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演奏技术探究

2019-04-29 00:00:00丁钰洁胡萍
当代音乐 2019年9期

[摘要]文章以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为研究对象,指出了演奏该曲时容易出现的关于“钟声”主题的把握、大音乐跨度的连贯性这两个技术问题,并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了技术解决方案,有利于读者更深入理解该曲的技术难点,并通过合理的解决方案更好演奏该曲。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演奏技术

[中图分类号]J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9-0118-02

拉赫玛尼诺夫(1873.4-1943.3)是20世纪俄罗斯最著名作曲家、钢琴演奏家、音乐指挥家之一。他的作品旋律优美、充满激情、极富俄罗斯主义色彩,钢琴作品《升"c"小调前奏曲》是其创作技巧和风格成熟的典型代表作品,被誉为“命运主题”在西方钢琴史上具有无比崇高的艺术地位[1]。这首乐曲极富俄罗斯浪漫、激进的气息,但是受社会动荡环境和个人成长挫折的影响,又极具压抑的悲剧性气氛。该曲不仅使用了大量的八度和弦来表现钟声的效果,还具有较多音乐跨度较大的乐句,这些都给演奏者在演绎的过程中带来了相当的难度,本文将提出该曲容易出现的技术问题,通过具体分析,总结归纳出合理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演奏中容易出现的技术问题

(一)“钟声”主题的把握

在钢琴演奏中,演奏技巧的把握不仅可以表现出作品本身要表现的优美旋律,还能够将音乐织体塑造出更深层次的内涵和形象,进而在精神上与听众产生共鸣。因此,钢琴演奏者在对某首钢琴曲目进行技术揣摩的时候,不仅要掌握该曲目的所有演奏技巧,还需要结合好作曲家的音乐创作情感,思考音乐作品想要呈现给人的什么样精神、情绪、意念和内涵,只有从音乐演奏技术上去把握音乐的内涵和形象,才能够将作品中所包含的艺术真谛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演奏《升c小调前奏曲》的时候也是如此,在研究拉赫玛尼诺夫个人钢琴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就感受到作曲家本人对“钟声”这一主题旋律的偏爱和喜好。在《升c小调前奏曲》中,其钟声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克里姆林宫,在演奏的过程中,各类模仿“钟声”的键盘音高相互交错在一起,总会给人一种“钟声鸣聚”的音乐感觉[2]。不少演奏者在演奏《升c小调前奏曲》的时候,不能很好地把握重要的“钟声”主题音乐形象和内涵,一方面由于对乐曲创作构思了解不足;另一方由于对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风格了解不充分,对于"“钟声”主题庄严、肃穆、压抑的音乐形象,以及透过“钟声”主题表达作曲者愤怒、无助情绪的理解不够深入。

(二)大音域跨度缺失连贯性

钢琴作品中大音域跨度的演奏无论作为连接句,还是作为高潮句,都可以营造出某种震撼而华丽的织体效果。例如在《升c小调前奏曲》中,就有大量连续的大跨度段落,如果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能够保持好音的连贯性,便可以营造出该首曲目庄严肃穆、激情悲怆的音乐效果[3]。

在实际演奏过程中,许多演奏者不能很好地将这首曲子的大音域跨度连贯而流畅地演绎,这是因为许多演奏者在弹奏这首曲子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技术问题,如不能够将该曲中大跨度的连贯性和流畅性表现出来,则更谈不上让音乐旋律变得深沉、延续、柔和而通透了。

二、技术解决方案

(一)“钟声”主题的演奏技术

钟声主题是作者受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钟声的启发而写成的,这一主题确实能让人联想到悠远的钟声和教堂中此起彼伏祈祷般的颂歌声[4],同时这一主题呈现出全曲的核心,在对《升c小调前奏曲》“钟声”主题的把握上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演奏者需要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音乐内涵与形象:

首先,开头部分需演奏出钟声的庄严感(1-3小节)。曲子一开始使用了重低音来引入,这个时候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需要将右手几个手指同时收拢、叠起来演奏出谱子上所出现的重低音,手指的力量在触键的时候要变得坚实而有力,营造出一种“敲钟”般的声音。而左手在演奏这几个小节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掌关节的支撑,旋律要贴着键盘来演奏,落指要整齐,让所发出的音带着沉稳的厚重感和严肃的有序感,从而营造好音高部分“钟声”的庄重的音乐形象。

其次,再现部分需演奏出钟声的愤怒感(46-48小节)。在这几小节中,乐曲的发展到再现部,说明整首曲子的情绪已经达到了高潮部分,八度的和声织体较之前的部分整整翻了一倍,由此说明,在演奏这部分的时候,钢琴所展现出来的音响效果需要更加的饱满而振奋。因此,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需要将力量集中在指尖上,合理运用大臂,同时上半身略往前倾,以身体的重量对手指加以支持,让音调可以通过增强了的重量传递出去。此外,还需要双手保持具有爆发力的快速下键,使得和弦音色集中,共鸣强大具有轰隆之感,表现出无比铿锵有力的“愤怒感”,进而展现出作曲家内心悲愤而绝望的呐喊之声,同时也传达出作曲者在被黑暗社会的压迫时,在面对自己悲惨个人命运时的那种无助、绝望、呐喊、愤怒之情。

(二)用踏板弥补大音域跨度的连贯性

钢琴踏板在使用上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和灵活性,因此,对钢琴踏板的发挥和利用可以说最能够表现音乐色彩,体现演奏者表演创造力的。在作品《升c小调前奏曲》中,踏板的使用是曲子的一大亮点,表演者如果能够将踏板使用得当,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大音域跨度演奏中连贯性不足的问题,进而更好的表现出该首曲目的音乐情绪[5]。

因此,在使用踏板来弥补《升c小调前奏曲》中大音域跨度的连贯性的时候,演奏者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踏板使用情况:

首先,是要使用连续低音的连音踏板法(1-2小节)。在这个小节中,一开始就使用了三个深沉的八度低音,这时候为了增强音响效果,演奏者需要连续使用右踏板来增强音与音的连贯性,同时,踏板的使用要滞后与手指,即:手指在触键的时候,右脚要抬起,然后迅速落下,手指每弹奏一个音,低音踏板就要迅速地更换一次。在这一过程中,演奏者的大臂要紧张抬起、指关节不能塌下去、指尖要竖起来。演奏者在放踏板时要彻底,在连接上要紧凑,进而让这种连续低音的连音踏板增加好音乐织体气势和音响效果,让音乐情绪更具连贯性。

其次,是要使用连续旋律线条的半连音踏板法(3-4小节)。在这几个小节中,出现了左右手在高音区的八度模进弹奏,演奏的力度也很弱,这说明:如果要表现出高音旋律的连贯性和通透性,光靠手指来弹奏是不可能实现的,还需要加上连续旋律线条的半连音踏板,才能够控制好音色,保持训练平稳而连贯的发展。因此,演奏者在技术上需要彻底放松好手臂,将手掌和指关节固定在八度框架内,在使用踏板的时候,要注意控制好脚掌,踏板只需要踩到一半就可以了,不需要全部踩下去,这种半踏板加连音踏板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起到延长和修饰声音的作用,进而让旋律线条变得更加连贯动人。

最后,是要使用快速连接的颤动踏板法(15-18小节)。在这几个小节中,音乐的旋律是非常富有律动和激情的,如何使用踏板来连贯好音乐的情绪,则需要演奏者巧妙地使用好颤动踏板,即:脚掌对踏板进行迅速的踩踏,并且踩踏的动作幅度要小,换踩的频率要高,踏板不能够全部踩下去,而是需要踩得浅一点,让音效效果变得更加绵延而不浑浊。又因为这一片段中,右脚踏板的频率需要随着音高声部的旋律来更换,但是由于手指演奏的速度实在太快了,笔者建议表演者手腕带动着手掌和指关节在琴键上做水平方向上的连贯移动,这里颤动踏板的使用可以缩减为每小节使用2次。这样踏板动作便可以“小”而“快”地控制好,进而与音乐律动保持一致性,使整个音乐织体变得自然、流畅、连贯了。

结语

钢琴演奏者在演奏《升c小调前奏曲》这首曲子的时候,容易出现音乐内涵与形象把握不到位、大音域跨度缺失连贯性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上分析,笔者针对两个技术问题,结合自身的演奏经验,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解决方案,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

当然,要想更全面而完整地演绎好《升c小调前奏曲》这首曲子的审美特点,还需要演奏者们多方面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理解拉赫玛尼诺夫这个作曲家,及其在钢琴音乐创作中所流露出来的构思、对艺术的见解及心理活动等。充分认知这些相关知识将有利于大家理解和探究具体音乐作品的演奏技巧。

注释:

[1]黄丽丽.浅析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J].北方音乐,2018,38(18):86.

[2]郭佳媛.申克分析法与传统分析法之视角对比——以解读拉赫马尼诺夫《前奏曲op.23"no.5》为例[J].黄河之声,2019(02):7.

[3]吴榕蓉.自深深处"评中文版音乐剧《拉赫玛尼诺夫》[J].上海戏剧,2019(01):17—19.

[4]朱姝尧.浅析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的钢琴伴奏特点[J].艺术科技,2018,31(07):128.

[5]周若荷.浅析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J].音乐时空,2016(08):164—163.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