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从信息时代学前教育的多元化与智能化特点出发,提出了从多元感知到音乐智能开发的学前音乐教育理念,通过对3-6岁儿童钢琴与双排键电子琴教学实验效果的比较分析,得到了一种从音乐启蒙到音乐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模式。结果表明,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是在多元感知训练基础上,去寻求一种快乐学习的过程,并且通过快乐学习能够促进音乐智能的开发。
[关键词]儿童音乐教育;音乐感知空间;快乐学习;音乐智能;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9-0164-03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近代到现代已经探索了一个多世纪,出现了多种针对儿童的音乐教育教学理念、模式和体系,但是,没有哪一种音乐教育与教学模式对每个孩子都适用。也就是说,由于每个孩子音乐感知的差异性以及对环境适应性与接受方式的不同,不可能存在一个普适的、绝对的音乐教育教学模式。因此,探索儿童早期音乐学习模式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多元音乐感知的音乐启蒙
(一)奥尔夫乐器与双排键电子琴
人的一生有两个重要的音乐才能发育期,一是3-6岁(幼儿)的学前阶段,二是12-15岁的学生阶段,而学前阶段是儿童早期音乐启蒙时期。从中国儿童早期音乐启蒙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指幼儿园)缺乏完善的面向对象的音乐启蒙教育体系,也就是说,仅仅停留在唱唱儿歌、做做游戏的整体形式教育上。因此,父母们通过选择家庭音乐教师和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等,以掌握某种音乐技能的方式培养孩子的音乐才能。对于3-6岁的儿童来说,采用钢琴作为零基础的音乐学习方式(当然也可以选择其他的器乐)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通过调查分析表明,只有个别具有器乐演奏天赋的孩子才能获得较高的音乐学习成就,大部分孩子并没有从中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1]
近些年来,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在中国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中得到了普遍重视。在理论上,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的确符合学前音乐教育特点,他所创立的在音乐教学中使用的乐器,体现在以节奏为基础,结合身体律动,唱、奏、动、听,突出打击乐和多种声感特征,称之为“奥尔夫乐器”。[2]但在实际儿童音乐启蒙教学过程中,要达到“奥尔夫乐器”所要求的各种“固定音”和“非固定音”的音响条件和环境并不容易,并且,如何在儿童音乐启蒙中有效地组织与运用“奥尔夫乐器”也需要精心设计。那么,如何选择和创新“奥尔夫乐器”真正体现奥尔夫教学法的有效性,则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在双排键电子琴的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双排键电子琴(简称双排键)就是一种智能化的“奥尔夫乐器”。因为,双排键作为一个智能化电子乐器,它的音响效果丰富,具有上百种音色,可以模拟弦乐、管乐、电声、人声、打击乐等,是一个完美体现声音效果的音乐感知空间[3]。
实际上,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理念是:“一切从孩子出发,用自然的、原始的、多元化的素材引导孩子,其教学目的是让孩子充分体验音乐。”[4]也就是说,在孩子的音乐启蒙阶段,教学的目标不是技能,而是从多元化角度让孩子自然进入到音乐空间,孩子不是听课的学生,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是一种先于智力的体验。
(二)多元音乐感知的意义与作用
3-6岁儿童的音乐教育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基于感知的音乐启蒙;二是基于技能的音乐学习。也就是说,只有当孩子进入到了音乐空间,能够真正感知到音乐快乐、音乐需求时,才能真正体现音乐学习的意义。感知训练是儿童早期启蒙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因为感知训练是孩子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能力的基础,有效的感知训练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智力水平。对音乐敏感是儿童的天性,敏感是产生兴趣原因、快乐是兴趣的保证,因此音乐感知训练成为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必备内容。
虽然音乐感知训练已成为儿童早期音乐启蒙教育的共识性问题,在学前音乐教学中得到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并一致认为:要从儿童的可听、可见、可想等全方位的音乐环境中,训练儿童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例如,注重培养儿童对每首旋律(歌曲)的线条、节奏,以及从简单的快慢、强弱、长短逐渐到难度稍高的音高及音色等。在循序渐进的感知训练基础上,逐渐达到对音乐风格、音乐结构、音乐体裁等方面的感知。实际上,感知训练是一个笼统的、模糊的过程,并没有具体的标准和模式,需要针对不同儿童的接受程度来进行。
研究表明,儿童的音乐感知不能仅仅局限于从音乐到音乐的感知范畴,而是建立在时间、空间到音乐活动的各种生活体验过程中,通过音乐的多种形式进行感知训练,可称为多元感知空间训练。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音乐不是静下来学的,要让孩子们参与音乐活动,通过自己的身体去感受不同时间与空间环境下的音乐,从头到脚都可以参与进来,去感受节奏,体会音高,感知各种声音。例如,为了让孩子们获得不同乐器的感知,有的音乐教师或家长让孩子近距离聆听乐队的彩排,当乐器开始时,小朋友们会注意是哪个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大提琴、长笛还是小号。实际上,管弦乐和交响乐是最适合孩子们训练音乐感知,是最能体现时间与空间特点的音乐感知。但是,为孩子们提供这种机会并不是太多。现今,有了双排键电子琴就能解决孩子们感知各种乐器和音乐效果。因此,通过双排键电子琴将儿童的音乐启蒙建立在时间、空间与活动活动环境中,通过对儿童的音乐感知训练,建立起一种音乐需求的意念,在不同的音乐感知基础上,通过自身对弹奏乐曲的体验,真正进入音乐学习的阶段。如图1所示:
二、从快乐学习到音乐智能
(一)从多元感知到快乐学习
我们知道,孩子在幼儿时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可塑性、可教性非常强,也就是说,终身使用的基本材料和工具,都是在这个时期学到的,孩子的人生能否快乐也是这一时期所奠定的。那么,什么是快乐人生呢?人如果能正确发现自己的智能类型与特点,在一生中得以展示,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收获和满足,这种人生是快乐的。父母都希望未来孩子们能够有快乐的生活,美好的一生,那么他的美好的一生就应该从“快乐音乐”开始。从传统的技能型教育向多元智能型的快乐教育转变是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如今,要倡导“快乐音乐与快乐学习”,那么,什么是“快乐音乐”呢?比如器乐、舞蹈等都有快乐的因素在里面,因此要求音乐教师尽力去挖掘这种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能够理解到,又能够做到的体现这样快乐的一些素材、一些因素,然后在教学的实践中展开,让孩子们非常开心、非常自觉自愿地融入到音乐里面来,这些要素必须引起音乐教师们的足够重视。
学习乐器需要手眼协调分工,这对带动孩子其他方面的智能锻炼也有一定的帮助。但是,4岁以前的儿童,由于小肌肉还没有发育完全,学习乐器可能有点勉强。再加上年龄小的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又比较喜欢玩耍,枯燥单调的乐器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有可能会造成他们的厌烦情绪。传统的方法是选择钢琴等乐器引导3-6岁的孩子进入音乐空间,但是,对于音乐启蒙教育来说并不是容易的一件事。随着双排键电子琴在中国音乐教育领域的深入发展,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双排键显示出了它的不可替代作用。近些年来,由于双排键电子琴在儿童音乐教育中逐步得到了认可,许多音乐教师将双排键演奏作为儿童早期音乐启蒙教育的有效方式。通过对中国10个城市的网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选择器乐接受音乐教育的儿童中,有48.8%的儿童选择学习双排键,在学习双排键的儿童中,表示获得快乐感的占有89.5%。并且具有96.3%的被调查者认为儿童早期学习双排键对提高音乐兴趣与爱好具有较大益处。[5]在3-6岁孩子的早期音乐教育中,将双排键电子琴结合到孩子的钢琴学习中,比较符合这一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双排键电子琴具有各种器乐演奏风格与音色功能特点,能够吸引孩子进入音乐环境,它能够起到自身演奏和伴奏的互动作用,它的丰富音乐效果,可以带来孩子好奇感,产生音乐兴趣。并通过接触这种乐器去了解音乐并喜欢音乐,然后愿意投入精力、愿意不厌其烦地去反复的弹奏这个乐器,达到音乐熏陶、得到更多快乐的目的。[BW(S(S,,)][BW)]
(二)学前儿童音乐智能开发
大量的研究与实验结果充分说明:儿童的语言能力、记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与他们早期器乐学习有较大关系。美国《神经心理学》杂志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儿时学习演奏一种乐器,有助于保持老年时候大脑功能,或者说,乐器演奏是一种挑战认知的练习,能使大脑更加健康。”[6]无论是哪一种儿童音乐教育与教学体系,例如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以及铃木教学法等,尽管它们具有不同特色的教育模式与方法,但通过音乐使孩子们在自然、快乐的过程中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是所有音乐教育体系与方法的共同目标。
也就是说,从“快乐音乐”到“快乐音乐认知”,从“快乐音乐认知”到“音乐智能发现”是今后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思想。那么,如何能够实现从“快乐音乐”到“音乐智能发现”呢?多元智能教育理论指出:“人的智能分为8个方面,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7]其中音乐智能在人类个体天赋中是最早出现的,其他7种智能都能在音乐的感知与学习中得到体现。所谓音乐智能是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节奏、音调、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而让儿童早期学习乐器是促进音乐智能开发的有效途径。
结语
研究表明,对于孩子的父母、音乐教师和有关儿童教育机构来说,儿童早期音乐教育需要解决如下几方面的问题:(1)既然器乐能促进孩子的智能,几岁学习为佳,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2)当前是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与电子音乐相互融合的信息时代,如何选择符合时代特征的音乐教育模式;(3)现今儿童音乐教育是建立在音乐专业教师、学校(或幼儿园)、父母三位一体的协同教育框架下,如何达到协同,如何发挥这种协同教育的作用是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的艰巨任务。
注释:
[1]何雨梦.音乐人才培养的可信教育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16—25.
[2]王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启示[J].早期教育,2010(03):44.
[3]王璐.双排键电子琴在儿童音乐素质教育中的作用[D].天津音乐学院,2010:12—25.
[4]修海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述评[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7(04):3—10.
[5]何雨梦.儿童音乐教育可拓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89—95.
[6]王"丹.关于多元智能中音乐智能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4(12):33—34.
[7]林金连.如何培养幼儿感知音乐的能力[J].读与写,2013(07):24—25.
(责任编辑:刘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