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社会经济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不断变化和提高。我国是一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人们更注重本民族历史与文化传承。如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符合大部分人对音乐的审美情趣,引起广大群众的关注和喜爱,中国民族声乐在原有的基础上接受许多新的理念,使民族声乐走上了传承、继承、创新、发展的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民族声乐;继承;多元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9-0150-02
当下公众的审美需求更趋于多元化发展态势。中国的民族声乐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具有多样表现形式、多种歌唱方法、多种表现风格的特点,其艺术魅力正吸引着更多公众的关注和喜爱。同时民族声乐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热潮的影响下,其唱法和表现形式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着许多新的变化,使民族声乐在传承的基础上走上更加多元的发展道路。[1]
一、适应大众审美需求
中国民族声乐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趋于多样表现形式、多种方法、多方向发展。如今人民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姿多彩,电子产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种电视剧和游戏更是深受广大青年喜爱,年轻人似乎更热衷于把时间花费在刷一部又一部的电视剧,或者永远也玩不腻的游戏中去,因此相对来说有些枯燥乏味的民族声乐更是不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声乐文化更是需要迎合大众的审美,融合时代要素的精髓,丰富声乐唱法的形式和内容,使其在具有独特魅力的同时能够同时满足大众的诉求,让更多的人从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欣赏,使审美需求不断提高。
二、中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具体表现
中国民族声乐历史悠长,来源于戏曲与说唱,随着历史与社会的发展,民族声乐不断创新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形式,以学院派、原生态、民通、美通等多样更能使广大民众所喜爱。[2]
(一)学院派
在音乐学院以金铁林、方琼、邹文琴、常留柱等民族声乐教育家不懈努力下,培养出一大批如今活跃在中国舞台上的民族声乐歌唱家,他们在传统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下借鉴了美声、戏曲的发声方法,使民族声乐既不失民族特点又拓宽音域,更彰显民族声乐的魅力,弥补了民族唱法上的不足,逐渐演变成了我们现在所听到的“学院派”的演唱方法。以吴碧霞为代表,她不仅民族唱得好,还勇敢地突破了“民族”和“美声”不可逾越的界限,并以美声在国际顶级比赛中获得奖项,在声乐界被誉为“中西合璧的夜莺”,多次成功举办个人音乐会,半场民族半场美声,这如没有很强的声乐功底是很难完成的。
学院派教学保留了民族声乐的原始特征后,借鉴了一些西方的科学唱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来自湖南的湘妹子雷佳。她的歌声完美结合了民族和美声的优势,融合了戏剧,民族和美声的特色,形成了大气优美的歌唱风格,打破了传统民歌的风格。她清晰纯净的音质又极具张力和穿透力,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可以说是最能够代表中国的声音。
雷佳演唱的每一部作品都会用最贴切的唱法来演绎,并不拘泥于一种唱法。例如早期雷佳参加青歌赛时的获奖曲目《芦花》,干净清澈的嗓音,及极佳的表现力让人为之沉醉,正是这种演绎风格让她在众多优秀的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冠。雷佳在2008年参与“奥运火炬接力”,她作为奥运国礼《中华五十六民族之歌》的主唱,将此唱片馈赠给来北京参加奥运会的列国元首。在东方卫视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由雷佳演唱的《板蓝花儿开》第一部分,雷佳选择了用民通唱法演唱,没有太多的技巧性,只是发自内心的轻声诉说,声音像山涧溪水一般缓缓流淌,让听众仿佛置身山间田野,清风拂面,花开心间。第二部分她选择了适合她音色的民族唱法,在她完美的演绎下,这首歌就像是为她“量身定做”一般。在雷佳的博士毕业演唱会中,她选择了多首艺术歌曲,中外歌剧选段和创作歌曲,囊括了古今中外各个时期的著名作品,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切换自如,不仅充分地展现了雷佳高超的演唱水准,也让观众们欣赏到了一场完美的“教科书级”视听盛宴。[3]
(二)原生态
“原生态”一词最早是来自于自然科学。原生态唱法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是客观存在。它最初起源于我国的极少数人,但它的传播却非常普遍。前些年曾多次成为央视青年歌手大赛的亮点,深受观众喜爱。有人说它的发声原则是来自新生婴儿的哭泣,婴儿的啼哭大概是人类发出的声音中最为原始的声音了。原生态唱法的出现也正意味着人们渴望追求这种本真的,没有受到任何杂质污染的声音。
关于原生态唱法,声乐圈内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原生态唱法是指五十六个民族各自所具有的独特的歌声。具体而言,这是一种由当地人共同创作并由当地人运用当地语言演唱的歌曲。有人认为“原生态”民歌是没有像学院派那样系统地研究发声方法,而是用地方语言和本嗓演唱的民歌,认为真正的原生态不是舞台的制作。我认为原生态唱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原始的本能,在劳动的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中,在欢乐或沮丧中的一种本能的情感表达。
近些年“原生态”民族歌唱方法的兴起,恰恰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心理相吻合。同样的,原生态唱法也进行了一些改变。一些原生态唱法的歌唱家在演唱时,保留原有的演唱方法,加上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使声音更具艺术性和表现力。西藏歌手才旦卓玛是原生态与科学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原生态唱法必将在我们国家声乐的未来以及世界声乐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民族与通俗
近年来,“民通”一词比较流行,这种唱法不属于美声、民族、通俗三种中的任意一种,这是近年来流行的一种新的演唱方式。是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借鉴通俗唱法的特点,使歌曲在具有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又带有时代气息,情感的处理也会更加富有层次感。虽然声乐界对此唱法也存在着一些异议,但从发展的情况来看,这种唱法有着雅俗共赏的效果,得到了大众的喜爱。
说到民通唱法,不得不提的一位歌唱家就是谭晶,她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唱民歌出身,在多年的演艺生涯中,她学习、大胆探索,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大众,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曾被称为“自然之声”,表现出她纯正纯洁的声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谭晶在《歌手》第二期竞演中的演唱曲目《九儿》。《九儿》原版是影视剧《红高粱》的主题曲,在《歌手》中谭晶将这首歌曲进行改编,加入了唢呐的Solo,又十分大胆地融入了摇滚的元素,给观众带来听觉上的冲击。近两年,谭晶已经完全转型为通俗唱法,这也说明“民通唱法”在声乐界已经有了一隅之地,也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
(四)民族与美声
在以往的声乐教学中,美声与民族往往是相互分离的,演唱方法与学生训练目标也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内容和演唱方式趋于单一化,学习美声演唱的学生通常只会唱外国歌剧、咏叹调等。他们不会唱民歌,学习民歌的学生也不会唱美声歌曲。
吴碧霞演唱的《苗岭的早晨》,取材于苗族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无疑是一首民族唱法的作品,但是歌曲中运用到大量的花腔去模仿山中的鸟叫和清晨热闹的劳作场面。众所周知,花腔属于美声唱法,而这首作品将花腔唱法运用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中去,将苗岭特色和美声花腔完美融合,是极具代表性的声乐作品。
(五)民族与戏曲
虽然从广义上讲,戏曲是属于民歌范畴的,但是目前一般情况下所说的民歌是不包括戏曲的,而是指具有民族风格的地方歌曲及创作歌曲。将戏曲元素融入到民歌中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戏歌。
首次将戏曲与民歌融合到一起的京剧唱腔歌曲《故乡是北京》,运用到了京剧慢板、京剧摇板等,还融合了京剧唱腔以及京韵大鼓的音调,歌曲韵味十足,"给人一种悠扬激越的感觉。还有大家所熟悉的京歌《梨花颂》,既是戏又是歌,好听又易于上口,深受广大听众喜爱。近日在央视戏曲频道《角儿来了》栏目中唱响的《此生最爱是梨园》是一首粤剧唱腔歌曲,这是一首用现代视角来解读传统戏曲的作品,打破了传统曲牌的结构,词句运用自由轻灵,语言、音乐、器乐的运用,具有浓郁的岭南风味,焕发着婉转醉人的魅力。[4]
结语
歌唱家们的成功告诉我们,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传承民族文化,看待新事物,多元化的唱法是新世纪音乐文化发展的产物。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紧随着国际的音乐发展趋势,适合我国听众审美。在美声民族和通俗唱法的基础上,发展我们的民族声乐,在现有的民歌、原生态民歌、呈现出民族和美声唱法的相互交融,民族和通俗唱法的融合,使民族唱法有新型演唱形式,为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使其在传承、继承的基础上向创新的方向发展,使多元化的声乐唱法的得到更多的展示机会,让声乐艺术永远具有无限的青春活力。而对于民族声乐的演唱,我们还要从多个角度去探索它,发掘它,使它永葆活力,让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永远屹立于世界的艺术舞台。
注释:
[1]金铁霖.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新阶段[J].乐府新声,2011(04):5—8.
[2]金铁霖.中国声乐的发展与未来——继承、借鉴、发展、创新[J].人民音乐,2013(11):51—53.
[3]胡郁青.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J].中国音乐,2007(04):147—168.
[4]石惟正.是分道扬镳,还是殊途同归?——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道路[J].人民音乐,2003(09):22—26.
(责任编辑:崔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