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学加强审美能力培养的意义

2019-04-29 00:00:00臧婉
当代音乐 2019年9期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促进专业建设的内涵式发展,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一个核心课程——声乐教学,也应该加入到教育改革的行列中。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怎样提升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效果,应打破原有的教学思路,丰富教学模式,并对我们现如今的声乐教学情况进行深刻反思。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综合的歌唱思维能力,从音乐出发,从作品的情感出发,发自内心地自然地表达歌曲的内涵。本文立足于审美能力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重要性,以此来剖析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审美;声乐教学;审美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9-0054-02

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育人,即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当每一个人都保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有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著名诗人画家木心曾说过,“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吴冠中说:“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生活里缺乏美感,看到的都是生活中最实际的一面。这是人生的缺陷,是无论多少金钱和物质都无法填补的。因为感到匮乏的并不是物质,而是精神的贫瘠。

审美教育要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启迪人的智慧,培养人的审美及感受能力。审美教育也应该渗透到每一个学科的教学当中,尤其是艺术类学科。歌唱的诞生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有一些情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所以才用歌声去传递。如果在演唱当中只顾着声音有多大、有多高、有多响,那么就是失去美感,也就失去了歌唱最终的目的。

一、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

我国的声乐教学发展到今天,虽然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在教学当中,声乐教师仍然以强调歌唱方法为主,而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引导,例如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审美观念以及整体的歌唱思维习惯等。完全追求声音的这种教学思维,导致很多学生在演唱中养成一种局部思维或者说是单一思维的演唱习惯,总是缺东少西,所以在演唱时根本都顾及不上情感的表达和音乐形象。[1]长此以往,他们没有从审美的角度去学习和演唱的习惯,而是一味片面地寻找演唱技术这个抽象的东西,一直在毫无任何情感和感受去演唱声乐作品,这条路不仅行不通,慢慢地,学生就会对声乐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能够意识到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那么将大大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声乐的学习中,审美的能力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即提升声乐演唱者对声乐美的感受能力和想象力,并在此基础上挖掘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内在情感,从而使演唱者能够更好地进行表演。可见,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声乐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反之,如果一个演唱者他不具备很好的审美能力,他的歌声也会缺乏内涵和美感。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着装或者化妆一样,每个人都想把自己最好的、最漂亮的一面呈现给大家,但是由于能力有限,所以可谓是五花八门,而审美能力好的人就会把自己打扮得非常得体大方,非常有美感。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刻意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和声色彩以及对美好声音的辨识的能力,学生只有慢慢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学会欣赏,并且把这种能力运用到自己的演唱当中,来提升自己唱功。所以想要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教师必须全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不能只关注演唱技术。[2]良好的审美能力是学好声乐的基础,只有在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的情况下,使得学生重新认识美,多多思考怎样表达美,通过刻意、有效的练习,并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养成整体歌唱思维方式,既有歌唱方法,又要有音乐形象以及情感的表达。而作为授课对象的学生来说,能够意识到审美能力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也是很关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有意识地去设计、建立美好的声音形象,并按照设计好的声音形象整体地去表达声乐作品。笔者在自己声乐课堂中拿一组学生为例,分别采用了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以强调声乐技巧为主和文中强调的帮助学生建立审美观念的上课模式——整体引导学生进行演唱,之后按照学生的反馈进行了对比,学生在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的情况下再去整体的去演绎作品,相比以往上课会非常轻松,容易进入状态,演唱的兴趣也大大提升了。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对审美能力培养的认识

在以往的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大多偏重于对学生演唱技术的培养,忽略了对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没有平衡好演唱技术、审美能力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关系,而夸大了演唱技术的重要性,演唱技术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只注重技术而忽略其他或者是轻视其他方面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那么就无法达到优美的歌唱,从而导致大多数学生要么就成为了一个歌唱的机器,要么就是一直沉醉于研究歌唱技术当中而无法自拔。还有一些学生因为一直找不到歌唱的状态而失去了歌唱的兴趣,从而放弃了声乐学习。近一年来笔者经常与在国外留学的留学生们交流,发现我国的声乐教学中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病,那就是从老师到学生都太过于注重演唱技术了,而忽略了其他的东西。[3]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演唱者不仅仅要在演唱技术上下功夫,首先要有一个很好的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唱出自己的风格,唱出的曲子才能打动人并且有内涵。而大多数的人一辈子都在演唱技术的死胡同里打转。这跟我们的声乐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教师没有在审美导向上做出积极的引导,所以导致学生在演唱当中缺乏美感,就像一个歌唱的机器一样。一些国际声乐比赛就是对我们高校声乐教学最好的验证,我国的选手在参加一些大型的声乐赛事中,到最后成绩都不是十分理想,评委们一致认为我国的选手在演唱技术上都是一流的,但是缺乏内涵和美感。而国外的选手,他们虽然演唱技术上不如我们,但是他们完全是享受在音乐当中去演唱,通过表达音乐和情感来设计自己的声音,他们的音色非常丰富,有感染力。笔者认为作为在教学一线的声乐教师也应该多多参加或观摩一些重要的声乐赛事,因为能够在重大声乐赛事中脱颖而出的选手,他的审美能力一定不会太差,他的歌唱表达的方式也一定是全面的,而不是吼一吼高音,或者是炫技型选手。

三、在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很好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乐理念是前提。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声乐理念,就会失去正确的前进方向。所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细致地讲解关于声乐理念的所有知识,一定要学生在头脑里树立准确、清晰的理念。如果声乐理念不清楚,纵使他能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到美,也很难抓住重点,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也就更是可望而不可即。[4]同时声乐教师要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因为有些学生尽管对声乐的理念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他们的逻辑能力不强,所以对如何建立正确声音理念以及怎样提升审美能力上就缺少比较、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多多进行哲学式的思考,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探索自己,多角度地考虑自己的演唱能力与不足。有了正确的声乐理念之后,教师要带着学生多听、多看、多思考,因为在初级阶段,学生自己是很难捕捉到一个演唱者声音形象的好坏,以及音乐美感等的。等到学生慢慢对一些声音有自己的想法,还要继续鼓励学生多听多看,尤其多去看一些现场的音乐会,这样会更直接感受到声音的美感。在这里尤其还要注意的就是,一定要学会多多的思考,笔者发现好多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不假思索,虽然很努力,但是效果不明显,这就说明他们没有深度思考的能力,他们的演唱大多是在机械的按照老师说的去做,没有考虑过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什么?到底适不适合这样去做,等等。一切的勤奋,只有在加强逻辑思维的前提下,才能产生效果。如果把声乐学习者分三类的话,第一类:经过细致的思考之后然后在去演唱,在演唱的同时进行细致的判断,这样的学生就是会学习、会唱歌的人;第二类:一边思考一边演唱的人,演唱效果会比第一类人差一些;第三类:不经过思考去演唱的人。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属于第三类,每当他唱完一首作品,你去问他当时在脑海里想的是什么,有什么感受,他都说不出来,这就说明他在演唱的时候思维比较懒惰,只是按照老师的意思做了一些动作,并没有做认真的思考,可以说这是一个无效的演唱。现在有好多声乐专业的学生没有一个正确的声音理念,再加上没有受到良好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所以好多人最后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专业。

总之,一个声乐的演唱者能在声乐这条道路上走多远,取决于他的审美能力,所以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中,一定要把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声乐教学的重中之重,让学生在建立正确的审美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演唱能力,慢慢地领悟艺术的内涵和真谛,感受声乐带来的美。

注释:

[1]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2—25.

[2]周映辰.“歌唱与聆听”——中西方歌唱技术的历史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107—109.

[3]张前,王次昭.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65—69.

[4]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81—83.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