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歌曲改编与再创作越来越多,海南黎族民歌改编为合唱音乐就是其中的成果之一。本文通过以合唱《久久不见久久见》为例进行分析,旨在将海南歌曲的改编与再创作的特点及内在技巧进行梳理。
[关键词]海南歌曲;改编与再创作;合唱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9-0034-03
《久久不见久久见》是一首经典且成功的改编歌曲,改编后以合唱的形式为人们所熟知和喜爱。通过对其进行再创作,既保留了传统的音乐特色,还增添了新鲜的内涵,这是《久久不见久久见》改编成功的根本原因。
一、《久久不见久久见》合唱作品概述及创作背景
《久久不见久久见》是我国著名的合唱作品之一,它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展现了高超的水平,本文对其情感表达特点和内在技巧进行分析。
(一)《久久不见久久见》合唱作品概述
《久久不见久久见》是由海南知名音乐家谢文经早年发掘整理并传唱的黎族爱情歌曲。歌曲由四句相对应句构成,“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相见才有味”“好久不见真想见,见到阿妹心欢喜”。[1]在黎族歌曲的传播过程中,主要是以黎族方言、海南方言进行传播,汉语是辅助语言。使用汉语推广和传播黎族歌曲,就可以使喜爱黎族歌曲又不懂黎语的人听懂并且能演唱黎族歌曲,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黎族原生态歌曲的音乐韵律和魅力;同时,黎族歌曲朴素和智慧的歌词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久久不见久久见》创作背景
《久久不见久久见》是一首取材自民间的合唱作品,它本身就是反映民间真实生活情感的合唱作品。《久久不见久久见》在合唱演唱中更加注重情感真实性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让观众体会到其中的文化历史内涵。《久久不见久久见》反映的是我国黎族地区民间人文风貌,内容是唱出了黎族人民的爱情场景,它隐含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人文、历史、自然、地理等真实的情景。一个“见”字真情流露,表达了对心上人思念感受以及对心上人分离的万般不舍。无论在歌词、歌曲、伴奏方面都真实地还原了历史故事,让观众一下子就融进那个年代的生活情境。
作为一部合唱作品,《久久不见久久见》不仅体现了特定的时代背景,还具备了合唱作品中必要的元素,在曲调、演唱特征、歌词、情感韵味等方面都充分地满足了合唱作品所承载的艺术属性,因此说《久久不见久久见》是一部难得的珍贵的合唱作品。[2]合唱的本质是民族精神,合唱作品则是这种民族精神的外在感性样式,优秀的民族合唱作品能够忠实地再现民族精神的魂魄,让这种外在样式与内在精神达到和谐统一,这才是我们研究《久久不见久久见》的基本逻辑。
二、《久久不见久久见》在合唱改编中的特点
(一)情感的真实性
任何改编都是为了情感表达服务的,否则再好的改编也无用武之地。合唱改编如果服务于情感表达,那么就可以让合唱演唱更加动人,引起观众的共鸣。在《久久不见久久见》合唱改编中,情感表达非常真实,反映了黎族人民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情感,真实性是第一要素,如果缺乏真实性,那么就很难让观众真正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合唱作品的真正魅力和内涵。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歌手演唱技巧很多,基本功也很扎实,但是唱的歌曲无法打动人心,很快就忘掉了,在心里留不下烙印。反而有些歌手演唱技巧有些瑕疵,但是凭借情感的真实性发挥反而能够让人们记住他和他的作品。可见情感表达的真实性始终是第一位的。[3]
(二)方式的多样性
《久久不见久久见》改编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无论从旋律、歌词还是从咬字、气息、音色等方面都可以进行情感的表达。通过理解控制这些因素,进一步融合这些技巧来灵活的进行情感表达。《久久不见久久见》有许多不同的版本,但是在表达方式上都具备多样性。比如在海南版本的《久久不见久久见》当中,演唱时就要依字行腔,将“走”“见”“久”咬得故意夸张一点,加入一些哭腔,多用一些气声,这样自然就可以让观众想到琼州海峡岸边,阿妹送阿哥过河的场景,那种难舍难分的情形仿佛就在眼前。于是观众就会产生情感共鸣,与这首合唱作品达到了心灵上的一致。再比如在广东版本《久久不见久久见》改编当中,它依靠歌词衬字的方式来表达情感,这是比较鲜明的一个特点。在第一乐段的第三、四句之间插入了衬词“哎”,充分渲染烘托了心上人的美貌形象,这也为后来《久久不见久久见》的改编开创了先河。还有,贵州的一个《久久不见久久见》黎族合唱作品版本中,在情感表达上十分注重调式的变化。这个版本改编的曲调就是以民族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和商调式的不断更替变化来进行情感表达的。[4]它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由于调式有变化,所以旋律听起来有很大的起伏,衬托了妹妹内心世界的波澜。每个乐句的小分句的小腔都是商调式,还有切分音和结尾处的小腔也是商调式,这种变化极好抒发了合唱作品的情感。起到了直接感染人的效果。
(三)歌词与旋律的一致性
在《久久不见久久见》合唱改编当中,歌词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真实地再现了西北儿女的内心情怀。情感表达中通过直白朴实的歌词,与旋律完美地融合,为情感表达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
广东版本的《久久不见久久见》歌词与旋律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一开场一句“久久不见久久见”直接点题,道出了故事的主因和线索,阿妹的全部情感都是基于此出发,同时旋律也高昂嘹亮,一下子就把那种苍凉无奈的情绪暴露无余,提琴声、笛子声此起彼伏,交织出了一幅紧凑的画面。在这里旋律中速紧张,歌词节奏也同样坚定流畅。到了高潮部分,“见着阿妹心欢喜,阿妹哎”,速度越来越缓慢,节奏越来越飘忽,歌词速度也相应放慢,那种控制的情感听起来更加饱满,情感体会越来越强。
三、《久久不见久久见》合唱作品改编与再创作的内在技巧
(一)呼吸
《久久不见久久见》合唱改编作品需要表达出多层次的情感,因此在内在技巧有更高的要求。比如呼吸上面需要在技术运用上体现出差异。一般来说,呼吸方法分为胸腔呼吸、肋部呼吸、腹腔呼吸三种。[5]胸腔呼吸是最常见的呼吸方式,它的优势在于用时短,尤其在低音和高音快速转化时十分有效,比如最后一句“好久不见真想见”中,“见”字是高音“3”,但“真想见”音高突变,变成了倍高音“2”、倍高音“1”、高音“6”,这就需要胸腔呼吸来完成。腹腔呼吸主要运用于一些情感需要细腻处理的地方,这种呼吸方式可以保证气流的稳定性。在《久久不见久久见》中,“见着阿妹心欢喜,阿妹哎”这句唱词的尾字,“喜”和“哎”就需要这种技巧处理,表现出一种情感的细腻。肋部呼吸其实是胸腔和腹腔联合呼吸,往往在演唱情感饱满、情绪大起大落时采用,“久久不见久久见”这句
(二)共鸣[BW(S(S,,)][BW)]
《久久不见久久见》合唱作品改编与再创作中,对于共鸣技巧要求很高,要求和唱者在气和声的结合当中游刃有余,合理处理声音强弱、气流长短、音域的转换,最终呈现出情感丰富的音乐作品。每个人的声带气息差别不大,但是经过共鸣后则会产生不同的音量效果。人体的共鸣腔主要有:胸腔共鸣、头腔共鸣、口腔共鸣。《久久不见久久见》中十分注重头腔共鸣,因为这首合唱作品偏于民歌风格,其中高音较多,头腔共鸣利于进行情感表达。头腔共鸣首先要对中声区的音高进行基础练习,奠定基础后再向高声区进行。《久久不见久久见》是典型的独唱,因此共鸣只能靠自己的声音和伴奏音乐产生,人声旋律和音乐旋律进行呼应共鸣,所以让《久久不见久久见》听起来情感表达的灵活度较高,变化较多,自由度也较高。这些都需要正确使用共鸣才可以完成。
(三)音色
《久久不见久久见》合唱作品改编与再创作中,需要不同的音色作为衬托。音色作为声音的特殊构成,通常分为“明”和“暗”两种音色,明的音色代表明朗欢快,暗的音色代表隐晦低沉,《久久不见久久见》中不同的唱句体现了不同的音色,按照不同的情感需要采用不同的音色。
在《久久不见久久见》中,“明”的音色主要集中在高音部分,“暗”的音色集中在中音和低音部分,结合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明”的音色高昂嘹亮,充分宣泄了情感,将人物内心的最想表达的话语释放出来,震撼力极强。在中音和低音部分,音色较黯淡,为的是表达忧愁、不舍、难过的心情,通过略带沙哑的音色很好地贴合了心情。哪种音色更合适表现,更符合作品的精髓,要结合旋律走向、和声进行不断的处理,既要保障个性,又要保证自己的音色和作品保持一致。
(四)唱腔
《久久不见久久见》的合唱改编演唱中加入了大量的唱腔,比如上滑音、下滑音、哭腔等。上滑音本身具有一种艺术感,在情感表达上有重要的作用。《久久不见久久见》里面有大量的上滑音,比如“见”“哎”等,上滑音起到了突显情感、渲染情绪的作用。下滑音使用往往结合哭腔,模仿一种哭泣、哽咽的情感,表达沉重、悲伤的心情,更好地反映了人物真实的心理活动,容易把观众带入到意境当中。哭腔运用得更加普遍,那种欲哭未哭、欲语泪先流的感觉在哭腔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十分生动。最鲜明的特点是贵州版本,哭腔运用到字尾,“哎”字就是如此,将哭腔故意拉长,声线压低,感染力极强。而广东版本也有“哎”字,却是另外一种唱腔味道。
结语
只要提到《久久不见久久见》,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海南那首欢快的民歌,无论是男性演员还是女性演员,都善于运用自己的歌声来完成这首民歌的演唱,改编后的《久久不见久久见》更好地帮助海南民歌传承发展,同时又让民歌具备了新鲜活力。所以研究《久久不见久久见》合唱改编具有现实价值和意义。本文以《久久不见久久见》合唱作品为例,对其特点及内在技巧进行分析,论述了《久久不见久久见》合唱作品在中国民族音乐继承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希望能够对中国民族音乐改编与再创作提供一些帮助和有价值的依据。
注释:
[1]方丽珠.浅谈海南黎族原生态歌曲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教育,2018(21):92—94.
[2]陈虹岩.刘宋僧俗文人交往考论[J].文艺评论,2018(04):95—100.
[3]王亦晴.海南题材经典歌曲中向世界发出的热情邀约“海南永远邀请你”[J].今日海南,2018(06):45—46.
[4]张睿.海南黎族民歌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102.
[5]唐若玲,唐晓阳.海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探识[J].琼州学院学报,2016,23(04):33—37.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