏型引出对应的第二乐句(41-44),接着变化再现(扩充1小节)A乐段的末句(45-51),完成再现单二部曲式的整体布局。值得称道的是,作品结尾“主导动机”再现,巧妙地与歌曲开头实现了呼应。《航天圆舞曲》(选自大型声乐套曲之四)为并列单二部曲式,其特色在于A B两个乐段以独唱形式作初次呈示后,再作一次变奏(二部合唱),并补充向属大调转调的尾句,将音乐推向高潮,仅最后4拍通过伴奏回到主调(E大调)。如此处理,既保持了曲式结构及音乐材料的简洁,又强化了主题及音乐的表现力,可谓大繁若简、事半功倍。
其作品的第三个特色在于其浓郁的民族风格。
细心研读傅庚辰将军的作品,会被其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所吸引。民族民间音乐素材、以五声音阶为主的调式、五声纵合化和弦等,都使音乐浸润着泥土的芳香。《映山红》采用江西兴国民歌素材,与电影画面情节丝丝相扣、浑然一体,使观众身临其境。大型声乐套曲《小平之歌》之《他从广元走来》开头采用川江号子素材,地域音乐语调鲜明,加之演唱者方言化的演唱,即刻把听众带入小平同志的故乡,有很强的画面感,大大提升了作品的表现力。《毛主席话儿记心上》采用河北梆子素材,使地道战区域具象化。该剧种在地道战发生地冉庄一带群众基础深厚,用其素材创作可谓恰到好处。该插曲的出现与电影情节及主人公思想的升华相得益彰,可谓锦上添花。
其作品的第四个特色是音乐发展手法简洁有效。
细析作曲家的作品,看似简洁寻常的某些发展手法在其手下变得活灵活现,展示出非同寻常的巨大能量,成为其作品成功的亮点。
1重复、模进等手法的应用
如何谱写出既易于大众听懂接受,又不流于一般化的音乐作品,更好地服务于大众,是傅庚辰将军创作所追求的目标。因此,他选择或自创短小精悍但立意明确、直抒胸臆的歌词作为谱曲对象,并力求音乐亦精炼集中地表现歌词立意。鉴于此,他充分运用重复(完全重复与变化重复)、模进、音程扩大与缩小、节奏紧缩与疏松等手法,使歌词内容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和深化,起到排比递进、此起彼伏的效果,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这在《地道战》《映山红》《红星歌》《雷锋,我们的战友》等作品中得到集中展示。
2准确生动的节奏
节奏是音调有规律的运动形态,被称作音乐的“骨架”。在傅庚辰将军的作品中,作曲家十分重视节奏在描绘景色、塑造形象、抒发情感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对节奏进行了精心而独特的设计。如歌曲《地道战》,作曲家为突出“地道战”三个字,运用附点与休止符节奏,干净利落、字字铿锵,极富表现力。而前八后十六加两个八分音符的节奏则轻快活跃,准确地表现了游击队员机动灵活、神出鬼没打鬼子的特点和形象,极富画面性和造型感。《雷锋,我们的战友》中抑扬格节奏的出现,打破了进行曲常用扬抑格节奏的一般规律,使音乐呈现出新的特色。该特色出现在20世纪六十年代的进行曲体裁中,更显新颖和别致。
3支声式手法的运用
支声式复调在傅庚辰的作品中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良好效果,这得益于他长期向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歌的学习和研究。该手法以一个曲调为母曲,另一个或多个曲调与之形成时分时合的关系,既突出主旋律的主导地位,又加厚了音乐织体,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基于上述特点,傅庚辰在自己的作品中进行了灵活的运用,收效显著。
谱例选自大型声乐套曲《小平之歌》第一乐章《他从广安走来》的二部合唱片段,方框标出的部分为“合”处,其他地方为“分”处,其支声式特点一目了然。该片段出现在作品以川江号子为主的领唱、分唱片段之后,以男女二部合唱形式出现,亲切感人,代表了人民的心声,既与前面片段在表演形式及音色上形成对比,又使变化不过于强烈,点到为止、恰到好处,彰显了作曲家成熟的把控力。
结 语
作曲家傅庚辰在近七十年的音乐创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潜心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他虚心学习民族民间音乐和专业作曲技法、切实践行“二为”方针,创作的数以千计的音乐作品不仅题材丰富,而且体裁多元,许多已成为各个时期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唱(演奏)并深刻影响了几代人。傅庚辰同志的创作讲究有感而发,他入火线、下连队、钻地道、奔广安……用自己的切实体验和真实感受写作,创作的《告别朝鲜》《雷锋,我们的战友》《地道战》《他从广安走来》等作品,才那样情真意切,真挚动人。
在创作手法上,傅庚辰同志没有随波逐流去追随某些新技法和新时尚,而是从大众需求着手、从创作需要出发,充分挖掘传统技法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并合理地加以运用,收到良好的创作成效。同时,追求手法的简洁和材料集中,充分发挥重复、模进、音程扩大与缩小、节奏扩大与缩小、支声式复调等创作手法的作用,使歌词内容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以此强化作品的表现力。长期电影配乐的创作实践,造就了傅庚辰同志乐中有画、画中有乐的高超创作技巧,使得其作品具有很强的画面性和造型感,易于受众理解和赏析。
傅庚辰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仍精神矍铄、乐思泉涌,仍笔耕不辍从事创作。衷心祝愿我们爱戴和敬重的将军作曲家身体健康,为祖国和人民谱写出更加动人的乐章。
注释:
[1]“二为”是指文学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1963年3月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责任编辑:崔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