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019年度“黎族合唱指挥艺术人才培养”的实施背景及特点;项目的价值及意义;项目的具体实施内容及良好的社会反响。阐释以项目为平台,运用现代艺术形式进行黎族合唱传承、传播黎族音乐的重要意谛。
[关键词]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黎族合唱指挥艺术人才培养;黎族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9-0021-03
一、项目实施背景及特点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旨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推进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艺术规律,鼓励探索与创新,倡导诚信与包容,坚持“面向社会、公开透明、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工作原则。目前,国家艺术基金的各种项目已历时六载,具体的项目类别为: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美术创作资助项目、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青年艺术创作人才培养项目、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等。其中,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的资助对象主要满足艺术事业当前和长远发展需求的艺术人才培养,重点资助特殊的、急需的、紧缺的高端艺术专业人才[1]。根据2019年的项目指南,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成功申项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黎族合唱指挥艺术人才培养”。
该项目主要围绕海南典型性民族——黎族,及其音乐的特点而展开。黎族的主要聚集地为海南省,因此,海南是黎族文化赖以生存的活态传承境域。黎族音乐是黎族文化中的瑰宝,是黎族族性延续的标志之一。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迅猛发展,面对传承与创新的困境,黎族音乐的承袭举步维艰。
黎族合唱作为黎族音乐现代传承的成功典范,具有内容丰富、结构完整、风格独特的民族风貌。黎族合唱均用黎语演唱,其曲调多源于黎族民歌改编而成,主要展现黎族民歌的艺术风貌。黎族合唱的题材多展现黎族人民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因而关于黎族合唱的文化解读是准确把握作品风格的关键之一。另外,黎族善歌舞,黎族合唱也彰显这一民族特色,所有黎族合唱均为歌唱与肢体语言并用,因此,黎族合唱是视听一体观赏性极强的民族合唱。目前,黎族合唱这种新型的艺术形式已在黎族音乐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
2011年至今,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一直致力于黎族合唱的创作、教学、研究及艺术实践,为黎族合唱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何有效实现黎族合唱的演唱风格和指挥技巧,音乐学院的合唱指挥教师们已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些年来,黎族合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演出与赛事呈现于当下,且硕果累累。2015年至今,黎族合唱成为海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专场演出而走进海南省的中小学及中职、高等院校。2015年、2018年黎族合唱《捡螺歌》《赶鸟歌》均在教育部组织的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蝉联合唱专业组一等奖。这些都是海南师范大学探索黎族合唱的成功之举。
就目前黎族合唱的创作、教学及演绎的成效而言,黎族合唱已经成为黎族音乐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传承方式而被大众所接受、认可,已经成为海南地域性文化的典型标志。然而,黎族合唱的推广、传播、传承却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其一,黎族合唱的歌唱语言难于把握,必须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学习。其二,黎族合唱是黎族人民生活的艺术表现,不了解黎族文化景观,难以诠释黎族合唱的民族、民俗特质。其三,黎族合唱指挥人才后继乏人没有优质的指挥,合唱就失去了灵魂的主导者,因此,直面黎族合唱指挥人才的缺口,急需培养一批指挥人才为黎族合唱的发展“传宗接代”。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黎族合唱艺术的发展,发现并培养精锐指挥人才,已是势在必行。
二、项目的价值和意义
基于《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申报指南》的解读,依据《指南》中重点资助民族音乐等民族艺术形式的人才培养力度,满足我们国家艺术人才缺口的需求,尤其是指挥人才的匮乏,结合海南地域音乐文化的传承现状,结合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资源优势、经验能力和特点特色,立足黎族音乐本体、发展、社会需求等,该项目定位于“黎族合唱指挥人才培养”。
黎族是海南岛上的土著民族,因此,海南是黎族族性文化生存的活态传承域境,对于黎族文化的延流、发展具有重要的发言权。黎族合唱与一般性合唱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具有民族性语言、民族性文化的特质成分,展现黎族音乐特色。作品多反映黎族人的传统风俗及靠海而居的生活风貌。因此,黎族语言的准确把握与黎族文化的知晓、体悟是黎族合唱艺术表现的关键性内容,作品生动、活泼,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民族色彩且具有视听一体的观赏性。
鉴于海南具有黎族文化源起与发展的地域优势,鉴于黎族合唱在海南区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黎族合唱艺术的长远发展,立足于黎族合唱族性鲜明、表演性强、朴真的个性艺术品格以及黎族合唱艺术的发展现状,结合《指南》中关于体现“名师高徒”特点的要求,注意特殊艺术技能的提升、专业视野的拓展、个性化艺术经验的传授、教学与实践深度融合等特点,以及着重以小批量、高层次、紧缺急需的艺术专业人才为培养对象的课题指向,启动“黎族合唱指挥人才培养”项目,其意义主要在于:
其一,用合唱的体裁与形式实现传统黎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延续,走出黎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瓶颈,其关键环节之一是培养黎族合唱指挥人才。众所周知,传统黎族音乐的生存境域狭小,传承黎族音乐的方式较为局限且效益不佳。运用黎族合唱实现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方式的有效转型,其本身对于黎族音乐的承袭就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若要有效传承传统黎族音乐,必须融入与时俱进的艺术体裁与表演方式。因此,黎族合唱作为黎族音乐现代传承的成功范例,值得借鉴,对于黎族音乐的多维发展态势具有重要的推进意义。黎族合唱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有“人”,有这种艺术文化的传承、传播者。而有意识地培养黎族合唱指挥人才,又是实现黎族合唱艺术长足发展的动力源头。综上可见,“指挥”不仅是黎族合唱的主导者,还肩负着黎族合唱艺术传承与传播的重任,肩负着承袭黎族音乐文化的重任。因此,黎族合唱指挥人才的培训工作势在必行。其二,推广、传播黎族合唱艺术的发展,实现黎族音乐文化资源的共享。这是培养黎族合唱指挥人才的又一重要价值指向。借助海南的地域优势,借助黎族合唱群体性的艺术形式,此项目的实施意义还在于,通过培训,解读经典黎族合唱作品并实现其多视角、全方位的推广及传播。黎族合唱作品之所以难于推广、传播,原因在于其有特性的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歌唱风格,而这些特质恰好是黎族合唱別致的艺术景观。因此,本项目实施的另一要义,即是将我院多年来积累的经典合唱作品及指挥经验呈现于此,实现优质合唱作品的资源共享,扩大黎族合唱艺术的影响范围。吸引和期待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这一具有黎族特质的艺术形式且感受黎族合唱艺术的魅力,大力推动黎族合唱艺术的发展,进而快速、广泛地推进黎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进程,弘扬区域性的特色民族文化。其三,满足海南本土艺术文化事业发展紧缺的人才需要,尤其是急需的黎族合唱指挥人才。首先,黎族音乐是海南本土音乐的重要标志,但关于黎族音乐的创作、演绎、研究的人才匮乏,这也是黎族音乐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其次,由于黎族合唱指挥的人才稀缺,即便是优质的艺术形式也将局囿于传承的困境中。指挥是合唱艺术的灵魂,其对于合唱作品的准确解读以及合唱艺术表现的准确把控具有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指挥人才的培养是黎族合唱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项目的具体实施
其一,项目的培训目标。面对黎族合唱指挥人才的紧缺现状,通过此次培训培养一批优秀的黎族合唱指挥人才,其具体目标主要体现为:一是能够进一步总体把握黎族音乐文化的艺术特征。这是对黎族合唱作品精准释读的前提保证,也是准确诠释黎族合唱作品艺术风格的基石。二是能够通过培训积累丰富的黎族合唱作品。能够从合唱作品的文化景观、歌唱语言、歌唱风格等方面做到精准把持,用之于今后的艺术工作和活动中。三是能够进一步总结吸收黎族合唱指挥的艺术经验、教学经验及排练技巧,充分领悟指挥在黎族合唱演中的重要地位及意义。
其二,项目的培训主体。作为项目实施的主体——海南师范大学是海南省重点高等院校,其音乐学院是海南省艺术人才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2005年至今,音乐学院一直承办省级、国家级的培训活动,具有丰富的培训经验。2014年12月,文化部以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为南海音乐文化的研究基地,着力于黎族音乐的传承创新与研究工作,成为海南省唯一的国家级音乐文化研究基地,为发掘、保护和弘扬南海区域音乐文化,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另外,本项目的合作主体为海南省艺术教育促进会,其成立于2011年,是海南省群众性艺术教育社会团体,由学校艺术教育界及社会各界热心于艺术教育事业的分支机构、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自愿组成,为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此会在海南省教育厅、海南省民政厅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下、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广泛深入地宣传及推广艺术教育,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校艺术教育活动,促进我省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海南省艺术教育促进会自2011年成立以来,一直秉承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海南省艺术教育发展,推进校园艺术的普及教育为宗旨,为海南艺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HJ2.0mm]
本项目的实施,依托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内部优质的教育资源、经验能力和特色特点及地缘优势,并与海南省教育促进会合作,从海南地域音乐文化的传承实际出发,立足黎族音乐本体、发展和社会需求等,发挥高校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功能,为全社会关心和支持黎族音乐传承及培养黎族合唱指挥人才提供服务。[BW(D(S,,)][BW)]
其三,项目的培训安排。根据《国家艺术基金申报指南》和《项目申报协议书》的相关规定,培训周期定为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培训总时长共60天,分为2期,其中第1期为2019年4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第2期为2019年1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每期集中授课时间均为16天,采风时间均为4天,合唱指挥排练均为10天。培训的主要课程包括“黎族合唱指挥艺术人才培养导论”“合唱指挥法”“黎族合唱作品的创作思源”“海南黎族地域艺术文化探究”“黎族合唱作品赏析”“黎族合唱的母语表达”“黎族合唱表演训练”等。该项目的前期准备及相关研究丰硕且已积累合唱指挥、黎族合唱作品、黎族音乐研究等方面的国内、省内专家数名,其中包括知名教授、作曲家、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为该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优质的师资团队。
关于培训对象的遴选,该项目面向全国招生,通过竞争择优录取学员30名。入选学员的年龄原则上为45岁以下,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为人正派;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在职青年艺术人才。同时,学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其中的一条:1.从事本行业工作满3年以上;2.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硕士及以上的学历;3.取得本专业副高级(含副高级)以上职称的;4.在本行业有一定影响力和研究成果,并获省级以上奖项或承担省级研究课题的。招生范围包括:全国(含港、澳、台地区)招收各文艺团体的合唱指挥、艺术院校的合唱指挥专业教师、合唱经验丰富的中学及以上的音乐教师以及海南省相关合唱指挥专业的青年艺术人才,共计30人。从择优招收的正式学员来看,主要体现为高校的专业合唱指挥教师、中学以上专门负责合唱的音乐教师、在读的合唱指挥研究生及培训机构的合唱指挥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各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高涨,且普遍认为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合唱作品确实需要从音乐、相关文化、语言等方面全面了解才能更好地通过艺术形式诠释作品的意谛。该培训的项目验收成果主要体现为:每人提交指挥的黎族合唱作品(1首)的视频,“黎族合唱专场音乐会”及论文集1部。主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切实把握经典黎族合唱作品的歌唱、指挥技巧以及作品相关文化的解读。
四、项目的社会反响
2019年4月1日上午9:00,在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10楼报告厅隆重举行了第一期的开班仪式,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过建春、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艺术处处长葛云峰等相关领导及30名学员以及多家新闻媒体记者出席了本次开班仪式。副校长过建春、葛云峰,该项目负责人张睿博士,项目组核心专家陈家海,音乐学院院长曹时娟教授,学员代表吴志辉先后发言。项目负责人对于项目的实施内容、项目培训宗旨以及培训周期等做简明扼要的介绍。同时,相关领导也充分表示对于该项目的全力支持,并鼓励参训学员努力在培训中充实自己且实现培训的意义。这些反映了不同层级的领导及专家对于该项目培训的重视与关心。
“黎族合唱指挥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旨在集高校及社会专家力量提高指挥人才的专业水准,探索和推广一套适合黎族合唱指挥艺术的教学体系,为社会培养一批既有精湛指挥实践能力又兼具较高学术研究水平的优秀青年合唱指挥人才,为海南黎族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结语
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黎族合唱指挥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的宗旨就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具有指挥技能规范,且具备一定黎族文化素养的黎族合唱指挥人才,为黎族合唱艺术的发展保驾护航,为黎族合唱艺术自身的发展积蓄精锐力量。这对于黎族音乐的稳健发展,对于海南地域音乐文化的特色建设,于南海区域音乐文化的架构都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注释:
[1]http://www.cnaf.cn/gjysjjw/jjhzc/zc_list.shtml《国家艺术基金章程》.
(责任编辑:崔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