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独奏曲《抒情幻想曲》演奏分析

2019-04-29 00:00:00胡菁
当代音乐 2019年9期

[摘要]徐晓林女士是我国当代在筝乐创作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作曲家。其作品不论是题材与音乐语素的选择,还是演奏技法的运用与创新,皆具个人特色。其中许多作品被作为古筝专业教学中的常用教材,也是国内音乐舞台的常演曲目。文章针对其代表作品《抒情幻想曲》的演奏进行分析,共分为三节:第一,旋律核心素材与特点;第二节,定弦设计分析;第三节,演奏技术运用。

[关键词]古筝;徐晓林;抒情幻想曲;演奏

[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9-0123-03

徐晓林女士是一位为中国筝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作曲家,创作了许多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作品。她的古筝作品丰满、细腻,且带有含蓄、灵秀等特点,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加入,使其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加之其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她在演奏技法的选择以及织体的编排方面都能将古筝的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宜于古筝的演奏。

《抒情幻想曲》“创作于1991年。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1],站在窗前,望着飘飘洒洒的雪花,一股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开始创作。这是一首以自由变奏手法来组织发展的抒情性乐曲,在构思和创作中包含有许多即兴成分,给予演奏者极大的空间以发挥个人技巧及情感。此曲于2007年被指定为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的必弹曲目。

一、旋律核心素材与特点

此曲旋律的核心材料十分精练,通过将一个简短的动机进行有机的变化组合,使用“性格变奏的手法”[2],使之与各段的主题浑然一体。全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主题呈示和主题自由变奏。“稍自由的柔板”是主题呈示部分,其核心旋律是乐曲发展的基础(见谱例1)。

“流畅的中板”是主题自由变奏部分(见谱例2)。

“稍自由,深情的慢板”是主题的派生,是乐曲的第二部分(见谱例3)。

“激动的快板”是乐曲的第三部分(见谱例4),以比较舒缓的主题旋律与快速走音的伴奏构成节奏上的对位,类似中国戏曲中紧打慢唱的手法。

二、定弦设计分析

此曲在D调音阶排列的基础上,将小字一组b改定为小字二组#c,使小字一组a~小字二组a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A宫五声音阶排列(见谱例5)。

其音阶排列:在D宫系排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变宫音,使小字一组a~小字二组a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A宫系音阶排列,使小字三组d反而产生一种变音的效果。在民族调式体系中,变宫音出现,而宫音隐去,通过变宫为角的方式转入上属系统调,属于悲调。虽然乐曲的旋律进行并未明显转入上属宫系,但却也出现过旋律在D宫与A宫间的游移,如“流畅的中板”旋律的开始部分连续使用A宫的#C角音、B商音、#F羽音及A宫音,而后半句则经过B商音(D宫的羽音)回到D宫,并在#F角音上使用长音加以稳定。

第二乐句仍从A宫的#C角音开始,结束在E徵音(D宫E商)上,强化了其游移性。此外,宫音降低为变宫音所带来的柔和、暗淡的色彩,为乐曲的整体情绪增添了淡淡的惆怅意味。

正是由于徐晓林女士熟知筝这一乐器的特性,在创作中又充分考虑到乐器的音乐语言,才能不受传统定弦的限制,也突破了“为破而破“的约束,根据乐器特点,以实现音乐内容的表达为目的,借由尽可能少的改变设计尽可能丰富的变化,来完成其创作构思。

三、演奏分析

(一)演奏技法的运用

传统筝曲的演奏法,主要是右手弹奏发声,以及左手按颤取韵两大类。这些技法在《抒情幻想曲》中都被很好地继承,尤其是左手以韵补声技法得到了高度重视。

“稍自由、深情的慢板”(见谱例6~8)。

上谱例中的,由La音滑按至Si音,使琴弦的张力产生变化,再加上较为细密的揉弦(以Si音为中心,进行小幅度的准高准低的变化),琴弦的压力再次加大,使声音听起来更加委婉惆怅。随后加大力度奏出的向下二度滑音,压力稍有消解,而紧随其后的向下四度跳进音又滑至上方小三度,句尾则是向下大跳至低音区,音高的变化使之听来犹如深深的哀叹。声与韵在滑音的连接中流转,琴弦所承受的压力与心理张力也在“松-紧-松-紧-松”之间变换,不论是听觉感受还是演奏者内心的变化均是十分曲折的过程,对该段标题所要求的“深情”之表达起到了重要意义。反之,如不采用左手的作韵技法对所发出的音进行处理,则达不到上述情绪表达的效果。

谱例7和8是两个处在不同层次的乐句。前两小节从谱面上看差别甚小。然而演奏中的力度、速度却是逐步推进的,而左手的润饰处理及情绪变化也是层层递进的。

谱例7为本乐段第一个层次的第二乐句,以小节为单位可划分出三句。在左手滑音的速度变化处理上,上滑音相较于下滑音更为迅速,滑至所需的音高以后则将时值稍加延长,对谱面标记的装饰音起到了一定的强调效果;而下滑音则遵循其记谱节奏,使用更为平稳的速度处理。

谱例8是本段第三个层次的开始,三个乐句间似断非断、似连非连,大有一气呵成之感,其情绪也较谱例8更为激动。第三小节处,将滑音作为“台阶”一步步攀升,发音的速度与滑音的速度均逐步渐快,带来心理上的收缩感,表达了一种类似期盼、渴求的情感。

而在随后的补充句中,压力得到释放。音乐的发展和演奏者内心的情感均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这是由音乐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在满足音乐表现需要的同时,也将情感内容的丰富性衬托、发扬出来。

(二)音乐层次的划分

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会有一种合乎其逻辑的结构布局,因此各段落之间必然存在主与次的差别,一段之内也应有主、次乐句的区别,如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还应将主、次声部(主要指旋律与伴奏)进行区分。

此曲主题第一次出现为第6、7小节,旋律与伴奏音型在节奏上出现了交替、重叠,音区上也有交叉的情况,因此在演奏中须将二者区分开来,形成立体的音响。不分主次的演奏会造成旋律的模糊不清和音响上的混乱。

乐句与乐句之间,也同样存在主次之别。除主要旋律外,另有一个次级旋律(8-10小节)与之相和:这句旋律的整体效果是较为朦胧的,演奏中不宜过分强化速度、力度在听觉上的变化。[BW(D(S,,)][BW)]

在主题的第二次呈示中,次要旋律的篇幅(13-15小节)在这一次的呈示中有所扩展。在演奏中应注意一气呵成,而不宜弹得过分细碎。

主题第三次呈示时,主要旋律与次要旋律均发生了变化:主要旋律由两小节扩展为三小节,织体加厚,音域加宽(16-18小节)。次要旋律的篇幅则扩展得更为长大,其地位几乎可与主要乐句比肩(19-21小节),并由此进入连接部分。

(三)弹性节奏的演奏

弹性节奏是指在记谱的基准节奏时值基础上,通过演奏而产生的音符时值的长短、节奏的张弛变化,也常被称为“猴皮筋节奏”。以引子为例:第一个大乐句可细分为两个使用相同材料的小乐句。第一个小乐句从记谱节奏上看,带有松-紧-松的变化特点,演奏中也应遵循这一特点。但四个十六分音符却并非完全等分:前两个相对松弛,后两个则应演奏得略紧凑。向下的二度滑音

是此句中最为“紧张”的一个音,而句末的泛音则将压力消解。曲情显得深沉、委婉。第二小乐句在前一乐句的基础上变化、扩充,低回的效果被进一步强调。其节奏处理上,仍带有松-紧-松的张力变化。

第二个大乐句从低音开始,慢起渐快、弱起渐强,由低到高,一气呵成。这一句除末尾音外,均统一使用八分音符记谱,但实际演奏时需要处理成由慢渐快,并配合力度的弱起渐强,为后面的乐句进行铺垫。采用包含有四个八度的琶音作为句尾音,按照乐谱标记,可将其时值略微延长,强调了宽广、博大的气势。

第三个大乐句包含三个材料相似的小乐句。其记谱节奏的细微差别在于:第一个小乐句的起音是八分音符,而第二、第三小乐句的起音则是十六分音符。在演奏中,节奏的张力经过由松渐紧,最后回归于松的变化过程。从音高上看,第一个小乐句所使用的音高在大字组E~小字二组b的范围内,第二个小乐句所使用的音高范围为小字组d~小字三组d,第三个小乐句所使用的音高范围在大字组#F~小字三组d之间;从结束音上来看,第一、第二小乐句末尾的两个音均为小七度,第三个小乐句末尾两个音则为纯四度。这三个小乐句并不是简单的相加,其关键在于三者相互连接,并配合弹性节奏处理后所呈现出的整体趋势:萌发→壮大→消退,由节奏的张力和力度的推进共同实现引子部分的高潮。

第四乐句从长度上来说不及前三句,是引子的结束部分,仍带有“松-紧-松”的弹性特点,其作用在于使前面三句音乐的情绪得以延展。整个引子部分的张力变化也包含有“松-紧-松”这一弹性规律。

结语

筝的演奏技法作为筝乐文化的载体,与乐器自身的语言相关联。徐晓林女士受到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对筝这一乐器进行过深入的研究。通过对作品《抒情幻想曲》演奏技法的分析和演奏要点的阐述,明确了技法作为音乐的载体在演奏中的重要性,其具体运用时的任何细微差异均能引起音乐意义的变化;对乐曲的内部结构与层次进行细致划分,是使演奏合乎音理的基础和依据。其目的是为了在演奏中真实再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并通过二度创作对原作加以丰富,将音乐表演的真实性与创造性有机地统一。

注释:

[1]徐晓林.徐晓林——古筝作品专辑[M/CD].上海:上海海文音像出版社,2004.

[2]邱霁.情、诗、画、境——兼谈徐晓林筝乐作品的创作与诠释[J].中国音乐,2017(03):122—127.

(责任编辑:崔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