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音乐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2019-04-29 00:00:00杨爱萍
当代音乐 2019年9期

[摘要]为了进一步探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音乐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法,首先分析了“双一流”对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具体要求,并从“学、赛、演、创”四个方面阐述了高校音乐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内涵,最后从转变传统教学思维并建立以实践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新模式、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并巩固教学基础、建立多方联动教学体系并搭建创新实践教育平台三个方面阐述了具体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音乐专业;创新型人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9-0042-02

“双一流”是指“世界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学科”的简称,自2015年以来,“双一流”战略就逐步进入到实施阶段,同时承担着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职责。在“双一流”高校建设中创新型人才培养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也是体现“双一流”的关键所在[1]。基于此种情况,高校音乐专业也应主动顺应时代的发展,进一步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学”"“赛”“演”“创”四个方面入手提升其创新能力。

一、“双一流”对高校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2020年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等教育也需要同步迈入一个新的台阶,必须要打造一批能在国际上居于一定地位的专业与学科,促进我国高校的全面发展,《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所颁发。全面分析《方案》中“双一流”高校的具体内涵可以发现,“双一流”着重体现在研究型高校与高水平高校建设两个方面,但是二者同时又指向同一目标,即创新型人才培养,究其原因,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知识的生产逐渐进入到创新阶段,唯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新的发展,才能不断提升自我水平,无论是研究型高校建设还是高水平高校建设,都必须要始终坚持把创新型人才建设摆在首要地位[2]。

目前,“双一流”高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与我国现有高等教育体系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冲突。从总体上来看,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高等教育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大多数人并不能接受高等教育;自改革开放之后,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新的发展。但是由于大多数人文化水平不高,高等教育逐渐陷入了知识教育的误区,往往以理论知识教育为核心,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与实践能力培育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甚至还有部分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开展高等教育,这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育必须要破除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以实践教育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进而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3]。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音乐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内涵

在上文当中从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了笼统的介绍,但要探索音乐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还必须对高校音乐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全方位的系统分析,具体而言可以将高校音乐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总结为“学、赛、演、创”四个不同的方面。

“学”即有选择、有重点、系统性地开展专业知识、实践活动、政治理论等方面的学习。以组织为基地,坚持集中学习、党课学习、主题党日活动中学习;以专业学习为抓手,坚持在艺术实践中学习;以服务群众为宗旨,坚持在社会服务中学习;通过各类学习,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赛”即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和专业学习有关的省级、校级、院级的各类竞赛活动和党员组织的各项比赛,并争取在各类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例如参加了校园文化艺术节、健美操大赛并获六个一等奖、金钟奖、大学生艺术展演并获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三个优秀奖等。同时要求各位党员充分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各类比赛并带动周围的同学。

“演”即舞台表演是音乐活动的最终表现,也是一种具有教育宣传能力的有效载体。对于音乐专业学生来说“演”既是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同时也是专业技能的重要体现,更是开展音乐创新实践的必经之路,学校必须要把“演”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步,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表演实践之中[4]。

“创”指的是音乐创作,音乐创作是一种集感受、创意与塑造三种元素基础上的带有审美意识的艺术实践劳动,这种创作需要丰富并且强烈的情感冲动贯穿始终,“创”既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同时也是创新能力的终极体验。因此,“双一流”高校音乐专业必须要重视“创”的教育。

三、对策与思考

上文结合音乐专业的具体内涵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音乐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内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下文将针对具体教学内涵对教学方法与策略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与分析,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转变传统教学思维,建立以实践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新模式

现阶段高校音乐专业以理论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维模式阻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发展,因此,在“双一流”背景下高校音乐专业首先要破除传统唯知识论的影响,要正确认识音乐艺术的发展趋势以及综合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全面推进实践型教育的发展。具体而言,广大教师必须要认识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对学生发展的不利影响,要积极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学习条件,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另一方面,高校音乐专业必须要建立起以实践教育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从上文对“学”“赛”“演”“创”的内涵分析中可以发现,音乐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但现阶段大多数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都未能接受更全面的实践教育,进而阻碍了音乐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高校音乐专业应围绕“学”“赛”“演”“创”,组建全新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到教学实践当中。

(二)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巩固教学基础

教师是教学的领导者,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双一流”背景下高校音乐专业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样,教师也必须要具备更加专业的能力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的培育需求。但实际上现阶段大多数高校音乐专业教师都专注于理论研究,对具体音乐技能实践的研究并不精深,师资建设方面明显滞后于“双一流”建设需求[6]。为此,高校一方面应主动加强音乐文艺界的合作与交流,并积极吸引在音乐一线工作的人员担当实践教育教师。另一方面,应对教师评价相关条例进行修订与修改,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提升自我实践能力,进而满足实践型教学的全面发展。

(三)建立多方联动教学体系,搭建创新实践教育平台

对于大多数音乐专业学生来说,独立开展创新都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学校必须要主动担负起引导学生创新的责任,并为学生创新提供必要的帮助,具体而言就是要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成长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创新实践的机会。例如,高校应凝聚各方力量为学生参与音乐创新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资金设备、人力资源服务,确保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学习到相关内容[7]。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联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企业打造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参与一线实践的重要机遇。

结语

为了促进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在本文的研究当中从“双一流”建设背景出发阐述了目前阶段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的具体教学方法。但鉴于笔者水平限制,本文的研究依然存在诸多缺陷,如未开展实证性分析,所阐述策略的有效性无法验证等。为此,还希望更多学者能够对这一问题展开更全面的研究与分析,进而促进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

注释:

[1]杨增煜,刘铁,冯诗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基于CDIO理念的经贸人才培养[J].北方经贸,2018(09):144—145.

[2]刘振.“双一流”背景下高校音乐专业“学、研、演”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艺术研究,2018(03):172—175.

[3]杨栩,冯诗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基于CDIO理念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08):6—10.

[4]王燕林,张蔚洁.“双一流”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河南教育(高教),2018(05):6—9.

[5]柏昕彤.新时代农业院校拔尖创新型人才就业状况分析——以农学专业为例[C].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9—10.

[6]李晓茜.“双一流”农业院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基于培养目标的分析[C].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10—11.

[7]张越.“双一流”背景下农林院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研究[C].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7—9.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