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合唱作品在初中合唱教学中的实践

2019-04-29 00:00:00刘婉
当代音乐 2019年9期

[摘要]合唱教学在音乐课堂教学上不仅增强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中国一贯主张推动和促进音乐课堂教学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结合,加强对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教育建设,提高现代中学生音乐文化的深度和激励促进国家文化意识。本文就黎族合唱作品片段如何融入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合唱教学进行实践与探究。

[关键词]班级合唱;黎族民歌;黎族合唱作品片段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9-0039-03

合唱教学是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合唱教学在音乐课堂教学上不仅增强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中国一贯主张促进当地民族音乐在音乐课堂教学的呈现,强化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教育建设,提高现代中学生音乐文化的深度,并激励和促进国家文化意识。笔者认为班级合唱教学与本土黎族音乐的推广传承可以在音乐课堂中进行结合。本文中“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是指以班级为组织单位,基于每周一节的音乐课,以本土黎族合唱作品片段进行教学的实践研究。

一、班级合唱教学

我国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让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发展集体意识、协调和合作意识[1]。从目前来看合唱教学,也有不可忽视的一些问题。大多数学校利用学校的合唱团或合唱兴趣小组作为组织主要形式,在课余时间组织合唱训练。然而,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很多合唱歌曲变成独唱歌曲、齐唱曲。所谓“班级合唱”指的是在合唱中以整个班级为基本单位,结合相应教材内容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二声部或者多声部合唱教学,使全班学生的音色融合在一起,发出统一和谐的声音。开展“班级合唱”教学,可以从教材当中的歌曲入手,也可以加入本土黎族合唱作品,学习的歌曲可以由二声部逐步增加到三声部或多声部。“班级合唱”教学可以快速地使学生整体感知到多声部合唱的内涵,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进一步感受到多声部合唱的和谐美,从而提高合唱的普及性。"因此,开展“班级合唱”教学势在必行。

二、海南黎族合唱作品

(一)黎族民歌

黎族是具有璀璨而独特文化的民族"。黎族民歌的主要分类为:仪式歌、爱情歌(《布隆闺之歌》)、生活娱乐歌曲(《斗牛歌》《赶鸟歌》)、劳作歌(《捡螺歌》《春米歌》)等。从歌词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海南的黎族民歌有相当一部分与劳动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有些歌甚至承担实施的劳动生产经验的教育功能。作为我省特有的本土文化资源,黎族音乐是罕见的、不可替代的。目前,黎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如何在基础教育层面传播黎族音乐,使得黎族音乐可以在教育最基本的方式进行保护[2]。

(二)黎族合唱作品

中国合唱走的是一条多元化的道路,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特色的作品备受关注。民族合唱具有民族及地域的独特性。作曲家们运用我国原有单声部民歌的曲调,或是某个民族音乐元素与民族风格歌词等作为创作思路,在单旋律的基础上,通过应用专业的西方作曲技术理论和技术变成了多声部合唱音乐模式。通过重新调整音乐要素,例如速

[FL(!@%(0,0,0,60)K2]度、情绪、段落等进行创作[3]。作曲家谢文经、刘晓耕、曹光平、王燕桥、智军、高邦俊等根据海南黎族民歌进行合唱改编,目前传唱度较高的黎族合唱作品有《五指山歌》《捡螺歌》《新编赶鸟歌》《舂米谣》《久久不见久久见》《斗牛调》《挂念》《黎家心花开》《打柴舞》等。这些作品都是用海南方言(海南话或黎话)演唱,作曲家们的改编使得原本的单声部旋律变得多样有趣。作曲家刘晓耕老师提出——“民族的、本土的、国际的,这是未来音乐创作的方向”。不仅让人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交融性,同时也体会到创作的前瞻性。每一首作品都深具魅力,每一种音响都极具震撼。这种将中国本土文化经验与西方音乐创作技法融合,将传统音乐素材与现代审美相统一的做法,呈现出了一种只有双脚深深扎根于自身文化泥土之中才能迸发出的强大力量。笔者受改编黎族合唱作品的启发,发现黎族合唱作品的一些片段可以提炼到初中班级合唱教学之中,让学生在音乐课堂里学唱黎族民歌又能够体会合唱的艺术魅力。

三、黎族民歌融入中学班级合唱

(一)黎族合唱作品融入中学班级合唱教学前的准备

黎族合唱作品与中学班级合唱教学的融合要在班级合唱教学达到一定的基础水平上才能进行。笔者探究黎族合唱作品片段如何融入中学班级合唱教学中,认为:1.确定教学的内容。仔细研究这些现有的黎族合唱作品中,哪些片段适合于中学生来学唱。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属于变声期,所以提炼的内容要适合他们的身心发展,音不可以过高或过低,旋律节奏要易上口易记忆。2.课时安排要合理。不能一味地为教而教,要考虑课时安排是否合理。而是在合理的课时安排中将黎族民歌类别、曲调特点、语言发音进行教学,让学生逐步了解黎族民歌到学唱黎族合唱作品片段。3.根据黎族合唱作品片段内容进行教案的撰写。在进行黎族合唱作品片段学习前,需要单独安排一个课时通过黎族民歌代表作品的赏析,了解黎族民歌的分类、曲调、语言发音。介绍黎族民歌的现状引导学生对于传承黎族民歌艺术的思考,这为了后面的黎族民歌片段的学习做好铺垫。这一课时教学的设计思路:通过打柴舞的视频把学生引入到黎族民歌的学习。打柴舞也称为竹竿舞,是海南黎族的代表舞蹈,学生对这个舞蹈比较了解,把这个作为导入能让他们很快产生共鸣。通过《久久不见久久见》《滚隆调》的对比欣赏,体会黎族民歌语言发音。让学生知道黎族民歌有用黎语演唱的称之黎音正调,用海南话演唱的称之汉话黎歌。简单学唱《久久不见久久不见》进一步感受海南话发音演唱,激发对黎族民歌的兴趣。通过介绍黎族民歌的现状引导学生对黎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产生思考。

(二)以黎族合唱作品《斗牛调》为例探究黎族合唱作品片段

为了更好地将黎族合唱作品融入到中学班级合唱教学,就需要根据作品的特点提炼出适合中学演唱的黎族合唱作品,并且片段拆分进行教学。笔者在本文中以黎族合唱作品《斗牛调》融入班级的合唱教学的教学思路进行探究。《斗牛调》是作曲家谢文经、曹光平根据黎族民歌改编的合唱作品。这首作品运用了典型的海南黎族音乐语言、丰满的民族和声、灵活多变的旋法技巧,通过现场斗牛的生动描绘,它显示了黎族人民的蓬勃生机。反映了黎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豪放性格。歌曲用黎语演唱,属于黎歌正调。歌词大意:“咧咧嗬咧咧嗬,唱起斗牛歌,黎家青山秀,黎家绿水美,今天好天气哟,曲看斗牛啰。咧咧嗬咧咧嗬,唱起斗牛歌,瞧!这头斗得猛,那边斗更凶,嘎国嘎国嘎国嘎国,嘿!斗得人人了呵呵。”《斗牛调》这首合唱作品歌词发音不是特别难,相对其他作品来说较为简单,但是作品的合唱配上却不简单,演唱的形式丰富,有领唱、合唱、重唱。如果进行全曲的教学实施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通过分析笔者选取了黎族合唱作品《斗牛调》四个片段,设计五个课时进行班级合唱教学。

片段一(第11-17"小节)是歌曲引子,是领唱与合唱的形式,一呼众和营造欢快气氛描写了场景的预设。片段二(第22-41小节)是《斗牛调》的主题旋律,对斗牛场面热闹有趣的景象。笔者根据分析学生学情,将这两个片段安排在一个课时内进行教学。在这个课时里解决歌曲语言发音及主题旋律学唱的难题,为往后的教学进行基础铺垫。

片段三(第42-60小节)是两声部的编排,一声部是作品主题旋律,二声部是和声声部,与一声部错位进行复调形式。将这个片段做黎族合唱作品《斗牛调》片段合唱教学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已经解决歌曲的主题旋律与歌曲语言发音问题,那么第二课时重点解决第二声部的旋律学唱,并完成这个片段的完整演唱。其中,难点是结合第一课时所学的两个片段进行连接演唱。在进行这个片段教学时,笔者根据片段里特有的节奏型设计发声练习和节奏练习,提前铺垫解决学唱时容易出现的节奏、音准的问题,由此可以有更多时间解决这节课的难点——三个片段连接演唱。

片段四(第120-150小节)是作品的慢板部分,一声部演唱主题旋律,二声部作为伴唱声部,多用长音进行伴唱来增添和声色彩。这个片段情绪抒情优美与前段形成对比,描写的是黎族人民对家乡美景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该片段为黎族合唱作品《斗牛调》片段教学的第三课时,这节课的重点是学唱该片段,体会该片段与前面所学唱的片段在力度、速度、情绪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用充分的气息去演唱。根据该片段二声部的旋律设计和声练习,能使学生快速地找到该片段的和声感。而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尝试将前面的三个片段进行连接演唱。

结语

针对黎族合唱作品《斗牛调》的片段学习,笔者设计了五个课时,前三个课时都是用于作品片段的学习,从第四课时开始就要将这四个片段进行连接演唱、细节讲解。第五课时则是结合所学唱的四个片段对黎族合唱作品《斗牛调》的完整赏析。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同时对黎族合唱作品产生兴趣和思考。

目前,笔者通过黎族合唱作品《斗牛调》片段在初中音乐课堂实践,达成初步的教唱效果。但教研之路漫漫,笔者也将在日常的教学中实践、更新提升。

注释: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1.

[2]陈荻.海南省黎族音乐在中小学的教育现状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5:9.

[3]闫瑗.民歌合唱——中国当代合唱创编的瑰宝[D].陕西师范大学,2015:8—10.

(责任编辑:刘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