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合唱指挥课堂教学现状及创新策略研究

2019-04-29 00:00:00赵怀超
当代音乐 2019年9期

[摘要]合唱指挥艺术是一种要求团体协作能力极强的综合类艺术形式,作为音乐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针对高校学生在合唱指挥中所出现问题进行分析,随后在案头工作和专业学习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此更好地指导教学,并为合唱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合唱;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9-0060-02

许多高校的教学中很早就开设合唱指挥课程,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演唱、演奏、识谱等技巧水平。同时,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1]因此,在合唱指挥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去全方面的引导,才能高效率地学习到其中知识,少走弯路。随着国家高校人才的培养政策,对于全面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创新改革也成为重点所在,学生学习合唱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得到关注。因此,在此篇文章中,笔者针对合唱教学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刍议,以此来指导学生更好地去学习合唱与指挥。

一、合唱指挥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一)基础知识学习不牢固

合唱指挥作为一门综合学习极强的一门课程,要求学生有着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有些学生却常常会忽视基础知识的练习。而这些基础知识确实相当重要。如声乐的训练会影响合唱队员的音准和声音;节奏节拍的稳定与否往往会影响歌曲的速度;和声的理解关乎于纵向声部的声音走向;等等。这些基础的知识如楼房的地基一般,地基不扎实,后期的建筑再高也会有倒塌的时候。这也可概括为:视唱练耳、声乐基础、钢琴多声部的弹奏、乐理、和声等。在教学中,有些同学竟然不能很好地读出乐谱,而这往往也是致命的。因此,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是验证一个合唱指挥合格与否的重点。

(二)急于求成,过于追求花式技巧

合唱指挥的学习阶段是一个需要不断磨炼与进步的长期过程,而不是短期速成的形式。但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急于求成,过于追求花式的指挥方式,而忽略基本功的训练。笔者时常见到有些同学在学习到一个花式图示后,赶紧用到作品的表现中,而全然不顾作品的处理,这样往往会误导合唱队员。再者,有些同学在指挥作品中速度不稳定,一味追求自己心中的音乐,而无理性的节拍可循,因此,合唱队员的演唱中速度也就越来越快,无法正常完成作品。

(三)缺少正确学习方法

高校学生在合唱指挥的学习阶段,缺少正确方法。换句话说是不懂如何高效率的练习。使用正确的方法训练也成为学生必做功课。何为方法论,在学习中要勤于思考问题以快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发现个别同学为提高声乐水平,不停地做无用功的训练,最后导致事倍功半,且没有效果。这也是方法不正确的缘故。再如,在指挥一首作品时,同学们往往没能完成乐谱的精读和分析,直接去设计指挥,从而导致排练过程中错误百出。诸如此类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

(四)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合唱指挥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由于合唱指挥作为一个表演性专业,更要追求其实践的重要。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由于有些同学错误将合唱指挥课程归结为一门理论课程,而不去付诸运用。学习理论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而舞台的实践和完美呈现则是理论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学习中不应缺乏这样的知识。

二、合唱指挥学习中案头工作创新

(一)认识揣摩和观摩

无论是合唱指挥还是乐队的指挥,都要学会出揣摩和观摩的技能,所谓揣摩是对指挥技法、作品处理、队员心理等方面的分析,并形成自身的处理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学习,形成一定的理论,并运用到实际的操作和练习中。如在有些合唱队员在演唱跨度大的音符时会出现声音挤、提气息的现象。所以,这时候就要求指挥不断地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再者,还要具备换位思考的习惯,不仅将自己置入一个指挥者的角色,而且要学会跟合唱队员进行换位思考,演唱中出现的问题也就能被发现。再者,合唱指挥在学习中,还应学会观摩。正如年龄小的孩子,他们非常喜欢模仿,模仿成年人、动物等一切事物。这种现象也是孩子们学习的一个阶段,他们通过模仿来获取知识,不断成长。我们这里讲到的揣摩和模仿虽不是一个概念,但也又一些共通之处,唯一不同的是揣摩更多的要求思考和辩证。通过对一些指挥大师的观摩,对同行的观摩等等,对其优点进行学习,而不足之处则以改正。

(二)学会读谱,正确读谱

所谓学会读谱,并不是让学生认识乐谱,而是学会读谱的方法,以及合唱总谱的读法。在拿到一首作品时,首先要进行分析,对其中每个声部要进行掌握,以及其中的每个声部的难点和困难点都应清楚,且需要指挥者进行演唱,所谓演唱,不能单靠假音毫不费力地演唱,而需要指挥者以合唱队员的形式,运用声乐技法进行演唱。这样才能够找出处理音乐的感觉和难点。

其次,对作品要进行细致案头分析。这时的分析要采用音乐学的分析方式。可概括为作品背景分析和音乐本体分析。所谓音乐创作背景分析,是针对作品创作的时间、作曲家的介绍,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曲家创作的意图等方面进行分析。而音乐本体分析则采用音乐创作技法、音乐曲式结构、和声色彩等音乐的技法方面的分析。在分析中还可以融入对作品的情感分析,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地让合唱队员融入作品中。如在俄罗斯合唱作品《在森林里的那一边》中,笔者将其分为三类情感,一类是开荒的喜悦,另一类是麻雀偷吃亚麻的愤怒,最后是内心的无奈情感。这样的分类融合到演唱中,可以更好地让合唱队员找到情感的表达。

(三)加强视唱练耳的学习,对音准的整体把握

音准在合唱的演唱中至关重要,尤其是阿卡贝拉和无旋律伴奏的作品。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音准的训练。同样有些同学在学习和演唱中往往会出现音唱的偏低或者偏高的现象,因此,这些就需要我们去准备解决。如演唱的音偏低,有可能是因为发声方法偏后,喉头不稳定等原因导致的。而音高偏高也是因为演唱者对音高没有一个很好的定位,无法认识到音准的重要性。在音准的训练时,不要一味跟着钢琴的声音去走,所谓弹着钢琴唱歌,钢琴知识作为辅助音准的工具,而不是依赖钢琴去完成歌唱的。再者,要加强试唱和练耳的学习,对听音和练耳的训练,笔者就曾发现有个别同学在指挥合唱团时,队员演唱低了半度,却丝毫没有察觉到,这也是相当可怕的事情。

三、合唱指挥学习中专业素养策略分析

(一)鉴别声音之美,培养团体意识

在排练合唱作品时,要懂得何为优美动听的和声效果,对于合唱指挥者来说更要有着一个可以鉴赏声音之美的耳朵。这种声音美是建立在准确的音准、清晰的和声效果、科学的发声的基础之上的。同时指挥者还要有善于辨别声音的耳朵,达到一种舞台整体效果之美。再者,合唱作为一种团体意识的活动,指挥者作为一个团体的灵魂,因此,要求合唱团队员们有着团体的意识,培养相互配合与相互协作的能力,加强多声部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声部之间的配合。

(二)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

对于一个指挥来说,是带领合唱队员唱出心中的歌曲,而指挥在其中起到重要引导的作用。因此,指挥者需要有一定的声乐演唱功底,并且可以熟练演唱作品。合唱是一种共同发声的多声部音乐,因此如果一个指挥者不懂得如何去演唱和发声,他就无法解决合唱团的声音问题,更不谈指挥了。在合唱队的训练中讲究一种“半声”的演唱方法,以最小的力量运用到头腔、胸腔等技巧,形成位置的统一,从而达到一种声部的协调。[2]如有些同学声部不统一而导致音高不稳定等现象。但是在合唱中要求音色要统一,根据作品以及情感的需要进行处理,总体来说,合唱团的在声音要求上声部统一、行腔圆润、吐字清晰、优美动人。

(三)合理的指挥的设计

合唱的指挥是根据音乐的不同风格,不同特点,不同的音乐要素(速度、力度、节奏、节拍)来引导合唱队员来演绎作品,演唱出流畅优美的歌曲。指挥是由图示、点线、分拍、合拍以及虚拍、实拍等多种样式构成。指挥可以分为感性指挥和理性指挥,感性指挥重视的个人情感的表达和抒发,而全然不顾合唱队员和音乐效果。其标志性是动作夸张、浮夸、舞台表现力强烈。理性指挥是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动作则以“准、省、美”为前提,不以夸张的动作、浮夸的表演来取悦观众。指挥的姿态要强调“含胸拔背”、沉肩垂肘、虚灵顶颈、眉开眼笑、下巴微收等合唱姿态,这些都是需要前期专门去训练。再者,要对基本指挥图示有准确熟练的掌握,以此作为知识目标进行学习。再者,在指挥设计中要考虑到呼吸与乐句指挥、不同节奏指挥、收拍与起拍、常用拍子的指挥图式与训练、旋律线的指挥与意义以及双手分工组成,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指挥设计能力。

结语

合唱指挥课程的构建是合唱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中笔者以高校的合唱指挥课程的导论为题进行探讨,意在更好地分析现今同学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文章中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此来更好地使同学在今后合唱指挥道路中,寻求快捷的路线,最终来到成功的彼岸。

注释:

[1]马革顺.马革顺合唱学新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12.

[2]杨鸿年.童声合唱训练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