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声乐教学中融入红色经典歌曲的实践

2019-04-29 00:00:00王宏
当代音乐 2019年9期

[摘要]红色经典歌曲,是高校大学生铸魂励志的有效载体。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充分分析了运用红色经典歌曲承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从承载核心价值、培塑人文素养、激发梦想追求三个方面,明确了运用红色经典歌曲励志铸魂的基本原则;从育人目标、课程安排、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层面,对声乐教学中如何运用红色经典歌曲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声乐教学;红色歌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9-0011-02

红色经典歌曲既包含对民族文化、传统美德的坚守和认同,又有对我党光荣传统的铭记与传承。优美的旋律和经典的歌词,经过薪火相传的历代传承,沉淀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基因血脉。习主席强调:“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化人、培育人的作用,塑造中国心、民族魂。”对高校大学生而言,红色经典歌曲,就是铸魂励志的有效载体。

一、运用红色经典歌曲承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每一首红色经典歌曲,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内涵;每一首红色经典歌曲,都有着丰富精神营养和价值内涵;每一首红色经典歌曲,都蕴藏着丰厚的史学、文学和伦理学底蕴。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左传》也有“礼,人之干也。无礼,无已立”的表述。[1]一首首被广为传唱的红色经典歌曲,汇总成中华民族的传统优势,凝聚成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可以说,红色经典歌曲在国人内心是能找到广泛认同的,而且是可以潜移默化影响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的。

共产党人历来善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并坚持古为今用。他在1945年时谈当时困境的对策时说,一要学老子,“不为天下先”,就是我们不打第一枪;二要学《左传》,“退避三舍”,你来了,我让一下;三要学《礼记》,“礼尚往来”,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所以说,学史可以鉴得失、知兴替;读诗可以陶冶性情、提高修养。同样,学红色经典歌曲,可以知党恩、懂荣辱、辨是非。

然而,我们躲不开也绕不过的现实问题是:受社会文化环境、个人成长经历等因素影响,那些曾经对中华民族产生重大影响的红色经典歌曲,那些凝聚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跳动音符,其影响力受到很大影响,有的甚至正在渐渐被人遗忘。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不深,却对一些流行文化、快餐文化趋之若鹜,甚至隐现着一些低俗“口水”文化和“娘炮”习俗。课堂上进行调查,只有18%的学生表示对中国传统诗词和红色经典歌曲感兴趣,这的确引人深思。

共同的文化基因有助于形成最广泛的思想共识。其中,学唱教唱红色经典歌曲的过程,就是铸魂育人的过程。这是因为,从历史文化中甄别、筛选、沉淀出的红色经典歌曲,更容易涵养心灵,更能产生最大的思想共鸣,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对高校音乐课教学而言,要充分运用红色经典歌曲的思想育人功能,注重汲取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营养。学好红色经典歌曲,就能讲好优良传统课,就能让大学生正确理解过去的苦难辉煌,自觉陶冶道德情操,清洗内心浮躁;就能让大学生汲取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时刻保持传统利剑的锋芒,催生新时代建功立业的激情;就能让大学生在多元社会思潮下,有效抵御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在激昂旋律中激发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二、运用红色经典歌曲励志铸魂的基本原则

习主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运用红色经典歌曲励志铸魂,绝不能扭曲传统文化的内涵,要紧贴当代学生的思想实际,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尊重他们的行为习惯,改变枯燥的说教式、单向灌输式教育方法,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用原汁原味的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学生心灵。

承载核心价值。中华传统文化涵盖的思想观念、礼仪规范、思维理念、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内容,无不映射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念,历经五千年的传承和沉淀,已经进入每名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将这些宝贵资源作为铸魂育人的重要资源,挖掘和阐发红色经典歌曲的时代价值,在传承历史中不断树立爱国、民主、诚信、公正、友善、和谐等理念,能够有效找到思想“最大公约数”,将时代价值理论与学生潜在基因相结合,进而唤醒藏于学生内心的价值理念。

.培塑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2],很少有哪一个民族能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唐诗宋词,都能唱出几首红色歌曲。可以说,红色经典歌曲已经印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而且在薪尽火传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人文素养。可以说,现在的大学生在入校之前是有传统文化基础的。我们运用红色歌曲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要注意挖掘“为人民服务”“为了胜利前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思想理念和家国情怀,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扬传唱,以共有的文化素养教育引导学生,一定能够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激发梦想追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完备的思想文化系统和道德规范体系,中国人崇奉的“仁者爱人”“与人为善”的仁爱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胸怀气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诚信美德、“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人际关系、“舍生取义”“鞠躬尽瘁”的舍我精神,这些高贵品质承载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积极营造传播传统文化的氛围,使大学生能够耳濡目染地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感受正能量、传播正能量,进而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并践行优秀传统文化。”[3]要注重把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成才梦的矢志追求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责任担当。运用这些潜于内心世界的美好愿景激励感召学生,能够有效汇聚意志力量,激发青年将个人价值融入社会需求,实现人生出彩的执着追求。

三、红色经典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在音乐专业教育中,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也是十分必要的。声乐课程是各院校音乐各专业的普修课程,其教学周期较长,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其课程特色明显,互动性强,富于艺术感染力,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效果比较明显。

准确把握内容重点和课程安排。围绕全课程融入思政教育,主要把握三个重点:(1)选取曲目的艺术性与教学难度递进的有机结合。(2)思政内容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3)实践活动的娱乐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比如:按照中国现代历史上的时间顺序,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分别选取典型的代表曲目穿插进课程各阶段,每周正常完成课堂教学曲目外,布置学习一首对应时期的红色歌曲。主要集中在前六个教学周,以自然声和中声区训练为主。同时,要高度重视展现美好未来,歌颂新时代。将展现新时代精神、歌颂伟大复兴之路的歌曲进行编辑和汇总,并进行学习和传唱,主要集中在后六个教学周,每周正常完成课堂教学曲目外,布置学习一首对应时期的红色歌曲。以稳定中音、拓展音域为主,同时划分声区与声部,对于较为复杂的多声部合唱采用集体排练的方式进行集体排练。

深化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改革。主要是建立健全并跟进调整红色经典歌曲曲目库,要求学生从曲目的时代背景、作者经历、创作故事和曲调曲风特点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理解分析。课下作业与课堂成绩相结合,适当给予加分,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期期末以音乐会形式的汇报演出,把课堂上学习理解和总结的歌曲展示出来。音乐会要与课题组的思政课教师共同设计,在校内和校际同时试点,从舞台设计到音乐选取、组织背景故事进行表演。此环节不但可以邀请其他院系的学生观看,也可以联系相关专业,如播音主持等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考察的同时,也锻炼学生舞台设计、表演、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

拓展社会实践与交流活动。主要是积极参与校内思政课程实践。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加入历史剧的表演,由学习声乐表演课程的学生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艺术指导、协助排练、参与演出等活动,共同演绎红色历史。同时,在新、自媒体上展现风采。利用抖音、优酷视频、腾讯视频、网易云音乐、青马工程公众号等新媒体与自媒体平台,制作一批红色歌曲的表演视频进行传播。

注释:

[1]张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及其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03):112—114.

[2]郝德.乌托邦——当代教育的根本品质[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3):106.

[3]郑丽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探究,2007(06):87—89.